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创新湘剧旧戏的湘剧表演艺术家——徐绍清(四)
陈飞虹

  (四)改进旧戏,获一等奖

  徐绍清参加湖南省军区洞庭湘剧工作团后,担任副团长。他与全团艺员一道积极投入迎接解放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人民政府任命他为省戏曲改进委员会常务委员。

  40余岁的徐绍清,此时在艺术上已颇有成就,他在舞台上塑造的一些艺术形象,如《琵琶上路》、《广才扫松》中的张广才、《打猎回书》中的刘智远、《古城会》中的关羽、《潘葛思妻》中的潘葛等,已在长沙观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故在1952年全国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湖南选拔演出中,他顺理成章地以《琵琶上路》与《广才扫松》两戏参加选拔演出。仅从艺术质量和演出水平来说,徐绍清主演的这两出戏通过选拔应该不成问题,但恰恰这两出戏落选了。

  好戏为何会落选呢?原因并不难找。当时正值土地改革运动高潮,打倒地主分田地,人们的脑子里尽是阶级斗争。选拔演出的评委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刚从土改运动中抽回来的,他们在评戏时,认定张广才这个戏剧人物是地主阶级分子。既然陈留郡遭干旱,遇饥荒,能考取状元的蔡伯喈父母都饿死了,张广才却还有余钱剩米周济蔡家,帮助赵五娘上京寻夫,他不是地主能是什么?徐绍清当时很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张广才的行为,反映了中国人民互相帮助的传统美德。他跟部分评委展开了辩论,争得脸红脖子粗。可当时他是少数,势孤力单,戏终究没能通过选拔。

  湘剧,有着影响湖南全省的地方大戏剧种,应该有剧目参加全国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文化局的领导反复研究,最后确定参加中南大区选拔的剧目是《双拜月》。该剧在武汉选拔演出中,因唱词中有“大金天子反汴梁”一句,便被认为是美化了入侵者;瑞莲在盘问姐姐瑞兰在招商店与那位“君子”晚上是如何住宿的那段戏,被认为表演有点庸俗;兼之服饰也不理想。眼看《双拜月》又将通不过选拔,恰值时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的田汉先生到武汉看戏,因为他十分熟悉湘剧的《琵琶上路》和《广才扫松》等戏,也十分熟悉徐绍清这位艺术家,所以他与中南区文化局局长崔嵬、中南军区文化部部长陈荒煤等领导商量后,决定再看看《琵琶上路》再作取舍。

  《琵琶上路》由徐绍清饰演张广才,彭俐侬饰演赵五娘。戏以情动人,以唱见长,恰是徐绍清和彭俐侬所擅长。1952年9月6日晚场演出后,引起了大家强烈反响,认为这才是湘剧高腔的代表之作。演出虽然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但有人还是对剧本的思想性(除了张广才的成分外,还有赵五娘这一形象)提出了异议,认为赵五娘是封建愚孝的典型,整个戏歌颂了地主阶级。

  针对这些片面看法,田汉在会上作了《楚、湘、豫剧的现实主义考察》的报告。报告中有一段专门谈湘剧的《琵琶上路》。田汉认为,赵五娘自己吃糠,让公公婆婆吃好一点,不应看作是封建孝道,而应看作在天灾人祸中对公婆的深厚情谊;张广才是“中国戏曲写邻人之爱最成功的人物”,张广才不但资助赵五娘上京寻夫的盘缠,亲自送行时千叮咛万嘱咐,还受托照看赵五娘公婆的坟墓,是“中国农村的邻居美德”;并说“我们透过或揭去其封建的表层,找出其人民性、民主性加以发扬光大,才算是祖国艺术遗产聪明的继承者”。由于田汉对《琵琶上路》一戏作出了正确的评价,该戏才被选拔入京参加中国首届戏曲观摩会演。

  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闭幕后,将评选出来的剧目和演职员组成了中南代表团,由著名导演、中南区文化局局长崔嵬同志担任团长,于九月底到达北京。

  到达北京以后,中南代表团的参演剧目中又增加了湘剧高腔戏《打猎回书》。由徐绍清担任剧中的刘智远一角,小将军刘承佑由湘剧著名武小生陈剑霞扮演,李三娘由老一辈花旦王福梅扮演,彭俐侬由于已在《琵琶上路》一戏中担任了赵五娘,便主动提出担任配角岳氏。《打猎回书》是湘剧整本《白兔记》中的两折,为湘剧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但崔嵬局长看了以后仍感有些不足,提出了对该戏的修改意见。在修改排练中,徐绍清表现得主动积极,他不但对自己担任的刘智远一角进行反复磨炼,而且还参加了该剧的加工修改工作,提出了不少精辟的修改意见,并亲自担任唱腔的设计与修改。其中最成功之处,是将李三娘在《打猎》中修血书时吟诵的一首七言律诗改成了唱:“别郎容易会郎难,望断关河烟水寒。鸿雁不传书不至,井边流泪待君看。十六年前容貌改,八千里外客心安?早回三月重相见,迟回半载鬼门关!”

  传统的演出中,这段很有情感的律诗是采取念的方法处理的,而且大牌与二牌两人还在其中有些插科打诨的插白和表演,不能很好地体现李三娘当时那种忍痛修书的痛苦心情。徐绍清不受传统束缚,大胆改革,将这段七言律诗改成了唱,而且与作家合作,在诗前加上了“没奈何咬破指尖,十指连心痛难言,旧罗裙撕下半边,血和泪写出愁冤”四句,在诗后又再加上“血书修下,修下血书,痛难忍,言难尽,相烦交与小长官”两句,便构成了一段完整的唱词。

  唱词出来了,唱什么词牌呢?徐绍清选择了[风入松]一类的曲牌[尾犯序]。牌子确定以后,他又认为这支曲牌虽有伤感的一面,但要表现这段唱词的复杂丰富情感显然有些不够。怎么办呢?他便对传统的[尾犯序]曲牌进行改造。首先,他不是按照传统的[尾犯序]曲牌第一句就上板丢大花腔,而是将“没奈何咬破指尖,十指连心痛难言”两句“穿入”另一支曲牌[调子]的旋律,把“没奈何”三字采用念白念出,到第三句“旧罗裙撕下半边”才进入[尾犯序]的第一腔。这种处理使音乐非常贴切情感,却没有损坏[尾犯序]的起腔格式。因为按照湘剧高腔的规律,通常[调子]不算腔数的,所以“旧罗裙撕下半边”一句实际上还是这支曲牌的第一腔。当曲调唱到“迟回半载鬼门关”一句后,再按[尾犯序]的传统唱法来处理“血书修下,修下血书”的话,显然情感又上不去。徐绍清凭着他对高腔的熟稔,在这里又“穿”入了属于[四朝元]一类曲牌[小桃红]中的第四腔。属于徵调式的[尾犯序]中突然“穿”入了属于商调式的[小桃红]曲牌中的一腔,使曲调来了一个突然的变化,特别是“变徵”音的出现,一下子便将李三娘那种感叹伤悲的情感表现了出来。

  通过徐绍清和赴京全体湘剧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湘剧《琵琶上路》与《打猎回书》在北京的演出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其中《琵琶上路》一戏中扮演张广才的徐绍清获得了演员一等奖,扮演赵五娘的青年女演员彭俐侬获得了演员二等奖;《打猎回书》一戏中扮演小将军刘承佑一角的陈剑霞也获得了演员二等奖。当时专家们在评论《琵琶上路》一戏时说,一出折子戏两个角色,分别获得一、二等奖,这是很不容易的。湘剧艺术第一次在北京舞台亮相,给中央首长、首都专家和观众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为以后湘剧的多次进京演出准备了条件,打好了基础。徐绍清参加中国首届戏曲观摩会演的收获远不止获得演员一等奖的荣誉,而是提高了湘剧和他本人在全国文艺界的声望,扩大了影响。不少专家学者写文章写诗高度评价了他的精湛表演技艺。田汉诗云:“世间能有几广才,长安古道听歌来。心如烈火怀如炽,应有新声上舞台。”

  诗人在诗的前三句,对徐绍清在北京演出《琵琶上路》一戏受到首都专家与观众欢迎,以及徐先生的高超表演艺术进行了描述。第四句笔锋一转,对徐绍清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寄托了更大的希望,那就是“应有新声上舞台”。关于“新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第一应该要再排演新的剧目,因为田汉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三四十年代就经常看到徐绍清表演的《琵琶上路》,所以希望他再增加演出一些新剧目;第二方面的意思是应该培养接班人,多带徒弟,要有青年演员能够继承他的表演艺术。

来源:《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戏剧家卷》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