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日记中有折子戏演出的记载可知,折子戏演出在万历年间已成风气。但为一时期舞台上流行些什么折子戏剧目呢?《玉华堂日记》对剧目较少提及,因此我们还得求助于折子戏选本。
(一)万历年间折子戏选本述略
这一时期笔者依据的折子戏选本主要有14种,这些折子戏选本多为当时舞台演出服务,如《赛征歌集》序文道:“今之好事君子,因睹古今之传奇词繁而事多,乃临选其曲词藻伟丽,……演之可以欣悦人之视听,起发人之兴趣者若干篇,类分为若干卷。”可见该选本完全是当时演出的实际需求的产物。从如此多的折子戏选本来看,折子戏的演出在万历年间已成气侯了。现将各本情况简述如下。
1.《词林一枝》,全名《新刻京版青阳时调词林一枝》。明·黄文华选辑,郄希甫同纂。末页有“万历新岁孟冬月”题记,《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影印本。共收剧39种,其中杂剧1种,戏文21种,传奇17种。
2.《八能奏锦》,全名《鼎雕(镌)昆池新调乐府八能奏锦》。明·黄文华编。末页有“万历新岁”题记,书林爱日堂蔡正河刻本,《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影印本。收45种,其中杂剧1种,戏文22种,传奇22种。
3.《群音类选》,明·胡文焕辑,原为万历间文会堂辑刻《格致丛书》之一种,现存残本分藏于南京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全书共四十六卷,其中官腔二十六卷,前五卷佚失,诸腔四卷;北腔六卷,卷二、卷三佚失;清腔八卷;《群音□选》二卷。1980年由中华书局主持整理影印出版,1987年《善本戏曲丛刊》第四辑影印。收杂剧18种,戏文51种,传奇84种。
4.《乐府玉树英》,全名《新锲精选古今乐府滚调新词玉树英》。明·黄文华辑,书林余绍崖绣梓。有原刻残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本。标目以四字为主,少量五字、六字、七字。共收剧52种,其中杂剧1种,戏文32种,传奇19种。今存9种21出。
5.《乐府菁华》,全名《新锲梨园摘锦乐府菁华》。明刘君锡辑,有万历二十八年(1600)书林三槐堂王会云梓本,1984年《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影印本。共收38种,其中杂剧1种,戏文23种,传奇14种。
6.《乐府红珊》,全名《精刻绣像乐府红珊》。明·秦淮墨客(纪振伦)选辑,万历壬寅(1602)唐振吾刻。有清嘉庆五年(1800)积秀堂覆刻本,1984年《善本戏曲丛刊》第二辑影印本。收杂剧2种,戏文30种,传奇29种。
7.《玉谷新簧》,明·吉州景居士选辑,全名为《鼎刻时兴滚调歌令玉谷新簧》。有万历三十八年(1610)刘次泉刻本,1984年《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影印本。收剧33种,其中杂剧3种,戏文21种,传奇9种。
8.《摘锦奇音》,全名《新刊徽板合像滚调乐府官腔摘锦奇音》。明·龚正我选辑。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书林敦睦堂张三怀刻本,1984年《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影印本。收杂剧1出,戏文20出,传奇12出。
9.《吴歈萃雅》,明·茂苑梯月主人(周之标)选辑。题辞末署“古吴章镛刻”。有万历四十四年(1616)长洲周氏刻本,1984年《善本戏曲丛刊》第二辑影印本。收剧40种,其中戏文26种,传奇14种。
10.《月露音》,一般认为明·李郁尔选辑。有明万历杭州李氏刊本,前有万历四十四年(1616)清余居士序,1984年《善本戏曲丛刊》第二辑影印本。收剧90种,其中杂剧5种,戏文20种,传奇65种。
11.《乐府万象新》,全名《新编万家会锦乐府万象新》,或《梨园会选古今传奇滚调新词乐府万象新》等。明·阮祥宇编,书林刘龄甫梓。有明万历间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目录中出名以六字为标题,正文中标题四、六字皆有,剧名则或标或否。共收剧60种,现存杂剧1种,戏文1种,传奇22种。
12.《大明春》,明·程万里编辑,全名《鼎锲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春》,别题《新调万里长春》。有明万历间福建书林金魁刻本,《善本戏曲丛刊本》第一辑影印本。共收戏曲29种,其中杂剧1种,戏文18种,传奇10种。
13.《赛征歌集》,明无名氏辑。有明万历间刻巾箱本,《善本戏曲丛刊》第四辑影印本。标目全为四字。共收戏曲24种。其中杂剧1种,戏文15种,传奇8种。
14.《乐府南音》,明洞庭箫士选辑,湖南主人校点。有明万历刻本,《善本戏曲丛刊》第四辑影印本。收戏文6种,传奇6种。
(二)万历年间折子戏剧目概览
万历年间折子戏选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折子戏剧目与出目。笔者就以上十四种折子戏选本的剧目做了一番检索,并对各选本选入剧本的频率做统计如下。
1.入选14种选本,共1种剧目:《玉簪记》。
2.入选13种选本,共1种剧目:《琵琶记》。
3.入选12种选本,共3种剧目:《西厢记》、《金印记》、《投笔记》。
4.入选11种选本,共3种剧目:《拜月亭》、《四节记》、《绣襦记》。
5.入选10种选本,共7种剧目:《荆钗记》、《浣纱记》、《破窑记》、《三元记》、《红拂记》、《金盆记》、《红叶记》。
6.入选9种选本,共7种剧目:《白兔记》、《四德记》、《千金记》、《香囊记》、《玉环记》、《五桂记》、《金貂记》。
7.入选8种选本,共1种剧目:《断发记》。
8.入选7种选本,共6种剧目:《妆盒记》、《三国记》、《十义记》、《连环记》、《洛阳记》、《和戎记》。
9.入选6种选本,共6种剧目:《还带记》、《跃鲤记》、《升仙记》、《织绢记》、《鸣凤记》、《玉钗记》。
10.入选5种选本,4种剧目:《胭脂记》、《灌园记》、《紫箫记》、《箱环记》。
11.入选4种选本,共12种剧目:《寒衣记》、《珍珠记》、《牡丹记》、《鹦哥记》、《劝善记》、《宝剑记》、《玉块记》、《明珠记》、《窃符记》、《玉合记》、《米爤记》、《四喜记》。
12.入选3种选本,共28种剧目:《祝发记》、《惊鸿记》、《寻亲记》、《同窗记》、《白袍记》、《罗囊记》、《五伦记》、《昙花记》、《水浒记》、《题红记》、《长城记》、《分鞋记》、《娇红记》、《金环记》、《合镜记》、《玉香记》、《百顺记》、《望云记》、《合璧记》、《靺鞨记》、《双烈记》、《渔樵记》、《绨袍记》、《青衫记》、《泰和记》、《护国节》、《萃盘记》、《鲤鱼记》。
13.入选2种选本,共51种剧目:《罗帕记》、《易鞋记》、《卖水记》、《卧冰记》、《藏珠记》、《狮吼记》、《调弓记》、《织锦记》、《双节记》、《题莺记》、《木梳记》、《琴心记》、《双珠记》、《金钏记》、《葛衣记》、《琼琚记》、《东厢记》、《分钗记》、《断机记》、《龙泉记》、《扊扅记》、《金兰记》、《椒觞记》、《牧羊记》、《桃园记》、《鹦鹉记》、《符节记》、《蟠桃记》、《胶漆记》、《弹铗记》、《青莲记》、《四豪记》、《玉鱼记》、《三兰记》、《偷香记》、《金弹记》、《还魂记》、《彩楼记》、《红梨记》、《锦带记》、《春芜记》、《长生记》、《昭关记》、《节孝记》、《洛阳桥记》、《白海棠记》、《赛四节记》、《江天暮雪记》、《狐白裘记》、《尼姑下山》、《目连记》。
14.入选1种选本,共107种剧目:《奇逢记》、《教子记》、《三桂记》、《杀豹记》、《古城记》、《三关记》、《双杯记》、《投桃记》、《蓝关记》、《五关记》、《金箭记》、《饭袋记》、《访友记》、《犀珮记》、《溉园记》、《鲛绡记》、《举鼎记》、《蓝田记》、《青琐记》、《钗钏记》、《红渠记》、《完扇记》、《虎符记》、《双环记》、《义乳记》、《黑鲤记》、《分金记》、《十孝记》、《四英传》、《分钱记》、《犀合记》、《埋剑记》、《双忠记》、《东窗记》、《八义记》、《合剑记》、《宁胡记》、《玉盒记》、《锟锫记》、《馀庆记》、《五鼎记》、《呼卢记》、《种德记》、《夺解记》、《阳关记》、《海神记》、《忠荩记》、《忠谏记》、《焚舟记》、《忆情记》、《双卿记》、《茶船记》、《班衣记》、《联芳记》、《题桥记》、《四美记》、《单刀记》、《黄袍记》、《丝鞭记》、《思婚记》、《继缘记》、《祝寿记》、《升天记》、《六恶记》、《会真记》、《运甓记》、《男后记》、《昆仑记》、《嫖院记》、《皮囊记》、《金锏记》、《炼丹记》、《试剑》、《同心记》、《黄莺记》、《风月记》、《风情记》、《阴德记》、《卖钗记》、《高文举》、《玩江楼》、《兴刘记》、《结义记》、《复仇记》、《征辽记》、《尝胆记》、《谪仙记》、《升平记》、《出玄记》、《班超》、《青梅记》、《完璧记》、《西子记》、《佳宴记》、《玩赏记》、《西天记》、《太和记》、《三生传》、《绣衣记》、《玉丸记》、《琼台记》、《忠孝记》、《孟宗泣竹》、《萧何追韩信》、《王昭君和番》、《双凤齐鸣记》、《独行千里》。
在同一时期内同时出现14种折子戏选本,足已表明此时折子戏演出的风气已经形成,由以上折子戏选本入选频率可以发现:为1种选本入选的剧目多达107种,2种选本入选的剧目达51种,而3至4种选本入选的剧目有40种,5至9种选本入选的剧目有24种,10至13种选本入选的剧目有14种,为14种选本均入选折剧目只有1种。可见剧目在诸选本中重复频率不高,折子戏剧目选择还在尝试阶段,折子戏观演之间的关系尚处于磨合期。
(三)万历年间折子戏出目情况
从前文可知入选十种以上折子戏选本的剧目有:《玉簪记》、《琵琶记》、《西厢记》、《金印记》、《投笔记》、《拜月亭》、《四节记》、《绣襦记》、《荆钗记》。本文就这些剧目在各选本中收录情况做比较,来看此时期折子戏出目特征。
1.《玉簪记》
《玉簪记》在14种选本中,共被选61出次,正文原缺4出次,详见表12。其中“秋江哭别”出现10次;“词媾私情”(“执诗求合”)出现8次;“姑阻佳期”出现5次;“对操”出现4次;“茶叙”出现3次。其余出目则较少重复。足见此时期折子戏尚处于出目积累时期,许多单出均尝试以折子戏的形式上演,而能否长存于舞台则取决于观演之间的互动选择。诸如“秋江哭别”、“词媾私情”能有八次的频繁入选也表明其舞台生命力之强,无怪直至今天仍为观众喜爱。
表12:《玉簪记》被选出目情况
选本 出目 合计
《词林一枝》 陈妙常空门思亲、潘必正姑阻佳期、陈妙常月夜焚香。 3
《八能奏锦》 妙常思凡(原缺)、执诗求合(残缺)、姑阻佳期、秋江哭别。 4-1
潘公遣试、兀术南侵、陈母遇难、避难投庵、于湖借宿、
陈母投亲、谈经听月、西湖会友、谈棋挑逗、村郎闹会、
《群音类选》 必正投姑、茶叙芳心、对操传情、旅邸相思、媒姑议亲、 24
词姤私情、姑阻佳期、知情逼试、秋江送别、香阁相思、
接书会安、必正荣归、灯月迎婚、合家重会。
《乐府玉树英》 潘陈对操、执诗求合、秋江哭别。 3
《乐府菁华》 必正妙常对操、秋江哭别。 2
《乐府红珊》 陈妙常秋江送别、潘必正及第报捷、陈妙常词姤私情。 3
《玉谷新簧》 词姤私情、秋江哭别、执诗求合(原缺)。 3-1
《摘锦奇音》 必正持诗求合、妙常秋江哭别、必正姑阻佳期(原缺)。 3-1
《吴歈萃雅》 愁别、欢会、魂游。 3
《月露音》 琴调、游湖。 2
《乐府万象新》 月夜对操、词媾私情、秋江哭别。 3
《大明春》 妙常思母、茶叙芳心、饯别潘生(原缺,疑与后者为同一出)、 4-1
秋江泣(正文作“送”)别。
《赛征歌集》 姑阻佳期、词媾鸾凰、秋江哭别。 3
《乐府南音》 茶叙 1
2.《琵琶记》
《琵琶记》在13种选本中,共被选111出次,正文原缺5出次,详见表13。其中“长亭送别”出现8次:“中秋赏月”出现7次;“五娘描画真容”出现7次;“赵五娘临妆感叹”出现5次;“书馆相逢”出现5次;“途中自叹”出现2次;“华堂祝寿”出现了5次;“剪发葬亲”出现4次;“书馆思亲”出现4次;“上表辞官”出现3次;“辞亲赴选”出现2次;“牛府成亲”(“强就鸾凰”)出现4次;“荷亭玩赏”出现4次;“五娘侍奉汤药”出现2次;“诘问幽情”出现2次;“书馆题诗”出现2次。
表13:《琵琶记》被选出目情况
选本 出目 合计(出)
《词林一枝》 赵五娘临妆感叹、蔡伯喈中秋赏月、赵五娘描画真容、牛 5
氏诘问幽情、赵五娘书馆题诗。
《八能奏锦》 伯喈长亭送别、五阳(娘)途中自叹、伯喈书馆题诗(原缺)、 7-1
伯喈华堂祝寿、五娘临妆感叹、丞相听女迎亲、太公扫墓
遇使。
《群音类选》 赵五娘写真 1
《乐府玉树 书馆托梦、长亭送别、上表辞官、书馆思亲、剪发葬亲、 10
英》 中秋赏月、描画真容、诰询衷情、辞父问答、夫妻相会。
《乐府菁华》 五娘分别长亭(伯喈长亭分别)、伯喈中秋赏月、五娘剪发 5
送(正文作“葬”)亲、伯喈上表辞官、伯喈书馆相逢。
《乐府红珊》 蔡伯喈庆亲寿、蔡议郎牛府成亲、蔡伯喈书馆思亲、赵五 6
娘临镜思夫、蔡伯喈荷亭玩赏、赵五娘描画真容。
《玉谷新簧》 五娘长亭分别、伯喈书馆思亲、伯喈父母托梦、伯喈牛 5
府成亲、伯喈上表辞官。
《摘锦奇音》 伯喈高堂庆寿、蔡邕辞亲赴选、五娘长亭送别、伯喈别妻 11-1
应举(原缺)、五娘临妆感叹、伯喈待漏随朝、牛府强就鸾
风、伯喈中秋赏月、五娘途中自叹、五娘琵琶词调(原缺)、
伯喈书馆相逢。
《吴歈萃雅》 祝寿、成亲、忧思、赏荷、赏月、叙别、大秦、自叹、议 37
姻、登程、剪发、试宴、求济、只曲、扫墓、请赴、自厌、
怨配、讯情、馆逢、愁诉、嘱别、劝试、规奴、吃糠、嗟
怨、画容、筑坟、寻夫、埋怨、弹怨、煎药、吃药、吃糠、
行路、题真、馆逢。
《月露音》 祝寿、赏夏、赏月、对妆。 4
《乐府万象 伯喈荷亭涤闷、五娘侍奉汤药、五娘剪发送终、夫妻书馆 9
新》 相逢、上表辞官、长亭分别、书馆思亲、描画真容、拒父
问答。
《大明春》 五娘描容、五娘祭画、五娘辞墓,五娘请粮、李正抢粮(原 7
缺),伯喈长亭分别,伯喈金门待漏,伯喈书馆思亲,牛
氏为夫排闷(原缺),牛氏诘问幽情。
《赛征歌集》 牛氏赏花、逼子赴选、凉亭赏夏、中秋望月(一) 4
3.《西厢记》
《西厢记》在12种选本,共选51出次,正文原缺2出次,详见表14。其中“听琴”出现有六次;“长亭分别”出现四次;“夜赴佳期”出现四次;“递柬传情”出现四次;“泥金捷报”出现四次;“拷红”出现三次。这些频繁入选的出目如“长亭分别”、“拷红”、“夜赴佳期”、“递柬传情”等在众多的出目中经过观演不断选择,沉淀为经典,长期在舞台上演出。
表14:《西厢记》被选出目情况
选本 出目 合计(出)
《词林一枝》 俏红娘堂前巧辩、崔夫人拷问红娘(缺) 2-1
《八能奏锦》 莺莺月下赴约 1
《群音类选》 佛殿奇逢、访僧遇红、烧香吟句、张生闹道场、书遣惠 20
明、红娘请生、夫人背盟、莺莺听琴、红娘寄柬、莺莺
见书、红娘订约、跳墙弈棋、莺莺探病、莺莺忆念、红
娘寄诗、西厢幽会、夫人拷红、长亭送别、草桥惊梦、
泥金报喜
《乐府玉树英》 月夜听琴、递柬传情、书斋赴约 3
《乐府菁华》 莺莺月下听琴 1
《乐府红珊》 崔莺莺长亭分别、张君瑞泥金捷报、崔莺莺佛殿奇逢、 4
崔莺莺锦字传情
《玉谷新簧》 莺红月夜听琴、红娘递柬传情、莺莺夜赴佳期、小姐私 4-1
睹丹青(缺)
《月露音》 酹和、听琴、传情、闺怨、送别、报捷 6
《乐府万象新》 莺生月夜佳期、莺莺月夜听琴 2
《大明春》 莺生隔墙酧和、君瑞托红寄柬 2
《赛征歌集》 佛殿奇逢、乘夜踰墙、堂前巧辩、长亭送别 4
《乐府南音》 长亭送别、泥金捷报 2
4.《金印记》
《金印记》在12种选本中,共被选42出次,正文原缺4出次,详见表15。其中“当钗被诮”出现6次;“对月思夫”出现6次;“周氏当钗”出现4次;“途中自叹”出现三次;“月夜寻夫”出现2次;“衣锦还乡”出现2次;“临妆感叹”出现三次。
表15:《金印记》被选出目情况
选本 出目 合计(出)
《词林一枝》 苏季子逼妻卖钗、苏季子途中自叹。 2
《八能奏锦》 周氏临妆感叹、周氏当钗见诮、一家封赠团圆、周氏对 9-2
月思夫(原缺)、命婢洒扫花亭、三叔阳关饯别、苏秦
途中自叹、苏历寿觞称庆、父母华堂饮宴(原缺)。
《群音类选》 求官空回、月夜寻夫、婆婆夺绢、中秋苦叹、微服归家。 5
《乐府玉树英》 当钗见诮、对月思夫。 2
《乐府菁华》 周氏对镜、周氏当钗。 2
《乐府红珊》 周氏对月思夫、苏秦衣锦还乡。 2
《玉谷新簧》 周氏对月忆夫、叔婶泥金报捷。 2
《摘锦奇音》 季子逼妻卖钗、季子负剑西游、周氏对月思夫、季子荣 4
归团圆。
《吴歈萃雅》 旅叹、鬻钗、议试。 3
《乐府万象新》 对月忆夫、走回娘家、当钗被诮。 3
《大明春》 周氏对镜梳妆(原缺)、周氏当钗见诮、泥金报捷、叔婆 4-2
传书(原缺)。
《赛征歌集》 从夫卖钗、当钗遭诮、月夜寻夫、从说魏邦。 4
5.《投笔记》
《投笔记》在12种选本中,共被选54出次,正文原缺1出次,详见表16。其中“别母求名”出现7次;“西域赏月”出现7次;“金钱问卜”出现4次;父老饯别出现3次。
表16:《投笔记》被选出目情况
选本 出目 合计
《词林一枝》 命子求名、西域赏月 2
《八能奏锦》 班母命子求名、二娘途中自叹 2
《群音类选》 班超庆寿、班超投笔、桑园劝夫、指引前程、别母求试、班超 23
中选、班超出使、姑媳忆超、超明远邑、超家被难、干保超家、
匈奴困超、超火匈奴、割股救姑、纳款归朝、郭恂送书、徐干
会超、邓娘别姑、姑嫂相会、班超接诏、任尚见超、驿馆相逢、
封赠团圆
《乐府玉树英》 别母求名、南楼问卜、中秋赏月、西域探超、父老饯别 5
《乐府菁华》 班超别母求荣、姑媳金钱问卜、班超夷地赏月、西域父老饯别 4
《乐府红珊》 班伸开庆母寿、班定远玉关劝民、邓玉娘桑林激夫、班仲开别 5
母应募、班伸开母妻忆卜
《玉谷新簧》 金钱问卜(原缺)、班超西域探友、西域赏月、父老饯别、二娘 5-1
采桑
《摘锦奇音》 仲升夷地酹月(班超夷地赏月) 1
《吴歈萃雅》酹月 1
《月露音》 出使、酹月 2
《乐府万象新》 班超别母求名、仲升使夷辩论 2
《赛征歌集》 夷邦酹月、南楼问卜 2
6.《拜月亭》
《拜月亭》在11种选本中,共被选入30折次,正文原缺1出次,详见表17。其中“旷野奇逢”出现10次;“拜月”出现10次;“途穷”出现2次;“兵火违离”出现2次;“间关”出现2次;“行路”出现2次。“旷野奇逢”、“拜月”两折的高频率出现表明其舞台生命之强。
表17:《拜月亭》被选出目情况
选本 出目 合计(出)
《词林一枝》 蒋世隆旷野奇逢 1
《乐府玉树英》 旷野奇逢 1
《乐府菁华》 旷野奇逢(世隆旷野奇逢) 1
《乐府红珊》 旷野奇逢(蒋世隆旷野奇逢) 1
《摘锦奇音》 世隆兄妹散失(原缺)、世隆旷野奇逢、招商旅店成亲 3
《吴歈萃雅》 泣歧、错认、途穷、间美、拜月、会叙、行路、闺情、悲 10
遇、悲遇。
《月露音》 拜月、行路、途穷、悲遇。 4
《乐府万象新》 世隆旷野奇逢 1
《大明春》 旷野奇逢 1
《赛征歌集》 兵火违离、旷野奇逢、幽闺拜月。 3
《乐府南音》 旷野奇逢、兵火违离、母子间关、拜月。 4
7.《四节记》
《四节记》在11种选本中,共被选入26出次,正文原缺2出次,详见表18。其中“兴游赤壁”出现8次;“邮亭适兴”出现4次;“诗伴游春”出现3次;“东山携妓”出现3次。
表18:《四节记》被选出目情况
选本 出目 合计(出)
《词林一枝》 兴游赤壁 1
《八能奏锦》 兴游赤壁、邀友游湖(原缺)、邀宾宴乐(原缺)。 3-2
《群音类选》 复游赤壁 1
《乐府玉树英》 坡游赤壁、邮亭奇遇。 2
《乐府菁华》 东坡赤壁
《乐府红珊》 苏东坡祝寿、杜工部游曲江(杜甫游春)、苏子瞻游赤壁、 5
党太尉赏雪、韩侍郎宴陶学士。
《玉谷新簧》 游曲江、邮亭适兴。 2
《吴歈萃雅》 游赏、泛舟、荣游、游览、春游。 5
《月露音》 参禅 1
《乐府万象新》 邮亭适兴 1
《赛征歌集》 邮亭佳遇、诗伴春游、东山携妓、赤壁怀古。 4
8.《绣襦记》
《绣襦记》在11种选本中共被选42出次,正文原缺1出次。详见表19。其中“元和访妓”有5次出现;“剔目”出现7次;“乞市”出现2次;“卖仆”出现2次。
表19:《绣襦记》被选出目情况
选本 出目 合计(出)
《八能奏锦》 元和卖仆(原缺) 1-1
《群音类选》 催子赴试、青楼娱景、高堂别亲、旅途寄况、托兴遗鞭、挟金 23
恣欲、道德闯门、造谋阴险、骏骑调羹、蝎蛇炽恶、绣衾重会、
暂宿邮亭、萍航别驾、进退无门、春闺励节、思乖天性、得情
添恨、安邑遭逢、剔目流芳、书阁求婚、卖仆倾囊、阱陷金蝉、
道德劝谏
《乐府玉树英》 元和访妓 1
《乐府菁华》 元和访妓 1
《乐府红珊》 李亚仙剔目流芳 1
《吴歈萃雅》 旅叹、妓馆、剔目、乞市 4
《月露音》 品花 1
《乐府万象新》 郑访亚仙、剔目激夫 2
《大明春》 劝戒元和 1
《赛征歌集》 剔目砺成 1
《乐府南音》 剔目、假宿、试马调琴、乞市、逼女逢迎、却婚受仆 6
9.《荆钗记》
《荆钗记》在10种选本中,共被选30出,正文原缺1出,详见表20。其中“抱石投江”出现4次;“母子相会”出现5次;“祭江”出现3次;绣房议婚出现2次。
表20:《荆钗记》被选出目情况
选本 出目 合计
《词林一枝》 王十朋南北祭江 1
《八能奏锦》 往京途中遇雪(原缺) 1-1
《乐府玉树英》 绣房议亲、抱石投江、母子相会 3
《乐府菁华》 玉莲抱石投江、十朋母子相会 2
《乐府红珊》 钱玉莲姑媳思忆 1
《玉谷新簧》 十朋母子相会 1
《摘锦奇音》 十朋母子相会、十朋南北祭江 2
《吴歈萃雅》 寿宴、忆别、忆亲、相别、送亲、怨诉、捞救、行路、议婚、 14
苦别、节宴、严训、讲学、祭江
《乐府万象新》 姑娘绣房议婚、继母逼莲改嫁、玉莲抱石投江、母子相会 4
《赛征歌集》 拷问梅香 1
以上详细介绍了《玉簪记》、《西厢记》、《金印记》、《投笔记》、《琵琶记》、《拜月亭》、《四节记》、《绣襦记》、《荆钗记》九种剧目在十四种选本被选情况,各剧目中多数出目均以折子戏的形式呈现,然而高频率出现的折子却不多。
如《玉簪记》在14种选本中,共被选61出次,为五种以上选本选入的只有“秋江哭别”、“词媾私情”、“姑阻佳期”三折。《琵琶记》在13种选本中,共被选111出次,为五种以上选本选入的有:“长亭送别”、“中秋赏月”、“五娘描画真容”、“赵五娘临妆感叹”、“书馆相逢”。《西厢记》在12种选本,共被选51出次,为五种以上选本选入的只有“听琴”。《金印记》在12种选本中,共被选44出次,为五种以上选本选入的有“当钗被诮”、“对月思夫”。《投笔记》在12种选本中,共被选54出次,为五种以上选本选入的有“别母求名”、“西域赏月”。《拜月亭》在11种选本中,共被选30折次,为五种以上选本选入的有“旷野奇逢”、“拜月”。《四节记》在11种选本中,共被选26出次;为五种以上选本选入的有“兴游赤壁”。《绣襦记》在11种选本中,共被选42出次,为五种以上选本选入的有“元和访妓”、“剔目”。《荆钗记》在10种选本中,共被选30出次,为五种以上选本选入的有“母子相会”。
而从高频率入选的折子戏目来看,还是以生、旦戏为主,多是有“戏”可作之关目,如《玉簪记》的“秋江哭别”、“词媾私情”(“执诗求合”)、“姑阻佳期”;《琵琶记》的“长亭送别”、“中秋赏月”、“五娘描画真容”、“赵五娘临妆感叹”、“书馆相逢”;《西厢记》的“长亭分别”、“夜赴佳期”、“递柬传情”等。过场戏等则较少入选。也因此这些高频率的折子戏在万历之后的舞台,甚至今天还倍受欢迎,具有强大的舞台生命力。但从数量上来说,这些折子戏只是万历年间折子戏选本众多出目之一粟,因此我们能得出结论:万历时期折子戏演出已成气侯,但尚处于出目的积累期,经过舞台观演之间不断地磨合与调整,少量生、旦脚之经典折子戏出目已逐渐定型。
(四)从选本看万历时期折子戏演出特征
从这十四种选本,我们可以归纳万历时期舞台折子戏演出的特征如下:
其一,在音乐体制上由北曲向南曲的演进,南曲中昆曲折子戏开始步入剧坛。
在14种折子戏选本中,以收入传奇、南戏为主,而北杂剧则较少收入,北曲中多以《西厢记》的演出为重点。《词林一枝》、《八能奏锦》、《乐府玉树英》、《乐府菁华》、《摘锦奇音》、《乐府万象新》、《大明春》、《赛征歌集》均只收入元杂剧一种,即为《西厢记》;《乐府红珊》则收入二种:《西厢记》,《泰和记》;《玉谷新簧》则收入三种:《祝寿记》、《太和记》、《西厢记》;《月露音》收入5种,分别为《戴王雪访》、《高唐记》、《京兆记》、《泰和记》、《月下老世间配偶》。《群音类选》收入较多,共18种,但相对于总量154种来说,仍占小比重。
在大量的南曲折子戏演出中,剧坛上各类声腔纷呈繁复,但以“弋阳腔”为主。各选本的全称向我们透露该选本演唱声腔的些许信息,如《新刻京版青阳时调词林一枝》以收入“青阳腔”为主;《鼎雕(镌)昆池新调乐府八能奏锦》以“昆池新调”为主;《新锲精选古今乐府滚调新词玉树英》则以收入“滚调新词”为主;《鼎刻时兴滚调歌令玉谷新簧》以收入“滚调”为主;《新刊徽板合像滚调乐府官腔摘锦奇音》以收入“滚调”、“官腔”(昆曲)为主;《梨园会选古今传奇滚调新词乐府万象新》以收入“滚调”为主;《新锲徽池雅调官腔海盐青阳点板万曲明春》以“海盐腔”、“青阳腔”为主;《群音类选》收入官腔、诸腔、北腔三类,其中把“昆曲”视为“官腔”,占全选本的一半的篇幅,清晰昭示出昆曲在万历剧坛的地位。折子戏选本中透露出的现象正是万历时期舞台之实况。顾起元《客座赘语》对这一现象也有描述:“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宴会,小集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若大席则用教坊,打院本,乃北曲四大套者。……后乃变而尽用南唱,……大会则用南戏,其始止二腔,一为弋阳,一为海盐,……后则又有四平,……今又有昆山,……士大夫禀心房之精,靡然从好,见海盐等腔已白日欲睡,至院本北曲,不啻吹篪击缶,甚且厌而唾之矣”由此可见,折子戏发展的过程与戏曲史的发展是同步的,在对万历时期出现的14种折子戏选本检阅与盘点中,我们清晰看到了折子戏出目的逐渐积累,南曲渐渐取代北曲而独步舞台,昆曲折子戏也开始步入舞台取得一席之地了。
其二,折子戏的标目还不太稳定。
从标目的字数来看,《词林一枝》以四字、七字标目为主;《八能奏锦》以四字、六字标目为主;《群音类选》则以四字标目为主,也有个别二字、五字标目;《乐府玉树英》以四字标目为主,也有个别五字、七字、八字标目;《乐府菁华》以六字标目为主,也有少量四字标目;《乐府红珊》以六字标目为主,也有个别四字、七字标目;《玉谷新簧》以四字标目为主,也有少量六字标目;《摘锦奇音》以六字标目为主,有个别四字标目;《吴歈萃雅》、《月露音》则全为二字标目;《乐府万象新》以四字、六字标目为主;《大明春》以四字、六字标目为主;《赛征歌集》以四字标目为主;《乐府南音》以二字、四字标目为主。
从标目的名称来看,多以“人名”、“事件”、“地名”等组成主谓、主谓宾、动宾结构,如《词林一枝》中“王十朋南北祭江”,《乐府万象新》中“伯喈荷亭涤闷”、“五娘侍奉汤药”诸类标目让观众一目了然该折的内容。同一出目在不同选本中标目也有异同,如《玉簪记》中“姑阻佳期”一出,在《词林一枝》中为“潘必正姑阻佳期”,而在《八能奏锦》、《群音类选》、《赛征歌集》均为“姑阻佳期”,《摘锦奇音》为“必正姑阻佳期”。该剧“秋江送别”一折在《八能奏锦》、《乐府玉树英》、《玉谷新簧》、《乐府万象新》中标“秋江哭别”,《摘锦奇音》中标“妙常秋江哭别”,《赛征歌集》中标“秋江哭别”,《群音类选》中标“秋江送别”、《乐府红珊》中标“陈妙常秋江送别”;《大明春》标“秋江泣别”(正文则为“秋江送别”)。又如《金印记》中“逼妻卖钗”一折,在《词林一枝》中标为“苏季子逼妻卖钗”,《乐府菁华》标为“周氏当钗”;《摘锦奇音》标为“季子逼妻卖钗”;《赛征歌集》标为“从夫卖钗”。由此可见此时期折子戏的标目还没有稳定,尚在不断的摸索之中。
其三,折子戏选本的题材特色。
万历时期14种折子戏选本,在题材内容上,主要集中于婚恋爱情戏、伦理纲常戏、历史题材戏和文人戏。当然这样的分类不一定完全准确,因为有的剧在题材内容上并不能完全归属于一类,而有的剧目因选本编选者眼光的差异,所选出目各有侧重,从而导致同一剧有不同分类的情况。如《浣纱记》在《吴歈萃雅》选入“闺谈”、“采莲”、“分离”、“嘱行”、“溪遇”、“迎娶”,这些出目的组合主要集中写西施与范彝爱情,宜划入婚恋爱情戏一类,而在其它选本如《词林一枝》选“吴王游湖”,《八能奏锦》选“越王别吴归国”(原缺)、“吴王游湖”(原缺)、“打围行乐”,《群音类选》选“伍员自刎”;《乐府玉树英》选“吴王游湖”等,均可划为历史题材类。从选出侧重的不同,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证明此时期的折子戏还处于出目积累阶段。为节省篇幅,本文仅列出笔者在分类统计后获得的最后数据,如表21所示,具体剧目出目从略。
表21:万历时期14种折子戏选本题材分类统计数据
婚恋、爱情戏 伦理纲常戏 历史题材戏 文人戏 其它
《词林一枝》 15种23出 10种13出 12种17出 2种2出 0
《八能奏锦》 17种31出 12种17出 11种24出 2种6出 3种3出
《群音类选》 47种51出 33种130出 27种115出 14种107出 15种49出
《乐府玉树英》 21种15出 12种28出 13种29出 3种3出 3种3出
《乐府菁华》 13种21出 10种18出 9种19出 3种3出 3种3出
《乐府红珊》 22种35出 15种24出 19种30出 4种9出 1种2出
《玉谷新簧》 13种33出 8种11出 9种34出 2种3出 1种1出
《摘锦奇音》 14种36出 6种11出 6种12出 2种3出 5种5出
《吴歈萃雅》 15种116出 8种11出 8种16出 6种12出 3种3出
《月露音》 44种120出 9种13出 9种22出 12种21出 16种30出
《乐府万象新》 22种45出 9种20出 14种23出 6折7出 3种4出
《大明春》 16种30出 3种5出 9种2出 1种1出 0
《赛征歌集》 15种35出 1种1出 6种10出 2种5出 0
《乐府南音》 5种15出 1种1出 5种10出 0 1种1出
其四,脚色行当尚未完全分化。
此时期脚色行当以生、旦戏为主体,各脚色行当还没有平衡发展。“唱、念、做、打”的表演还没有得到全面发展,相对偏重“唱”,也因此有的选本不录宾白,只录曲文,如《吴歈萃雅》、《月露音》、《乐府万象新》。
陆萼庭在《昆剧演出史稿》中谈到:在全本戏的演出方式占绝对优势的时侯,舞台上难得看到折子戏。折子戏脱离全本戏的束缚而单独存在,即从全本戏演出的衰落到散出戏的兴起以至蔚成风气,需要经过一番历史的演变,它的形成过程是错综复杂的。最早的折子戏苗子倒是出现于旨在娱宾的厅堂演出的场合。并举明·宋懋澄《顺天府宴状元记》所载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春三月十八日公宴之情形来说明,也就是说在陆氏看来,万历时期的戏曲演出是以全本戏为主,而折子戏仅于厅堂演出中微露苗头。然而通过前文的梳理,我们已知道:这一时期折子戏不仅在厅堂已倍受青睐,如《金瓶梅》、《玉华堂日记》记载,而且在祭祀演剧中也广为采用,如《礼节传簿》记载;而《风月锦囊》与万历14种折子戏选本,又为我们提供了嘉靖、万历以来大量的折子戏出目,这些出目的内容来看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另外万历九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也谈到:“……凡盛大宴会都要雇用这些戏班。听到召唤,他们就准备好上演普通剧目中的任何一出。通常是向宴会主人呈上一本戏目,他挑他喜欢的一出或几出,客人们一边吃喝一边看戏,并且十分惬意,以致宴会有时要长达十小时,戏一出接一出,也可连续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由以上分析可知,万历时期折子戏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出目,是折子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