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中李、杨的故事一直是京剧改编喜爱的题材,汪笑侬先生编过《马嵬坡》、《风流天子》,梅兰芳先生也改编过《太真外传》,程砚秋有《梅妃》存世,欧阳予倩写过《杨贵妃》等等。《马嵬坡》和《太真外传》在剧情内容上比较尊重洪昇原著《长生殿》,但在具体的结构表现上又有很大的不同。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这些演出都是在有成熟剧本的前提下,进行排练演出的。不管是《审音鉴古录》还是《缀白裘》等梨园脚本中所记的《长生殿》的演出折子,最初并不是做为一种演出规范来约束昆剧行的演出,而是一种实录性质的记载。是先有了成熟的演出,才有了后来的记载,记载刊行广为流传后,可能会有昆班以此来排演《长生殿》,以达到一种共同规范。《马嵬坡》和《太真外传》的剧本已经具有了现代戏曲剧本的范型。
一、马嵬坡
此戏虽然名为《马嵬坡》,但它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杨贵妃被赐死在马嵬坡的情节,而是指杨贵妃死后,唐明皇入蜀避难,安史之乱已经得到平叛,唐明皇在回銮帝都的时候,路过马嵬坡,哭祭杨贵妃的故事。本戏又名《六军怒》、《哭杨妃》,作者汪笑侬,剧本载《汪笑侬戏曲集》。这本根据洪昇《长生殿》的相关内容改编的戏,其主要内容涵盖了《长生殿》原作中的两个部分,一个是《闻铃》,一个是《迎像哭像》。
全剧一共有三场戏,第一场戏是一个过场戏,右护龙卫将军陈元礼先念了一段上场诗:“渔阳鼙鼓起仓猝,护驾巡行到西蜀;且喜逆贼已就戮,五色旌旗返帝都。” 基本上把事末因由交待清楚了,安禄山等反贼已除,现在是返都的途中。第二场戏主要是昆剧《长生殿》之《闻铃》的内容:在回銮的途中,经过剑阁,天宝帝闻听雨声,悲绪绵绵。此出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用皮黄腔演唱《闻铃》,这对于一向听惯了昆腔的观众来说,不啻为一种新的尝试。周信芳曾回忆说:“《马嵬驿》一剧,则用皮黄唱《闻铃》,生面别开,颇受观众欢迎。”第三场戏则主要是昆剧《长生殿》之《迎像哭像》的内容:唐明皇哭祭杨贵妃,长长的内心独白,让人倍感凄凉。
据《十日戏剧》三卷八期《谈谈马嵬坡》一文中介绍:“此剧有二本,一重杨贵妃,一重唐明皇。重贵妃者,黄桂秋与王芸芳,各编一种。重明皇者为汪笑侬本,系据昆曲迎像、哭像改编,二本可连唱,重贵妃本至马嵬赐死为止,重明皇者则为明皇后经马嵬之回忆。
剧中的人物设置有:陈元礼、天宝帝、高力士、四太监、四龙套、四大礼。当然唐明皇(天宝帝)才是主角,其他的人物都是配角。汪笑侬基本上因袭了洪昇在传奇《长生殿》中的创作思路,在这出戏里,把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把唐明皇的悔恨都呈现出来。回銮途中,经过剑阁,听到雨打树林之声,和着风吹檐间铁马之声,俱是断肠淋淋。在马嵬坡拈香祭杨贵妃时,往事一件件,如历目前,回忆一桩桩,如影随形,让人刻骨难忘。
二、太真外传
《太真外传》的主要内容是说:唐明皇宠幸杨玉环,初见明皇时,衣道士服,号太真。明皇赐浴华清池。于七夕之夜,共誓世世为夫妇。宠极一时,杨家兄弟姐妹均受封赐爵。明皇得玉环后,沉湎于酒色,从此“君王不早朝”。安禄山造反,明皇仓皇携杨玉环出逃,途经马嵬坡,将士怒杀杨贵妃兄杨国忠,并请杀杨贵妃。唐明皇无奈,只得赐白绫命杨贵妃自缢。杨贵妃死后,唐明皇昼夜思念,求天下方士搜寻杨贵妃魂魄。据传杨贵妃魂在海上仙山,与明皇梦中相会。
1925年初夏,梅兰芳先生于北京开明剧场演出了头本《太真外传》。这是以清洪昇所著《长生殿》传奇为蓝本,参考历史上的部分文人作品及历史小说改写而成的。在头本中包括《入选》、《册封》、《窥浴》、《赐盒》、《定情》等出。同年中秋,仍在开明剧场演出二本《太真外传》。剧情内容包括《赏花》、《醉写》、《贡梅》、《搜舄》、《拈钗》、《偷笛》、《出宫》、《献发》、《回宫》等出。1926年腊月开明剧场演出三、四本《太真外传》,演员仍是头二本的原班人马。三本《太真外传》剧情内容包括“七夕乞巧”、“李杨盟誓”以及“霓裳舞盘”等。到腊月底封箱时又排出四本《太真外传》,包括“渔阳鼙鼓”、“马嵬埋玉”、“月宫梦会”等等。
演出时主要阵容:梅兰芳扮演杨贵妃,王凤卿扮演唐明皇,姜妙香扮演高力士,姚玉芙扮演念奴,萧长华扮演杨国忠,侯喜瑞扮演安禄山。后来安禄山改由刘连荣扮演。
头二本《太真外传》以唱取胜,创造出梅派新腔,声腔并茂,玉润珠圆。是时正值梅兰芳先生而立之年,嗓子、扮相都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时候,唱、念、做、打、舞已进入平生最佳阶段,正是红得发紫的时候。姚玉芙曾经说过,梅先生只要扮上以后,从上场门出来,再从下场门进去,观众能一睹梅先生的面目就会十分满足了。在头本《太真外传》中“太真进宫”的导板转慢板,唱腔新颖别致,“华清赐浴”试用了新的板式,反四平调,曲尽其妙。
在第三本中,“乞巧”的唱腔优美,“舞盘”的歌舞绝妙。盘舞是在一曲“南梆子”的曲调中设计出的一套“霓裳羽衣舞”。舞台上设置一个高足大盘,杨贵妃站在上面载歌载舞,盘下配以众童子(舞童)伴舞。这是梅先生在演出诸剧中场面最大的舞蹈表演。这本除承华社演员以外,还特约富连成学生扮《舞盘》的舞童,在台上又搭起一座道具式高足盘,杨贵妃在盘上舞。
第四本中的“梦会”中,有成套的反二黄唱腔,倾诉杨贵妃的深情,韵味无穷。
这四本《太真外传》有两大块舞蹈。一块是头本的“入浴舞”和“出浴舞”,另一块是三本的“翠盘舞”。最为人称道的是头本中的“入浴舞”和“出浴舞”。“入浴”表演的场景大致是:杨贵妃在一声“宫娥们伺候了”后,起[反二黄倒板],再转[垛板],杨贵妃由宫娥们扶持着先摘下头上金钗,再脱下风衣罗裙,且歌且舞,每唱完一句,都有一个亮相,正代表了古代美人脱衣时的撩人姿态。待露出了内穿的浴衣,也唱到了“不由人羞答答难以为情”的时候,演员的面部表情也恰是出现一种出神人化,难用语言形容的境界。然后披上斗篷,步入以纱遮掩的月亮门,一点黄色的成份也没有。“出浴舞”时,杨贵妃在幕后唱[反四平导板]“脱罢了罗衣把温泉来进”,紧接着是[春日景]牌子,在舞乐声中,杨贵妃穿着蝉翼纱衣,袖长露手,略似日本和服而掖下不开口。行动时,腿部不显露于外,同时亦无胸部的绣花饰物。手持巨幅长纱,可回绕周身而有余,成为舞蹈的道具。清歌妙舞凝丝竹,轻纱过处起云烟。刹那舞毕,观众总算领略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境界,于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出浴舞”和“入浴舞”无疑是成功之典范,用边歌边舞的艺术手段改变了剧本故事情节不足的被动局面,又突出了虚拟、写意的手法,用蕴藉而又曼妙的舞蹈勾起观众对于“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的遐想,雅而不俗。
最初这个戏的四本是分四次演出。后来因观众很难接连看四天,不易看全之故;后又改为两天演完,头天演一、二本,第二天演三、四本。
《太真外传》在梅兰芳演出频率最高的1925年至1933年,几乎所有唱段,各个唱片公司都竞相出了唱片,至今还没有哪一出梅派戏有像《太真外传》那样保留了如此全面高质量的唱片资料。
梅兰芳的《太真外传》也是突出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描绘出杨玉环的善良、闲雅,清除美色误国的偏见。在此戏中,梅兰芳于唱腔、表演、舞蹈方面都有创新,当年演出引起轰动,可谓是梅兰芳古装新戏艺术创造的集大成者。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梅先生拒绝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演出这出《太真外传》,显示了梅兰芳的一腔爱国热诚。
1949年起至90年代,《太真外传》除了其中的一些折子戏还在上演,唱段如“海上升冰轮……”等经常传唱故使耳熟能详外,就没有再全本演出过。梅葆玖先生酝酿着将《太真外传》再次搬上舞台,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1994年,纪念梅先生百岁诞辰时,我们终于看到梅先生的这部大作。1994年10月17日、18日晚七时在北京保利剧院正式演出了梅兰芳先生的这部缩编成一本的《太真外传》。梅葆玖和马长礼等人把这个戏缩为一天演完,导演刘元彤。由于其中的唱段不少,前部的杨贵妃由魏海敏(梅葆玖之弟子)演出,后部的杨贵妃由梅葆玖扮演。
1998年12月,上海京剧院一团亦演出了将梅兰芳《太真外传》改编成一本四幕京剧《长恨歌》。此版本加上序幕一共五场戏,分别是:“序幕——马嵬坡驿亭之内”,“第一幕——春寒赐浴华清池”,“第二幕——七月七日长生殿”,“第三幕——宛转蛾眉马前死”,“第四幕——上穷碧落下黄泉”。编剧:龚孝雄,导演:曹艳,唱腔设计、作曲:尤继舜,鼓师:焦宝宏,琴师:尤继舜。主要演员:夏慧华饰杨玉环,范永亮饰李隆基,萧润年饰高力士,李达成饰陈元礼,林蕴琦饰永新,金蓉饰念奴。
在第一幕“春寒赐浴华清池”中,杨贵妃用一张又长又宽的蓝色纱巾,通过自己和永新念奴的一段舞蹈,虚似出在华清池中洗浴时的一段美丽身形。
上面的二个改编本都是依梅兰芳先生的《太真外传》缩编的,各有特点。到了21世纪,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样式的改编本,那就是《大唐贵妃》。
《大唐贵妃》作为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于2001年11月2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首演时名为《中国贵妃》,后来修改后易名为《大唐贵妃》于2003年4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四场。
大唐贵妃一共有七场,分为序幕,第一场:安杨交恶,第二场:华清赐浴,第三场:梨园知音,第四场:被逐杨府,第五场:长生殿上,第六场:魂断马嵬,第七场:梦乡续缘。
剧本的情节以梅兰芳1926年首演的《太真外传》为母本,与洪昇原作《长生殿》情节大致相似,因为需要在一夜演完,剔除了原作中的大量情节,新作了一出《梨园知音》,在舞台上将唐明皇被美誉为梨园始祖演绎了一番,这也与以前众多的演绎李、杨爱情故事不同的地方。
编剧:翁思再,导演:郭小男,作曲:杨乃林,唱腔设计:金国贤、王思及、张学津,配器:杨乃林、王天民、吴小平、黄佩勤、金乐华,舞美设计:赵国良,灯光设计:金长烈,服装设计:蓝玲、张颖,舞蹈设计:于春艳,电脑灯设计:吴伟,打击乐设计:王玉璞、李朝贵、杨茹文,京胡:尤继舜、燕宋平、李寿成、舒健。主要演员:杨玉环由史敏(序幕、第一、二、三场)、李胜素(第四、五、六场)、梅葆玖(第七场)扮演,李隆基:李军(序幕、第一、二、三场)、于魁智(第四、五、六场)、张学津(第七场),安禄山由安平扮演,杨国忠由张达发扮演,陈元礼由奚中路扮演,高力士由黄德华扮演, 裴力士由姚玉成扮演,李龟年由王珮瑜扮演,黄幡绰由严庆谷扮演,张野狐由罗家康扮演,永新由刘佳扮演,念奴由何蕾扮演。北京保利剧院演出时汪正华参加了演出。
在唱腔上,《大唐贵妃》共保留10段梅兰芳原创唱腔,其中8段原属《太真外传》。同时新写了三十余段唱腔唱词。有些唱段由于剧情需要,被置换了一些词句,编剧尽量使它们的四声平仄与原词协调,以便行腔时的原汁原味。基本上体现了梅兰芳先生对编新腔的要求,既清新又耳熟。在表现形式上,融入了歌剧、舞蹈、交响等其他艺术手法。七十多名歌剧演员的演唱队伍和庞大的交响乐队极富现代气息。在主要演员大段唱腔的尾部,时常加入歌剧的合唱。交响乐,是为了增强京剧音乐的冲击力和震憾力;美声合唱,是乐器的延伸。
此剧舞美非常恢宏,呈现出强大的盛世气魄,参演人员众多,排场巨大。充分运用了各种高科技的舞美手段。如《华清赐浴》场,虚虚幻幻,云遮雾绕,意境极美。
表演方面:三组六个主演,虽然旦角都走梅路,但大家的表演水平差别还是很大。最为称道的是王珮瑜所饰演的李龟年,虽然唱段不多,但她唱来不温不火,很耐听。
《大唐贵妃》的运作方法是超常规的。演员以上海京剧院为依托,集聚了全国优秀的创作中坚;在表现的艺术形式上,《大唐贵妃》可以说是集歌、舞、京、昆等艺术形式于一体,蔚为大观。
《大唐贵妃》与前面二个改编本不一样的是它不是缩编,它只是保留了其中的某些唱段,其它大量的唱段还是来自作者的新编,而且屡有新的创意,和老腔相较,也算其乐融融。这种在唱腔上新瓶加旧酒的方式,在演员的选择上走名角路线,在舞美方面运用高科技尽显盛唐之富丽豪华,在演出运作上采用新方式,这种种措施对新世纪戏曲的创新均是一种不错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