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缀白裘》的翻刻、重刊与校订
李慧

  (一)《缀白裘》的翻刻与重刊概况

  宝仁堂编刊的《缀白裘》十二集本通行之后,深受观众的欢迎,据此加以翻刻、重刊的本子一直绵延至今。现综合林鹤宜、吴新雷、林锋雄等人的研究,介绍如下。

  1.乾隆三十九年宝仁堂初刻本(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藏)。

  2.乾隆四十二年武林鸿文堂刻本(北京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藏)。

  3.乾隆四十二年四教堂刻本(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院藏)。

  4.乾隆四十六年四教堂刻本。

  5.乾隆四十六年集古堂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

  6.乾隆四十六年共赏斋刻本(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藏)。

  7.乾隆四十七年共赏斋刻本。

  8.乾隆四十七年学耕堂刻本(中央戏剧学院藏)。

  9.乾隆五十二年增利堂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10.嘉庆十五年五柳居本(南京图书馆藏)。

  11.嘉庆十八年郭维碹序刊本。

  12.道光三年共赏斋刊本巾箱本《重订缀白裘十二集四十八卷》(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藏)。

  13.道光十三年嘉兴吟稚山房刊本。

  14.同治十年藻文堂印乾隆四十六年共赏斋刻本《缀白裘十二集四十八卷》(四川大学图书馆藏)。

  15.光绪三年,萃香社刊本。

  16.光绪二十一年,上海启新书局石印本《绘图缀白裘十二集》(台湾大学图书馆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第十集四卷)。

  17.出版年不详,上海广雅书局印行《改良全图缀白裘全传》十二册。(中研院郭廷以图书馆藏,厦门大学图书馆藏)。

  18.光绪三十四年萃香社本。

  19.1914年知音社本。

  20.1915年富华图书馆本。

  21.1923年启新书局本。

  22.上海周月记机器印书处景印本。

  23.1931年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汪协如校本。

  24.1955、1957年上海中华书局重印汪协如校本。

  25.1967年台湾中华书局重印汪协如校本。

  26.198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明清戏曲珍本辑选·缀白裘》。

  27.1987年台湾学生书局《善本戏曲丛刊》影印乾隆四十二年“鸿文堂本”。

  28.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订缀白裘新集合编》。

  29.2005年中华书局重印汪协如点校本。

  乾隆四十二年“四教堂”翻刻《缀白裘》,书名《重订缀白裘全编》,标明“乾隆四十二年新镌”。宝仁堂本与四教堂本的差异如表36所示。

  表36:宝仁堂本与四教堂本差异

  

  经过四教堂整编翻刻,《缀白裘》基本定型。翻刻四教堂本的有集古堂和共赏斋两家,分别刊行于乾隆四十六年、四十七年。而照宝仁堂本翻刻的,除乾隆三十五年鸿文堂印过第二阶段的六编本,乾隆四十二年鸿文堂刊成十二编本(国家图书馆藏)外,则未见仿刻。鸿文堂本《缀白裘》将“宝仁堂”第七集,乾隆辛卯(三十六年)朱禄建序,改为甲午(三十九年)浙江“武林”周家璠序;第八集乾隆癸未(二十八年)“吴门”许永昌序,改为乙未(四十年)晴浦居士序,其它基本相同。而“四教堂本”将目录与版心“梆子腔”等标示一律改为“杂剧”,又更动了少数剧目,变损了原貌。因此,“鸿文堂本”是目前保留原貌最完整,最接近原刻的本子,1987年《善本戏曲丛刊》第五辑据以影印出版。另乾隆四十七年学耕堂梓行的版本,版面体式按宝仁堂分“风、调、雨、顺”分类,而选目却参四教堂本。类似编法还有乾隆五十二年的增利堂本(北京大图学书馆藏),嘉庆十五年的五柳居本(南京图书藏)。正如吴新雷所说的,所有的《缀白裘》版本不外乎宝仁堂本与四教堂本两个系统。至清末民初,书局都照四教堂本、集古堂本、共赏斋本这个系统来排印。如光绪二十一年上海书局本,三十四年萃香社本,一九一四年知音社本,一九一五年富华图书馆本,一九二三上海启新书局本等。

  (二)汪协如校订本《缀白裘》

  1931年,汪协如在胡适的支持下,以四教堂本做底本,用一不知刊行年月与发行处的刻本与之互校,并参照《六十种曲》与《纳书楹曲谱》,对《缀白裘》进行有根据的点校整理。1940年,中华书局以铅字排印出版,卷首有胡适的序。1955年、1957年,中华书局以上海亚东图书馆旧纸型重印汪校本《缀白裘》,删落了胡适的序。2005年汪协如校本由中华书局再次重印出版,共分六册,十二集,每册两集,把胡适的序置于卷首。每集分一卷,二卷,三卷,四卷。每集卷首有序,在十二集末附有校读后记与剧目索引,此版本目前最易获得。笔者就汪协如校本目次归纳整理,如表37所示。

  表37:汪协如校本《缀白裘》剧目一览

  

  汪协如校本《缀白裘》选目与第三阶段宝仁堂本即鸿文堂本选目大体相同,笔者将个别差异汇总,如表38所示。

  表38:汪协如校本与鸿文堂本差异总汇

  

来源:厦门大学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