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昆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程星

  一、昆曲的历史沿革和历史地位  

  “文化,如果当时发生越普及、越长久,今天研究的学理价值也越高。”长久的风行使文化变成了一种群体生态,一种文明方式,实际上也使“文化”这个概念上升到了更宏观、更深刻的层次。

  如果一个民族长时间沉溺于某一种文化,那么这种文化一定是触及到了这个民族群众的深层心理。以这种标准来衡量,中华民族在艺术文化充分成熟之后有几种群体性痴迷值得注意,第一是唐诗,第二是书法,第三是昆曲。昆曲与唐诗书法一样,让中华民族长久痴迷,长久疯狂,由此从审美意义上透露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奥秘。昆曲曾经让中华民族痴迷了两个多世纪,大致说来,整个十七世纪和整个十八世纪,也即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乾嘉之交,基本上属于昆曲世纪。不仅中国戏剧史上没有其他一个剧种能与之比肩,而且即使在整个艺术史上也很难找到类似更多这样的现象。就说面提到的唐诗和书法,虽然兴盛也不会出现万众欢腾的场面,但是昆曲做到了。

  中国观众曾经给了昆曲最高的默契,随之而来的是,整个文化界也被它惊醒。社会性痴迷是一种很值得玩味的文化现象。一切艺术都在寻找着自己的接受者,而一切接受者都在寻找着接受对象,当一种艺术与一个群体终于对位并产生如胶似漆的吸引力时,当它们交融一体的时候,便形成了社会的痴迷。昆曲作为一种在广泛范围内引起了社会性痴迷的艺术门类繁荣了两百多年,社会的精神思想都围着它们转,人生的轮廓、生活的价值都与它们不可分,各种近乎癫狂的举动和匪夷所思的故事都随之产生,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票通过将昆曲艺术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牡丹亭》、《长生殿》是其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昆曲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酿发过惊人的观赏热潮和参与热潮,其程度远超于在它之前的元杂剧和宋元南剧,以及后于它的花部诸腔,甚至在现代也未曾有任何一种观剧热潮能与之相比肩。“十九世纪一开始,它的势头也渐渐衰微了,这个世纪是人类在文化创作上最少游戏意识的时代,昆曲的衰微也应顺了这种论断。当时中西文化交流还没有像模像样地展开。”  

  (一)南戏的复兴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北宋后期在南方温州一带兴起的一种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的产生比杂剧要早,兴起后一直在民间发展着,影响并不是很大,其最早的剧本《赵贞女》、《王魁》已失传。到了金元之际,北方杂剧兴起,更是以其新鲜的内容和精彩的艺术形式盖过了南戏,使其一度衰落。但是南戏在其发展过程中,注意吸收元杂剧的成果补充完善自身。到了元末,杂剧趋于衰落之际,南戏则正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从而走向兴盛并取代了元杂剧的地位。宋元南戏剧本,完整的现仅存十六本,仅存剧本名目的四十本左右。

  南戏的形式在元末明初逐步定型下来,其体制特点是:结构上不受北杂剧一本四折的限制,长短自由;音乐上以南方乐曲为主,用管乐笙、萧、笛伴奏,曲调婉转,节奏缓和,音乐主要在东南沿海一带民歌的基础上吸取了宋代流行的词体歌曲而形成的。一出戏不限同一宫调,可以变换宫调,也可以换韵,曲调分成引子、过曲、尾声三类,并且曲中唱词要用“入”声字。演出上一般第一出由副末登场,介绍作者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叫“副末开场”;第二出起才是正戏; 南戏的最后一出,不论悲剧喜剧,必定是大团圆结局。 南戏每出之后,必然由最后一位下场人念或分念四句下诗以总结这一出的剧情并预示下一出的内容,或者是描述即将下场人物此刻的心情,有的下场诗,作者爱用现存的唐诗句,被称为“集唐”。南戏每段曲词不必一人唱到底,可以对唱、接唱、合唱。由此可见南戏在形式上比杂剧更为自由。南戏的内容特点是:多以妇女题材为中心,反映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妇女的痛苦与不幸,对她们的贤惠忠贞保持一种歌颂的态度。对读书人一举成名后抛家弃子的行径进行谴责,如《赵贞女》、《王魁》、《张协状元》等,对门弟观念、背信弃义的市侩哲学进行了披露与讽刺。总之,南戏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在动乱社会中人民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二)“昆山腔”的形成  

  元末明初即十四世纪中叶,南戏发展到了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了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昆山腔。

  昆山腔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仅限于苏州一带。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风格,被称为“水磨调”,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梁辰鱼将传奇《浣纱记》以昆曲形式搬上舞台,使原来主要清唱的昆曲正式进入戏剧表演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万历年间,昆山腔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四川、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河南、河北等。到了万历末年,昆山腔还流入了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了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三)昆剧的繁盛时期  

  十八世纪之前的四百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它的万般风情。那时它是文人雅士和宫廷相府中的常客。而正是由于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昆曲逐渐走向繁盛境地。

  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之久,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成就最显著的阶段,出现了“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繁荣景象。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臻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从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折子戏的演出选出剧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丰富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给昆曲演出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出现了一批以生、旦、净、丑本行为主的应工戏,是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在这一时间段里,昆腔兴盛使得文人创作如雨后春笋,名家名作层出不穷。第一流的作品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产生在这个时期。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昆剧把原先根本不是昆山腔唱的“北曲”逐步改造适应,使之成为“北曲南唱”而吸收过来,并且和盛行于各地的弋阳腔交流,同时也不拒绝和弦索调、调腔、吹腔、小曲等。还把说唱艺术、舞蹈等成份有意揉合在演出中,使得表演形式变得绚烂多姿。  

  (四)昆曲的没落时期  

  十八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昆曲的败落之势更加明显,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当时流行的京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昆曲从晚明开始就经常在封建贵族及宫廷中演出,日益脱离人民,脱离现实,形式主义的倾向日趋严重。许多原来的优点到一定阶段,便转化成为缺点。昆曲的曲词以典雅优美见长,但到了乾嘉之世,曲词晦涩,大多数人不能理解。昆曲的唱腔以悠扬宛转见长,在它新起的时候,听者感觉回肠荡气,但到后来节奏愈趋缓慢低沉,行腔转调过于细密,大多数人不能欣赏。更重要的败落原因则是由于昆曲偏重曲词的欣赏,忽视作品的内容,题材范围也日益狭小,限制了它的发展和改进。到了十八世纪后期,剧坛上出现了大家所熟知的“花部”与“雅部”之争,至光绪年间,昆剧开始没落。  

  二、昆曲的发展现状亟待抢救  

  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件好事,这反映了中国昆曲艺术越来越被世界所瞩目,但是凡被列入遗产代表作的艺术,大抵是现状不容乐观且面临困境,有的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昆曲文辞典雅,唱腔格律谨严,一般观众不易听懂,这也正是昆曲存在消亡危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昆曲艺术的保护和振兴不能急功近利,要立足长远,要做长期艰苦的工作。  

  (一)专业人员的缺失  

  目前昆曲院团在职的编剧人才寥寥无几,无力直接担负起剧院团的创作重任,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使剧院团陷入既上演不了新剧目,传统剧又没人整理改编的窘境。尽管昆曲界中不乏文化素养较高的演职人员,但他们所整理改编的剧目大抵是质量不高,与昆曲的高雅的格调相差甚远,严重阻碍了昆曲的发展和普及。  

  (二)受众的缺位  

  在近现代,老一辈的昆曲受众因为年龄等原因慢慢的消亡,本应该接上的中青年受众群又因为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侵蚀等一系列原因而出现了断档,这样便出现了观众越来越少,演出因为观众减少而减少,观众又因为缺少观看演出的机会而对昆曲缺乏了解和兴趣的恶性循环,前景艰难。  

  (三)昆曲内容创新的匮乏  

  剧本乃一剧之本。关于昆曲的传承与创新昆曲界历来有两个观点,持这两种观点的人都各有其道理,一是主张坚持原汁原味的继承;一是主张在保持昆曲精髓的前提下对剧本大胆创新。保守观点的人担心昆曲会被改的面目全非,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昆曲已经形成经典,改过之后就不是原汁原味的昆曲;创新观点的人认为昆曲只有创新才有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昆曲经过百年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一种高度成熟的剧种。“昆曲艺术,拥有丰富多彩的剧目,华丽典雅的文辞,清隽婉转的曲调,细腻优美的舞姿,技艺卓群的武功,情真意切的表演,它包含诗的意蕴,熔戏、文、乐、歌、舞于一炉,是高度综合形神俱佳的艺术。”面对着这样成熟的一种剧种要想在剧作内容上有所创新,其难度可想而知。

来源:河南大学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