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祁剧弹腔音乐探析的引言
王文龙

  1.祁剧音乐概述

  祁剧旧称祁阳班子、大(dài)戏、楚南戏,是湖南的地方大戏之一,音乐素以高亢激越见称。祁剧历史悠久,曲目丰富,社会基础极为深厚,深受民众喜爱。新中国建立后,因祁剧发祥于湖南祁阳而命名为祁剧。祁剧的语言通俗易懂,音乐更是深受群众喜爱,无论是剧目、唱腔、脸谱,还是服饰、应工、表演风格都极富个性。祁剧流传地域甚广,除了湖南省内的衡阳、邵阳、零陵、郴州、怀化等地之外,广西、广东、福建、江西、贵州诸省的一些地区都是其曾经展现风采之场所。祁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祁阳、零陵为中心的永河派和以邵阳为中心的宝河派两大艺术流派,而且都积累了深厚的艺术底蕴,在不同的时代和地方都产生了诸多名曲名家。

  从艺术表现来看,两个流派大同小异。大体说来,永河弹腔戏较多,宝河高腔戏较多。比如,同为表现王昭君故事的戏,永河派叫《昭君和番》,用弹腔演唱,王龙由小生扮演;宝河派名《昭君出塞》,用高腔演唱,王龙由丑行扮演。

  祁剧拥有高腔、昆腔、弹腔三种声腔,舞台语言统一使用祁阳官话,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各具特色。高腔、昆腔为曲牌体音乐,都采用板式的变化体;高腔的音乐激越高亢而多变,昆腔的音乐则幽雅婉转而抒情;弹腔属于板腔体音乐,其板式变化多端,男女分腔严格,是祁剧音乐中剧目最多的唱腔,隶属“皮黄”系统。

  祁剧的戏班众多,流布宽广,其剧目总数成百上千。据统计,仅祁剧的传统剧目有:高腔正本25个,散折106个;昆腔正本4个,高昆合正本8个,昆腔散折18个;弹腔南路正本70个,散折178个;弹腔北路正本128个,散折299个;南北路合散折63个;小调6个。合计为正本280个,散折670个。这些优秀的剧目是祁剧艺术为我们民族乃至世界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现在,祁剧文化逐渐没落,对祁剧艺术的抢救已刻不容缓,国家在这方面也给予了巨大的帮助。据笔者了解,祁阳县于2004年成功举办了祁剧诞生500周年庆典;2006年祁剧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祁剧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笔者出生于祁剧的发祥地——祁阳,从小耳濡目染,对祁剧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将选取祁剧音乐中的一个声腔系统——弹腔作为研究对象,从弹腔的板式、旋律特点及其结构、伴奏形式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地研究。以期增加人们对弹腔音乐的认识,也为人们以后对祁剧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祁剧今后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研究动态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前,祁剧音乐的研究工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只有刘守鹤先生写过一篇名为《祁阳剧》(《剧学》月刊第三期第三卷1934)的文章,而且也仅仅是对祁剧作了些简单的介绍,并没有深入的研究。直到1961年9月,周恩来在接见赣南祁剧团演员时说“要发展祁剧”,各级政府和党委才开始对祁剧的发展给予重视。

  由于祁剧文化贴近现实、融入群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因此多次上京演出且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特别是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国家开始对传统文化、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及时挖掘、抢救、保护和整理,戏剧界的学者也开始对祁剧的音乐、舞台艺术、表演、溯源等方面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使得祁剧音乐的研究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对祁剧进行研究的优秀论文与书籍日渐增多,比如王恒卫先生在《已发表(出版)的祁剧论文目录》(载《祁剧研究文集》,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页)中收录了1934年至2000年发表的祁剧论文共159篇;还有像欧阳友徽所著的《中国祁剧》(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等等。但这些文献资料主要是对祁剧音乐进行系统而宽泛的介绍,并未对本文所要研究的弹腔音乐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的写作是具有一定的探究和开创性的意义。

  3.研究方法与目的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综合运用音乐分析技法的基本理论,对祁剧弹腔音乐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湖南祁剧的研究增添新的案例。为了得到详实的原始资料,笔者曾多次深入祁阳采风,搜集相关谱例。2009年5月到祁阳县文化馆搜集到了一些存档资料。2009年6月分别对祁阳县祁剧团的吕宾生(鼓手兼作曲)、张高潮(月琴兼作曲)、陈华生(祁胡乐手)、王合生(大提琴乐手)等乐队艺人进行了实地采访。2009年9月21日,在由湖南省文化厅等单位主办的湖南艺术节“永州祁剧、花鼓戏传统折子戏专场”中,笔者进行了现场录音录像。演出结束后,又对祁阳县祁剧团前团长张巍耀及部分演员进行了采访,了解祁剧目前的音乐形态。2010年7月观看了“永州市县级剧团优秀剧(节)目展演”的彩排,在彩排期间,笔者采访了零陵地区的老艺人唐文明老师和乐队的老艺人。以上这些准备工作为本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记载祁剧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越来越多,但对祁剧音乐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的文献并不多,都只是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并未延伸到音乐的实质内涵。而从另一方面讲,祁剧本身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许多音乐手法,对我国现在的戏曲音乐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通过对祁剧弹腔音乐的深入分析,找出其科学的创作规律与特点,可以为现代戏曲音乐创作实践提供丰富的养分。近十年来,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重视,祁剧艺术也是社会各界人士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各种抢救措施也在逐步进行。笔者通过对祁剧中的弹腔音乐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可以为祁剧音乐日后的研究增添新的资料,希望能对祁剧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尽到绵薄之力。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