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末小说中折子戏演出史料
1.《梼杌闲评》
《梼杌闲评》又名《明珠缘》,共五十卷,五十回,卷首《总论》一卷,为明无名氏所作。《总论》中详述了其创作宗旨“按捺奸邪尊有道,赞扬忠孝削谗人”,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启年间,一个小小阉奴,造出无端罪恶”的宦官形象——魏忠贤。据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指出:该书记明季事实均有根据,有关戏曲资料各节,更非清人所能恁空杜撰。该小说中关于折子戏的资料主要有:
①第3回:
戏子叩头谢赏,才呈上戏单点戏。老太太点了本《玉杵记》……等戏做完,又找了两出,众女眷起身,王太太再三相留,复坐下,要杂单进来。一娘拿着单子到老太太面前。老太太道:“随他们中意的点几出罢。”……一娘要奉承奶奶欢喜,遂道:“小的告罪了,先点一出《玉簪·听琴》罢,”……“我点一出《霞笺·追赶》……大娘笑道:“……我便点出《红梅》上《问状》,也是扬州的趣事。”……云卿见过坐下,吴益之道:“今日戏做得好。”王公子道:“只是难为云卿了,一本总是旦曲,后找的三出,又是长的。”吴益之道:“也罢了,今日有五六两银子赏钱,多做几出也不为过。”
②第43回:
有个武进士顾同寅,……到了城外,戏子已到。正戏完了,又点找戏。顾同寅见单子上有本《彤弓记》,一时酒兴,又触起过祠基下马的气来,遂点了一出“李巡检打扇”。班头上来回道:“这出戏做不得,不是耍的。”顾同寅道:“既做不得,你就不该开在单子上。”班头道:“惟恐有碍不便。”顾同寅大怒道:“胡说!”便要打班头。其时在座众同年也有了酒了,不但不劝阻他,反帮着他喝令戏子做。戏子没奈何,只得做了。
从以上所列的二条资料,我们可发现:
其一,折子戏的具体出目有:《玉簪记·听琴》、《霞笺记·追赶》、《红梅记·问状》、《彤弓记·李巡检打扇》。
其二,折子戏的演出是以“找戏”的形式演出的。“找戏”即是在演完预定的戏目后,根据当时的观演情绪进行的加演。
其三,从第2条文献来看,虽然以折子戏形式演出,但折子戏并未完全脱离全本戏,而是在全本戏剧情的预设下演出。《彤弓记》讽刺宦官刘瑾,而武进士点此折戏显然是影射魏忠贤,观演之间对此剧的隐喻之义都明白。故班头道:“惟恐有碍不便。”
2.《欢喜冤家》
西湖渔隐主人的《欢喜冤家》又名《艳镜》、《欢喜奇观》、《贪欢报》,共24回。其序曰:“庚辰春王遇闰,瑞雪连朝,慷当以慨,感有余情,……演说二十四回,以纪一年节序,名日《欢喜冤家》。”署“重九日西湖渔隐题于山水邻。”庚辰当为崇祯十三年(1640)。其中有关折子戏的演出记载如下:
①第十二回《汪监生贪财娶寡妇》:
云生上岸闲行,步到曹王庙前,只见台上演戏。云生近前一看,演的是《四大痴》传奇。正好卢至员外与妻子唱那【懒画眉】。
按:《四大痴》为四种杂剧合称,即《酒痴》(5折),演姜义诏以酒败家事;《色痴》(9折),演庄子扇坟,其妻劈棺事;《财痴》(6折),演卢至吝啬之事,与徐复祚《一文钱》杂剧同;《气痴》(4折),演黄巢不第而反唐之事。而“正好卢至员外与妻子唱那【懒画眉】”中【懒画眉】曲文,即为徐复祚《一文钱》第一折之曲文。
②第十四回《一宵缘约赴两情人》
苏院同了王进士,走到殿上,两房奏乐,送了上席,呈过戏文。王进士道:“成本的不过内中几出有趣,倒不如拣几出杂剧一演,可好?”苏院道:“绝好”。王进士遂择了几出《苏东坡游赤壁》的故事,一来取‘苏’字与苏院姓同,二来取佛印禅师与东坡共乐,欲要了然明日到苏院衙中去,好生看待之意。须臾演了一番,完了,副末复把戏目与王进士拣,王进士逊道:‘这番该年兄拣了。’苏院取过一看,拣了那《翠屏山》内海阇黎奸潘巧云的故事,与王进士拣的大不相合。
按:从此条文献来看,“成本的不过内中几出有趣,倒不如拣几出杂剧一演,可好?”传奇的长篇体制此时已逐渐暴露其不足,观众在长期的观赏中产生审美疲劳,以拣短小的杂剧为权宜之计。《苏东坡游赤壁》的故事有杂剧《苏子瞻醉写赤壁赋》,《盛世新声》、《词林摘艳》、《雍熙乐府》均有收入【仙吕·点绛唇】“十载寒窗”。另有戏文《四节记·苏子瞻游赤壁记》,《风月(全家)锦囊》、《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群音类选》等折子戏选本均有选入。小说中强调杂剧演出因此应为前者。《远山堂剧品》把无名氏《醉写赤壁赋》归入《雅品》,并说:“北四折。北剧每就谑语、俗语取天然融合之致,故北调以运笔为第一义,运掉未灵,便不能以我用古,不免堆积泛滥之病矣。此剧设色于浓淡之间,遣调在深浅之际,固佳矣,惜赤壁之游,词中写景而不写情,遂觉神色少削。”
《翠屏山》,沈自晋作,共27出。本事为《水浒传》杨雄、石秀事。明末青溪菰芦钓叟点次《醉怡情》、《缀白裘全集》(亨集)中收入《翠屏山》四出:觑绽、愤诉、巧谮、除淫;钱德苍编《缀白裘》收入《翠屏山》六出:反讹、交帐、戏叔、送礼、酒楼、杀山。小说中则点的是“海瘏黎奸潘巧云的故事”,显然属于折子戏的演出。
3.《鼓掌绝尘》
《鼓掌绝尘》,全称《新镌出像批评通俗小说鼓掌绝尘》,为金木散人编著。小说分风、花、雪、月四集,每集十回,凡四十回。在卷首有闭户先生崇祯四年(辛未)的题辞,可见小说应该完成于这一年前后。
小说第39回,有一段在五月十三日关圣生辰,民间在三义庙正殿前高搭戏台演戏的资料:
进了庙门,只见殿前搭起高高一个戏台。四边人,坐的也有,站的也有,行的也有,顽耍的也有,笑话的也有。人千人万,不计其数。伸头引颈,都是要看戏的。杨太守执了住持的手,向人队里挨身进到大殿上,神前作了几个揖,抽身便到戏房门首仔细一看。恰好一班小小后生,年可都只十七八岁。这几个装生装旦的,聪聪俊俊,雅敏无双,十人看了九人爱。装外的少年老成。装大净的体貌魁伟,大模大样,恍如生成体相。其余那几脚,或是装一脚像一脚。这般后生敲锣的,打鼓的,品箫的,弄官的,大吹大擂,其实闹热,那看戏的,也有说要做文戏的,也有说要做武戏的,也有说要做风月的,也有说要做苦切的,各人所好不同,纷纷喧嚷不了。只见那几个做会首的,与那个扮末的,执了戏帖,一齐同到关圣殿前,把关逐本关过,是这一本《千金记》。众人见得关圣要演《千金》,大家缄口无言,遂不敢喧哗了。此时笙箫盈耳,鼓乐齐鸣,先做了《八仙庆寿》。庆毕,然后三通锣鼓,走出一个副末来,开了家门。第二出做出《仙人赠书赠剑》,直做到《萧何月下追韩信》、《拜将登坛》,人人喝采,个个称场。尽说道:“老积年做戏的,未必如他。”
这引文把庙台演戏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一个四面均可围观,临时搭建的神庙戏台;观众上千人,他们或坐或站、或行或谈笑,伸头引颈,等待着一年一次的演出;班社演员生、旦、外、净以及场面配置极为齐全,姿色扮相人见人爱;演出剧目的选择也极为特别,“只见那几个做会首的,与那个扮末的,执了戏帖,一齐同到关圣殿前,把关逐本关过,是这一本《千金记》。”由祭祀对象关圣来挑选剧目,这与家宅堂会演出或后来的茶楼、酒馆点戏极为不同。《千金记》全本共50出,一个晚上不可能演完全本,从小说所载《仙人赠书赠剑》到《萧何月下追韩信》、《拜将登坛》来看,主要集中在以韩信为主的出目演出。
(二)明末清初戏曲中的折子戏史料
随着折子戏逐渐发展,除了上述文人笔记、日记、小说外,在明末清初的一批新创传奇作品中,对其也有反映,具体情况如下:
1.孟称舜(1594—1684后)《鹦鹉墓贞文记》
第八出《竞渡》:
(净)闻的王大爷会唱戏,唱折咱听便了。(小生)门生不会唱戏。(丑)你前日扮红娘请客、姐妹拜月,何等的妙?怎么说个不会?……(净)王大爷姓王,面貌标致,又像个昭君,便唱曲《王昭君和番》罢。(小生)做昭君,要马夫。(丑)若大爷做昭君,我便扮做马夫。……(小生扮昭君唱介。)
按:其中“红娘请客”、“姐妹拜月”,分别为《西厢记》、《幽闺记》的出目。
第十六出《谋夺》:
(丑)我到他家说亲,唱戏吃酒。……(小生)……唱的什么?(丑)唱的是《伯喈》、《西厢》、《金印》、《荆钗》、《白兔》、《拜月》、《牡丹》、《娇红》,色色完全。(小生)怎么做得许多?敢是唱些杂剧?
按:显然一场宴会是不可能演出《伯喈》、《西厢》、《金印》、《荆钗》、《白兔》、《拜月》、《牡丹》、《娇红》如此之多的,为折子戏演出无疑。文中“杂剧”应为散出之义,而不是以“一本四折”为结构的北杂剧。
第二十一出《场戏》:
(外)先朝皆以论策诗赋取士,独我元朝,改用梨园乐府。今年廷试诸生,就以《女状元辞凰得凤》为题,当场演戏。王娟扮作黄崇嘏,沈佺扮作贾胪,乌有扮作胡颜,下官即扮作丞相周痒,以后脚色,随时改扮。
按:《女状元辞凰得凤》为徐渭《四声猿》中一折。
2.吴炳(1595—1648)《绿牡丹》
第十二出《友谑》:
(净)竟上场串何如?(丑)绝妙,只是串那一出?(净想介)有了,做《千金记》上一出《韩信胯下》。你我做淮阴少年。顾兄,你便做韩信。(小生)小弟从不会串戏。(净)又来道学了,大家都在戏场中逢场作戏,这也何妨?(强小生立介)你便不唱,只立在场上,当个韩信便了。苍头,你就打鼓板。
按:《韩信胯下》为《千金记》中一出,《群音类选》中收入“受辱胯下”一出,演韩信胯下受辱一事,而此处让顾粲扮韩信,实际上是对顾粲的戏谑。
3.张楚叔《金钿盒》
第六出《丑合》:
(末)新到一个周小三,面孔也不怎的,串得好戏,他要求拜见三爷,唤他来串几折戏消闷如何?(净)使唤他来。(末出小旦上)……(净)晓得弋阳腔么?(小旦)也晓得。(净)串几折弋阳腔到好。(末)串折《活捉张三郎》如何?(净)也好。你打起弋阳鼓板来。(末打介)(净易衣小旦扮阎婆惜介)(丑)街坊走不歇,书馆坐不牢,闻得贡家串戏,且去看看。(净小旦串戏介)(丑进看介)(丑叫介)串得好张三郎,果是妙绝,苏州没有这样花面。(净)这小官知趣在行,请他过来。
按:周小三串了出弋阳腔《活捉张三郎》,即《水浒记》中的一折。《醉怡情》、《时调青昆》、《歌林拾翠》、《缀白裘全集》、钱德苍《缀白裘》诸折子戏选本中均有收入此折。
4.李玉《一捧雪》
第五出《豪宴》:
(净)草酌无足为饮欢,有新教的女优搬演杂剧,聊可侑觞。(生)既食侯鲭,又观霓舞,何以克当!(小旦扮末上,点戏介。生)还是兄台主意,使得尽其所长。(净)有新演的《中山狼》几折,恐未精熟,见笑大方。(生)既是新剧,一发妙了。(净)就是《中山狼》罢!(小旦应下,净、丑、付净随意饮酒讲话介。小旦即上、作开场介)……
按:《中山狼》有王九思一折剧与康海的四折剧,从“新演的《中山狼》几折”来看,当为康海的《中山狼》。而在“豪宴”一出,莫怀古把汤勤举荐给严嵩时插演《中山狼》,显然在预示汤勤后来的背恩。
5.李玉《万里圆》
第十一出:
(末)豁拳没有兴头,做什么好?(丑)俺串戏。(末)串戏?串什么戏?(丑)俺串《节孝记》上“黄孝子寻娘”。(末)妙啊。(丑)他也姓黄,我也姓黄;他寻父,我寻娘,岂非一样?(付)妙啊。串那一出?(丑)串出《淖泥》罢!(付)只没行头。(末)行头是要紧的。(丑)少条裙。(末)裙么?(付里解裙)我有、我有。(末)有在那里?……(丑)咦,你每莫在行。俺串戏,到戏房里走出来的。忘记了,再打锣鼓!(走,作口气念)羊羔能跪母,慈乌能反哺;我生六尺身躯,孩提失慈怙。
按:“淖泥”应该为《黄孝子寻亲记》中的一出。《醉怡情》中收入《节孝记》四折:淖泥、遇虎、祈梦、详梦;《中国曲学大辞典》称为《黄孝子寻亲记》。《南北词广韵选》收入《黄孝子》:【正宫·山溪】“二十八年在江湖上”曲。《黄孝妇寻亲记》演宋末战乱后黄觉28年寻母之经过;而《万里圆》则写黄向坚万里寻亲之事。在《万里圆》中插演折子戏《黄孝子寻亲记》,是情节上的巧妙安排。
另外还有叶宪祖《三义成姻》传奇第一折,市集演戏唱《金精戏宝仪》,为《啐盘记》(又名《登科记》或《五桂记》)之出目。陈与郊《麒麟坠》第十七出《笑谈开释》,酒席宴前串演《昭君出塞》杂剧。许潮的明杂剧《同甲会》演文彦博等人事,有席间演杂剧以侑觞情节。
由上所引可见,折子戏的演出形式为剧作家利用,成为创作剧本的一种新技巧,构成一种戏中演戏或戏中谈戏的新模式。而这一模式不仅与剧情的发展巧妙融为一体,而且也暗示,已成为当时人们非常熟悉的戏曲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