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昆曲的研究者一直很多,而有关昆曲折子戏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以折子戏研究为题名的专著只有陈为禹的《昆剧折子戏初探》,更多的研究者是在研究昆曲的历史、昆曲的演出、昆曲的家班以及昆曲与明清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关系时,列出一小部分来记述有关折子戏,这一方面的著作有:陆萼庭的《昆剧演出史稿》,胡忌、刘致中的《昆剧发展史》,李晓的《中国昆曲》,刘水云的《明清家乐研究》,顾笃璜的《昆剧史补论》,张发颖的《中国家乐戏班》,杨惠玲的《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吴新雷、朱栋霖主编的《中国昆曲的艺术》,吴新雷的《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郑雷的《昆曲》,周育德的《昆曲与明清社会》,王丽梅的《古韵悠扬水磨腔》,刘祯、谢雍君的《昆曲与文人文化》,顾聆森的《昆曲与人文苏州》,王宁、任孝温的《昆曲与明清乐伎》等,另外在各种戏曲史中也会涉及一点折子戏方面的知识。台湾复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有一本《折子戏论集》,可惜无缘得见。
下面来看一下已有研究者主要的研究角度及研究成果:陈为禹先生的《昆剧折子戏初探》一书,主要是对一些昆曲折子戏的整理,列出一些在舞台上常演的折子戏。其体例是:首先作一个作者简介,其次是剧情概要,然后是所选折子的简介,最后指出本折中的角色分行。所做的只是一种筛选工作,并没有涉及折子戏的形成、发展及其表演等方面的内容。
陆萼庭先生的《昆剧演出史稿》一书中,单独列出一章《折子戏的光芒》。对折子戏最初出现的场所,“最早的折子戏苗子倒是出现于旨在娱宾的厅堂演出的场合”;出现的时间,“折子戏从全本戏中拆下来,并被看做独立的艺术品,开始受到社会注意,我把这个阶段定在明末清初”;出现的动机,“折子戏最初的出现,动机还在于“炫奇”,也即只是少数酷嗜演剧艺术者的个人讲究”;及促使折子戏兴起和发展的因素,“促使散出戏顺利地兴起和发展的因素,首先要从社会生活中去找。折子戏搬演形式活泼灵便,最适于应付特殊的场合;临时应酬,时间匆促,当然不允许紧做慢唱,有头有尾,于是只有打破常规,选演数出,应变一时。其次是艺术上的,全本戏旧的家喻户晓,新的创作又跟不上,退而求其次,从几本名剧中各精选若干出组成一台戏,往往能满足观众艺术欣赏的要求。”等等几个方面来对折子戏进行了研究。另外还从剧本和表演艺术两个方面总结了折子戏的艺术特点。
胡忌、刘致中先生的《昆剧发展史》,第三章《昆剧的繁盛》(上)的第三节“家庭戏班兴盛”,是从研究家班演出的角度来研究在家班中折子戏的演出形式。主要从传奇自身体制的原因,财力、人力,及家班主人的精力等方面,研究家班以折子戏为主要演出形式的原因,得出结论:“在我国戏曲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折子戏演出形式主要形成于家庭戏班。明代中期以后昆曲盛行,家班主人的红氍毹上经常演出的昆曲是折子戏。”
李晓先生的《中国昆曲》一书中,指出散出演出的原因是个人的兴趣和宴请客人的需要,认为明中期以后“昆曲以折子戏为常演的方式已经在蔓延了”。“进入折子戏的时代”是在清康熙以后。
刘水云先生的《明清家乐研究》一书中,从家乐演出形式的角度来研究家乐的折子戏演出。认为“折子戏演唱主要是应家乐和堂会演剧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演出形式。”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明清家乐选择折子戏演出方式的原因。
郑雷先生在《昆曲》一书中,认为昆曲折子戏的演出在万历年间是否存在无法确知,但是在天启、崇祯年间已经出现是毫无疑问的。从昆曲剧目和创作方面,以及折子戏自身的演出特点,分析了折子戏形成的原因。
杨惠玲的《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一书中,也在《家班的演出》一节中提到折子戏的演出形式。
另外《昆曲与明清社会》、《昆曲与文人文化》、《昆曲与人文苏州》、《昆曲与明清乐伎》等书,只是简单的提及明清社会、文人文化、明清乐伎等对于折子戏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并没有进行全面研究。
总结以上,可以把以往研究者的研究角度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从戏曲本身发展规律的角度进行研究,即明代戏曲从南戏发展到传奇,传奇从演出形式和场所等方面,为折子戏从传奇全本戏中脱离出来提出了要求。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家班兴起和繁盛的原因,再从家班兴盛的角度,研究明清家乐选择折子戏演出为主要演出形式的原因。
第三,从昆曲主要的欣赏群体(文人士大夫)的角度,来研究昆曲的发展,从而引出明清乐伎对昆曲的喜爱,然后从明清乐伎的演出角度来研究折子戏在青楼、妓馆中的演出情况。
有关折子戏专门研究的论文,笔者所知最早的是2000年廖奔的《折子戏的出现》,自此以后研究折子戏的论文渐多。有2001年戴申的《折子戏的形成始末》(上、下),2002年李玫的《汤显祖的传奇折子戏在清代宫廷里的演出》,徐子方的《“家乐”——明代戏曲特有的演出场所》,2004年王廷信《市井青楼中的昆曲演出》,杨惠玲的《论家班主人对昆曲发展所做的贡献》,2005年杨毅的《折子戏成因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探微》,魏明扬的《试析折子戏的传播特征》,张健等人的《杂谈昆曲与中国古典园林》,杨惠玲《从明清家班的历史经验看当下昆曲的保护和发展》,谢柏梁、王燕《苏州园林与昆曲》,朱建华《论家班在昆曲发展史上的意义》,2006年齐森华的《试论明清折子戏的成因及其功过》,刘蕾的《明代单折戏艺术特征探析》等。苏育生的《折子戏的来源及特点》写的是京剧的折子戏,但与昆曲是相似的。
单篇的论文主要是从折子戏的出现、形成、成因、传播特征、艺术特色等方面来对折子戏进行研究。主要研究角度也有三个方面:
第一,主要是从折子戏的出现、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折子戏的传播特征、艺术特征等等角度进行研究。
第二,从折子戏演出形式的形成场所这一角度来研究,主要是家班,其次是市井青楼。
第三,从昆曲与园林互相影响的角度来研究折子戏在园林中的演出,这一研究角度也可归为折子戏演出场所的角度研究。
在昆曲已经被认定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昆曲的保存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文化部提出了“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的昆曲工作“八字方针”,各级政府文化部门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尤其是各个昆剧团,在昆曲形势大好的情况下,积极保护继承昆曲的经典折子戏,排演全本的昆曲大戏。
现在能够在舞台上演出的昆曲大多是折子戏,整本的演出很少。笔者认为目前对昆曲折子戏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是从折子戏形成原因、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当前如何保存和继承昆曲应该是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又,多数学者在探讨昆曲保存问题时,提出最多的是经典折子戏的保存和继承,故笔者认为,今后学界对于昆曲的研究重点,将会放在折子戏研究方面。
本文作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折子戏的形成时间、形成原因及过程,折子戏在文学方面、表演艺术方面以及在教学方面的特点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另外,本文在提到明代“折子戏”时用引号标出,是因为明代虽然已经存在单出或单折的演出形式,但那时的称谓还不是“折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