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长生殿》在境外的演出简介
朱锦华

  《长生殿》早在清朝时就已流播境外,流传在舞台上的《长生殿》的有关折子戏或其中的曲子极可能随着中国昆曲曲家及票友的流寓而传播到境外。早在台湾光复前,台湾就有昆曲流传的芳踪,《絮阁》、《弹词》昆腔戏均为常演剧目。最早能找到的一则《长生殿》在国外演出的具体材料是:1938年,旅美昆曲家徐樱女士在耶鲁大学为国内抗日募捐义演,演出了昆剧《长生殿·小宴》。在这次演出中,徐樱扮演杨贵妃,姚克扮唐明皇,程诚厚扮高力士,张乔蔷司笛。

  《长生殿》最易被接受和流传的地区肯定还是华语地区,如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这当中,澳门和新加坡目前还没有看到《长生殿》大型演出的资料,香港有关《长生殿》的演出不多,台湾是演出《长生殿》最多的地方。

  香港的主流戏曲是粤剧,但这也不影响香港观众对昆剧《长生殿》的喜爱。1983年10月28日至11月19日,上海昆剧团率团参加香港第八届亚洲艺术节,演出剧目中有《长生殿·迎像哭像》等。2005年2月17日至2月22日,苏昆的上、中、下三本《长生殿》来到香港参加“香港第33届艺术节”,在香港演艺学院上演两轮六场。2005年8月11日上海昆剧团由蔡正仁、张静娴主演的八场改编本《长生殿》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上演,让香港观众大饱眼福。

  香港《长生殿》的演出基本是依靠过埠剧团,台湾《长生殿》的演出就稍微复杂一些,除了大陆的专业剧团前去演出外,自己本地亦有力量组织起《长生殿》的演出。台湾依靠本地力量来进行《长生殿》的演出,有一个时间的分界,随着1949年前后大陆擅长昆剧的一些人士登陆台湾,昆剧在台湾逐渐种下火种,慢慢地,昆剧在台湾生根发芽,壮大成熟,台湾本地的《长生殿》演出才成为可能。

  原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名小生顾传玠脱班求学,后又定居台湾。桑毓喜在《昆剧传字辈》一书中就曾说到:1949年5月,顾传玠携家属移居台湾,继续在台中经商,并利用商务之暇参与业余昆曲活动。曾为昆曲爱好者“拍曲”授艺,并一度应东海大学徐道邻教授之邀,向学生们传授了《牡丹亭·游园》等戏,使姑苏昆剧一脉得以在台湾传播。所以从1949年5月,其赴台到1965年去世,这中间长达16年的时间,他强大的演出实力,以及他的名气,在台湾不可能没有昆剧演出,《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是其拿手好戏,肯定也会有表演的,虽然不一定有正式演出,但清唱或彩串总也是有可能的。

  徐炎之先生及其夫人张善芗女士自1949年到台湾后就一直全力投入昆曲的推广和传承。徐炎之小时候就随一位会吹笛的舅舅学习笛子,与张善芗结婚后在南京定居期间曾向徐金虎、尤彩云、姚传芗等老师学戏。徐炎之先生的笛艺,“运转音色、掌握风味,终无出其右”,有“笛王”之誉;而张善芗女士“擅长身段做表,传情达意,丝丝入扣,收放自如”,“踵其门而受教者不知凡几”,并且使得“昆曲昆剧一脉东传”。他们除了成立“同期”曲会,提供曲友一个情感交流、曲艺切磋的场合,并于各大专院校教授昆曲,使得莘莘学子也能于课余粉墨登场。

  除开这种纯民间形式的偶然、无序地昆剧发展形式,也有相关人士的计划内进行。台湾早在1957年就相继成立了昆曲社,这时的昆曲社多是依附于一些大学,因为这些大学里的昆曲社最先是为了配合大学中文系所开设的曲选课而成立的,目前有:师大昆曲社(1957)、台大昆曲社(1957)、政大昆曲社(1969)、东吴昆曲社(1990)。另外还有昆剧团体则有:水磨曲集剧团(1987)、丝竹京昆剧团(1995)、台湾昆剧团(1999)。水磨曲集剧团成立于1987年,是台湾当时唯一的昆曲剧团,成立之后,承继业师徐炎之、张善芗伉俪之职志,推展、传承昆。水磨曲集的正式演出不多,它的昆曲活动主要是在大专院校和曲友之间进行。1991年,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洪惟助与曾永义等人共同发起“台湾昆曲传习计划”,传习计划共办了六届,前后将及十年,培养了大量的观众与艺生,后来逐渐地转为台湾昆剧团。由于这许许多多人的努力,使台湾地区成为除中国大陆外昆剧演出最盛的地方,理所当然地也是《长生殿》剧目演出最多的地方。台湾自1992年起规划对昆剧经典剧目做录影保存工作,到2000年的八年间共录制两百余折昆剧剧目,其中有关《长生殿》的录影目录可以参看本文附录六。

  由台湾本地力量组织起来的《长生殿》的演出,目前我能搜集到的主要是水磨曲集的一些演出简况:1989年8月30日至31日,台湾水磨曲集举行第二次公演,31日演出剧目有《长生殿·惊变、闻铃、哭像》等。地点在国军文艺活动中心。1990年台湾水磨曲集于12月3日、4日在台北市国军文艺活动中心举办“昆曲之夜”,3日演出《长生殿》,由京剧名伶徐中菲饰杨贵妃,曲友朱惠良、香港著名曲家杨世彭、顾铁华、京剧演员刘玉麟分饰唐明皇,贡敏饰李龟年。文场领导萧本耀、武场领导杨财喜。1995年1月7日、8日,水磨曲集举办华文漪教学成果展暨年度公演,地点在台北国军文艺活动中心,剧目有《长生殿·小宴》等。1997年7月24日至25日,水磨曲集举办成立十周年演出,剧目有《还魂记》、与《长生殿·小宴》等,演出地点在台北国军文艺活动中心。1999年3月18日,水磨曲集于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演出《长生殿·小宴》、《牡丹亭·游园、惊梦》、《断桥》。10月16日,台湾水磨曲集举办“水磨曲集大学院校教学成果展演”,推演剧目:小宴、问病、跪池、琴挑,地点是国立国光剧团演艺中心。

  除了本地力量的演出外,大陆的职业昆剧团也登陆台湾献演过昆剧《长生殿》。最初登上台湾的是大陆最具实力的上海昆剧团。1992年上海昆剧院带着张静娴、蔡正仁主演的八场《长生殿》新编本开赴台湾演出,这开创了大陆戏曲专业团体到台湾演出的先例。2000年12月11日,上昆新排的昆剧上、下两本《长生殿》串折戏又应台湾新象文教基金会之邀,在台北国家戏剧院参加了由其主办的“跨世纪千禧昆剧菁英大汇演”。

  2004年2月17至19日由台湾建辉文教基金会、石头出版社投资制作,昆剧传习所、苏州昆剧院、中国昆剧博物馆联合组成了“江苏苏州昆剧《长生殿》艺术团”联合打造的上、中、下三本共27折的昆剧《长生殿》首轮上演于台北新舞台。在台北“新舞台”演出两轮6场,在台中、台南、新竹各演出1场,几乎场场爆满,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

  为庆祝台湾中央大学成立九十周年,特别举行了“风华绝代──两岸昆剧名家汇演”。2005年4月23日在台北市新舞台演出《长生殿》上本,内容包括:《定情赐盒》(台昆)赵扬强、陈美兰;《絮阁》(台昆)赵扬强、陈美兰;《酒楼》(台昆)王莺华、刘稀荣;《惊变》(上昆)蔡正仁、华文漪;《埋玉》(上昆)蔡正仁、华文漪。2005年4月24日在台北市新舞台演出《长生殿》下本,内容包括:《闻铃》(台昆)赵扬强;《看袜》(台昆)唐瑞兰;《迎像哭像》(上昆)蔡正仁;《弹词》(浙昆)程伟兵;《雨梦》(上昆)蔡正仁;《重圆》(上昆)蔡正仁、华文漪。

  目前,以台湾本土的实力很难组织起《长生殿》的完整演出,所以主要是演《长生殿》的折子戏为主,大陆职业昆剧团带去的大都是完整本戏。本世纪初,大陆职业昆剧团登陆台湾演出《长生殿》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大都与台湾的联合制造,2004年苏昆的三本《长生殿》主要是由台商投资的,创作人员也是两岸共有;2005年的《长生殿》上、下两本从演员名录上都可以直接看出是采用混合班底,这大概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出方式。

  在美国,1982年8月22日晚,旅美昆曲家李方桂、徐樱“金婚曲会”在美国檀香山举行,由夏威夷昆曲研习社曲友们演唱了《三醉》、《小宴》等曲目。

  1995年4月30日下午,美国洛杉矶美西昆曲研究社在华侨文教第二服务中心举行海外文艺季的昆剧年度公演,演出《长生殿·小宴》、《琴挑》、《思凡》等折。1993年4月18日下午,美国丕土大学邀请纽约海外昆曲研习社在该校下城剧场举行纽约地区首次大型昆剧公演。其中的戏码,就有由尹继芳导演、有张惠新、王泰祺主演的《长生殿·小宴》。1994年10月2日,纽约曼哈顿台北剧场与海外昆曲研习社联合举办昆曲名剧欣赏会,也演出了《长生殿·小宴》。

  昆剧传习所的名伶顾传玠之妻张元和亦擅昆曲,后来定居美国。张元和的四妹也擅昆曲,随夫婿傅汉斯也住在美国。“四妹充和的夫婿是美国人傅汉斯HansFrankel。傅是美耶鲁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研究系主任,妹充和也在耶鲁教书,她是沈尹默的学生;她长于昆曲,曾带戏曲(昆曲)研究生,曾以在美国22个大学讲授昆曲。”《长生殿》作为昆剧舞台的保留传统曲目也会随着他们的足迹散落美国各地。张允和的《昆曲日记》就曾记述过一条她在美国访亲时的唱曲情况:“(1984年)12月17日,晚8时在汉思、四妹家唱曲:⑴《弹词》、《寄子》胡忌”,虽然在《昆曲日记》中并未明确记载张元和、张充和姊妹演唱《长生殿》的消息,但由此可以推断出以她们为中心的一个小型昆剧上海昆剧团的当家旦角华文漪、钱熠分别于1989年、1998年寄居美国,他们也会演唱《长生殿》中的曲子。1997年2月中旬,应旅美华文漪昆剧研究学社之邀,上海昆剧团蔡正仁、梁谷音和京剧名角李炳淑到洛杉矶,在西方学院剧场举行1997年新春京、昆剧公演。2月15日晚起始,由蔡正仁和华文漪领衔主演昆剧《长生殿·小宴》和《贩马记》。

  日本可能是非华语地区最容易对《长生殿》获得观众的地方。1988年9月2日,上海昆剧团由华文漪、蔡正仁领衔主演的八场《长生殿》改编本飞赴日本,参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十周年访问演出,在日本东京、横滨、大阪、福岗、京都等地等九个城市演出了二十四场。9月6日在东京国立剧场首演期间,驻日大使唐家璇陪同日本皇室高员宫殿下及夫人,众议院议长原健三郎及夫人,参议院议长藤田正明及夫人,商工会会长石川三郎及夫人等出席观摩,我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荣毅仁为此亲自从北京赶来出席首演。由于日本广为流传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动人爱情故事,日本能乐也有金春禅竹所作的名剧《杨贵妃》,加上中日文化的共同性多,因此,日本可能是昆剧《长生殿》最易为观众接受的非华语地区。据该剧当时的随团编剧唐葆祥先生介绍:“但象寺崎实先生那样,连看二启遍的也不乏其人。有人在东京看了不过瘾,再赶到横滨来看。有一对年轻的姊妹就连看了三遍。”可见日本观众对昆剧、对昆剧《长生殿》的喜爱。

  在欧洲,没有见到他们本土人士有关《长生殿》的演出报道,只看到中国大陆专业剧团前去演出。《长生殿》以政府的名义作为一项交流文化活动到国外演出最早见于1958年,演出地点则是欧洲一些国家。1958年4月,在戏剧家吴晗的率领下,俞振飞、言慧珠、朱传茗等昆曲名家随“中国戏曲歌舞团”赴法国巴黎参加“巴黎第三届国际戏剧节”。19日、20日先后演出了昆剧《长生殿·惊变埋玉》、《百花记·百花赠剑》。时俞振飞与言慧珠正值壮年,两人扮相俊美,唱念做等全全到位,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俞振飞、言慧珠并著有《访欧散记》在上海《文汇报》上连载。继而,从5月至10月,剧组又随团到比利时、瑞士、卢森堡、英国、捷克、波兰等七国二十四个城市,演出《惊变埋玉》和《百花赠剑》共计八十多场。1990年北方昆曲剧院的洪雪飞、马玉森的六场改编本《长生殿》作为文化交流项目也到芬兰演出。1997年5月12日至18日,江苏省昆剧院应邀组团出访芬兰,参加赫尔辛基亚洲艺术节,在亚历山大剧院演出了《朱买臣休妻》和《游街》、《题曲》、《活捉》《长生殿·酒楼》四个折子戏等戏目。2007年1月12日至14日苏昆的三本《长生殿》比利时列日皇家剧院上演,引起了欧洲观众的震动。

  《长生殿》展现了中国戏曲的精髓艺术,它在境外演出的热烈程度,其实是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受认可程度。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可能会有更多的境外人士踩踏着《长生殿》的足迹,追踪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芳影。

来源:上海戏剧学院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