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昆曲的现实处境(新中国成立以后)(三)
柯凡

  三、1976年——2001年

  1.戏曲政策的稳定和戏曲事业的恢复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打倒,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终于开始恢复生机。1979年10月,在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发表讲话,重申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为当时尚处于迷惘状态中的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对于戏曲事业的发展,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召开也为其开拓了新局面。1978年6月,中共中央转发了文化部《关于恢复优秀传统剧目的请示报告》,一批传统戏曲剧目得以上演。1979年11月,张庚在中国剧协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作了《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戏曲剧目工作》的发言,论述了“三并举”政策的正确性,探讨了艺术创作规律方面的问题。1980年7月12日至13日,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总结了戏曲剧目工作的经验教训,肯定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和“两条腿走路一、“三并举”的政策,并针对传统剧目的抢救、整理等工作提出了判断传统剧目精华与糟粕的五条标准,同时提出繁荣剧目创作的八条建议。

  随着国家形势的日益稳定,一系列正确的戏曲政策得以恢复,饱受摧残的戏曲事业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昆曲也迎来了继《十五贯》之后,其当代旅程中的第二个春天。

  2.当代昆曲的第二次复兴

  20世纪80年代,党和政府针对昆曲的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并建立了专门的昆曲指导机构,以确保昆曲的健康发展。1982年,文化部提出“抢救、继承、革新、发展”的昆曲工作八字方针。1985、1987年,文化部接连发出两个保护昆曲、给予昆曲特殊政策的重要文件,指出昆曲的观众面虽然狭小,但具有深厚的艺术传统和较高的艺术水平,应予保留和扶持,昆曲的抢救、保护和继承工作因此有了较大进展。198年1月,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成立,旨在对全国的昆曲事业产生有益指导。该委员会举办了四期培训班,采用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手段抢救传统剧目133出。

  这样,随着国家环境的日益安定和戏曲政策的日渐稳定,当代昆曲出现了第二次复兴。

  第一,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昆曲剧目恢复上演。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工作重新开展。大量新编剧目也相继涌现。早在1977年7月至1978年2月,戏曲事业刚刚有所恢复,上海、浙江等地就迫不及待的陆续上演了“文化大革命”前常演的剧目,其中就有昆剧《十五贯》、《琼花》等。《浙江日报》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祝贺昆剧〈十五贯〉重新上演》。1978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转发文化部党组〈关于逐步恢复上演优秀传统剧目的请示报告〉》的精神,浙江省文化局报告浙江省委宣传部,建议第一批恢复上演的剧目中就有包括《十五贯》在内的11个昆曲剧目。

  这一时期,整理改编和上演的昆曲传统剧目有《牡丹亭》、《西厢记》、《玉簪记》、《长生殿》、《琵琶记》、《焚香记》、《朱买臣休妻》、《窦娥冤》、《狮吼记》、《占花魁》、《白罗衫》、《桃花扇》、《绣襦记》等,新编昆曲剧目有《蔡文姬》、《血溅美人图》、《钗头凤》、《杨贵妃》、《唐太宗》、《浮沉记》、《南唐遗事》、《雾失楼台》、《司马相如》、《少年游》、《偶人记》等。在数量、质量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

  第二,昆曲表演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被提上日程。随着昆曲老艺人年事渐高,一批珍贵的传统昆曲剧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护好昆曲艺术的宝贵遗产,有关领导和机构陆续为老艺人的表演拍摄录像。1981年2月,江苏省昆剧院邀请分散于数省市的“传”字辈艺术家到南京录像,剧目有《白兔记·出猎》、《连环记·小宴、梳妆掷戟》、《浣纱记·寄子》、《荆钗记·参相》、《琵琶记·卖发》、《长生殿·惊变、酒楼》、《千钟禄·打车》、《绣襦记·卖兴、当巾、莲花》、《金不换·守岁》等。20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陆续拍摄、保存了一批著名昆曲演员的表演录像,具体如下:

  演出    录制      

  单位    时间             演员                 剧目  

  俞振飞 郑传鉴        《千钟禄》之《惨睹》  

  郑传鉴 周传瑛 包传铎  《千钟禄》之《打车》  

  王传淞                《鸣凤记》之《吃茶》  

  江                    周传瑛 包传铎        《鸣凤记》之《斩杨》  

  苏        

  省                    沈待芷                《长生殿》之《小宴》  

  昆        1981年     

  剧                    倪传铖                《精忠记》之《交印》

  院      

  沈传琨                《风云会》之《访谱》  

  邵传镛                《不伏劳》之《北诈》  

  王传蕖                《跃鲤记》之《芦林》(片断)  

  方传芸                《燕青卖线》  

  张继青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寻梦》  

  北                     韩建成                 《下山》  

  方        

  昆                  蔡瑶铣 董瑶琴 许凤山   《西厢记》  

  曲

  剧         1983年               

  院                     李淑君 侯少奎           《千里送京娘》  

  1988年   汪世瑜 王奉梅           《长生殿》之《絮阁》、《密誓》、《小宴》、《惊变》  

  汪世瑜                   《紫钗记》之《折柳》、《阳关》  

  汪世瑜                   《牡丹亭》之《拾画》、《叫画》、《硬拷》  

  浙                    王奉梅                   《疗妒羹》之《题曲》  

  江    

  昆                    陶伟民 李明华           《鸣凤记》之《写本》  

  剧        

  团   

  汪世瑜 龚世葵            《狮吼记》之《跪池》  

  王世瑶 龚世葵            《渔家乐》之《相梁》、《刺梁》  

  王世瑶 张世铮            《鸣凤记》之《吃茶》  

  王世瑶                    《幽闺记》之《请医》  

  王世瑶 王奉梅            《跃鲤记》之《芦林》  

  张世铮                    《十五贯》之《判斩》  

  张志红 汪世瑜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永                    谢菲菲 郑淑兰             《摘桂记》之《牲祭》  

  嘉   

  昆                    王冬生 郑淑兰             《琵琶记》之《吃糠》  

  剧      1988年      

  团                       林媚媚 周云娟             《荆钗记》之《见娘》  

  刘文华                    《窦娥冤》之《斩娥》  

  除了挖掘、积累昆曲传统表演艺术的资料,各级政府还陆续恢复了昆曲院团的建制,使昆曲院团成为当代昆曲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1977年6月,“浙江昆苏剧团”恢复建制,更名为“浙江昆剧团”;1977年11月,“江苏省昆剧院”扩建成立;1978年2月,“上海昆剧团”恢复建制;1979年3月,“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建制;1982年2月,“江苏省苏昆剧团”恢复原名;1984年6月,湖南省文化厅批准将“郴州地区湘昆剧团”改名为“湖南昆剧团”;1999年,永嘉昆曲传习所成立。

  随着全国昆曲院团恢复建制,昆曲演出和交流活动渐渐增多。通过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评奖活动和世界范围的交流演出,昆曲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这一时期,“俞振飞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活动”、“昆曲传习所成立六十周年大会”等纪念活动陆续举行,一批对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表演艺术家受到政府表彰和奖励,许多负载着传统昆曲艺术的折子戏得到充分展示,这表明昆曲的艺术价值受到重视。1981年11月21日至12月26日,首届“上海戏剧节”举行。昆曲在活动期间大放异彩,体现了昆曲艺术在新时代取得的革新与发展上的成就。例如,昆曲《唐太宗》获得剧本奖、舞美设计奖、服装设计奖等奖项;《钗头凤》获得导演奖、作曲奖、乐队演奏奖等奖项;计镇华、华文漪、张静娴和梁谷音获得表演奖;韩宝康和顾兆祺获得乐师奖。同时,改革开放不久,昆曲走出国门进行世界交流的机会日益频繁,昆曲艺术获得了国际范围的广泛赞赏,这是对昆曲艺术价值的极大肯定。例如,1982年10月27日至11月15日,昆曲演员张继青等赴意大利演出了《痴梦》、《游园》等昆曲折子戏,意大利国内十多家主要报纸发表了数十篇报道和评论文章,并刊登了大量照片,盛赞张继青是“震动欧洲”的“闪耀着的明星”。

  第三,昆曲理论研究获得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戏剧文化背景的参照下,戏曲理论研究随着戏曲舞台的复兴而取得卓越成就,昆曲理论研究也随之打开了一个新局面。这一时期,学界对昆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自觉阶段,突出表现为,昆曲开始成为独立、专门的研究对象,专论昆曲的学术研究论著出现,“昆剧学”的概念被提出。从1980年到1989年,专论昆曲的论著有3部,依次是陆萼庭的《昆剧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顾笃璜的《昆剧史补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杜,1987)以及胡忌和刘致中的《昆剧发展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其中,陆萼庭的《昆剧演出史稿》是我国第一部专论昆曲的著作,它不仅开辟了昆曲史、戏曲演出史的研究领域,而且启发后人从新的角度对昆曲乃至戏曲进行思索。顾笃璜的《昆剧史补论》、胡忌和刘致中的《昆剧发展史》也都具有很高学术价值。这些昆曲专著对于昆曲表演、昆曲近代历史的研究,填补了学术史上的空白,其中某些观点,至今仍对戏曲研究者大有启发。这一时期,瞻岩、王永健、丁修恂等人提出了“昆剧学”的概念,认为昆剧学是一门科学,建立“昆剧学”是科学总结昆剧艺术和振兴昆剧的需要,其研究范围应该包括昆剧的发展史、昆剧的舞台表演艺术体系、昆剧的现状和振兴等多个方面。这从客观上反映了昆曲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受到人们重视,但许多相关工作仍亟待开展的现实。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昆曲的第二次复兴较之20世纪50年代昆曲的第一次复兴,其深度和广度更加突出。20世纪50年代,《十五贯》带来的昆曲复兴带有一定政治色彩,昆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娱乐功能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昆曲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的复兴,得益于以《十五贯》为代表的昆曲被视作“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有效工具。而20世纪80年代,昆曲作为“载道”工具的身份有所弱化,昆曲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得到关注,从这一角度来说,昆曲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更正确、深入的认识,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因此比以往更加有效。无论从昆曲剧目、昆曲艺术还是昆曲理论研究方面来说,20世纪80年代政府对昆曲的抢救、保护和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之而来的是演艺人员对昆曲艺术的大力传承和发展,是知识分子对昆曲理论研究的自觉开拓和探索。政府、演艺人员和知识分子三方力量基本上得到协调发展。

  然而,当代昆曲的第二次复兴仍是短暂的。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昆曲的复兴是由于政治环境的变更而遭遇停顿,那么20世纪80年代昆曲的复兴则是由于时代文化的冲击而逐渐结束。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的冲击,多元文化的并存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更,昆曲的生态环境恶化。在多数现代人眼里,昆曲表演节奏之缓慢拖沓、题材之陈旧老套、文辞之晦涩艰深等因素,都已与现代生活脱节,昆曲成了不为众人理解的“老古董”。古老的昆曲陷入了观众锐减、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的困境。在这样的局面下,由政府出面,以国家名义对以昆曲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经典进行抢救和保护,更显得必要。

来源:昆曲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