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形成脸谱的基本条件分别是脸色(或称肤色)和脸形。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脸谱的肤色。
(1)色彩的属性
脸谱是一种符号,而脸色却作为一种符号中的符号。本身作为一种符号的色彩经过演员们用笔在脸上的勾画形成了新的符号形象。脸谱用色彩来造型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这些优势是源于色彩符号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具体表现为色彩的识别性,装饰性和象征性。
色彩的识别性表现在,它能够帮助人们识别现象,对视觉产生吸引力。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观看戏剧的戏场决定了观众的数目是比较的多的,为了能够让后面的观众看到,更主要是为了辨别出台上的各种不同的角色,脸谱艺术成功的运用了这种属性。“色彩作为一种视觉的交流媒介,它比形在某种程度意义上更加具有视觉的吸引力。”
色彩的装饰性。色彩自从被人类发现以后,所具有的自然美的特性和魅力被用作一种造型艺术语言,运用到许多方面。早在人类的祖先还完全依赖自然界恩赐而生存的时候,就利用各种矿物形成染料,为生活用具、装饰品制成美丽的外观。“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时候,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又超越了表面的特征,而渗透某种象征意义,民族风情和宗教观念。”
主要体现为色彩本身的对比与调和的秩序关系。
色彩的象征性:对于色彩的象征来说,各个国家、民族由于自身的文化传承关系,还有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宗教信仰,都被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色彩的象征性和文脉具有密切关系,是文化的产物,体现为对色彩中约定俗成的信息的阅读。对于脸谱的色彩来说,即肤色,是有一定生活依据而约定俗成的。在我们还没有了解脸谱以前,我们会被那纷繁复杂的色彩、间色弄得迷惑不解。比如红色,在一般人眼里,红色就是红色,没有再多的含义。有的话,也只是根据浓淡程度而有不同的感觉。在一位人类学家那里,红色可能是某个古代文明的权利的象征,在一位艺术家那里,红色可能是完成一件绘画作品所需的上百种红色系颜料中的一种。“你了解得越多,看到的就越多。”是说眼睛看到了所有的颜色,但是,大脑则诠释了它的意义。因此,色彩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也是一种语言的混合物,有鲜明的外表以及人类积淀的观念在里面。因此对于不是生长在特定文化语境的人来说,就不具有解读这种具体色彩的象征性的能力,从而这种色彩对于他来说就不具备象征意义。色彩象征意义可以引起观者的情感反应,作为一种主观化和利于交流的符号运用到戏剧表演中。色彩本无感情,但色彩能够通过人类的视觉来传递感情。这种感情是人与色彩之间所产生的视觉感应效果。
(2)脸谱的肤色
戏曲中人物的扮相和脸谱都采用色彩来渲染舞台气氛。扮相相对于净丑行当的脸谱来说,又称素面。和扮相相比,戏曲脸谱的色彩不仅具有图案化的造型,而且在种类上也是相当丰富的,大致分为红、白、黑、粉(粉红)、黄、绿、紫、蓝、灰、金、银等十多种颜色。脸谱在舞台上受到时间、空间和观众的距离限制,色彩浪漫,古朴典雅,具有历史形态和象征意味。色彩在脸谱符号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根据黄殿祺的说法,认为“除了脸谱各色赋以象征意义外,脸谱中所称某色某谱,必须以色为标准,其次为谱式图案。有的一种谱式可绘有若干种色,一色之花和二色组合脸谱三大类用色规律,其中在组合用色中,有的以金、银二色起着调节和定色调的作用,使色与色之间协调统一。接近于古代花纹用色。”
最早的脸谱是“整脸”。它在整个面部涂画一种颜色,突出人物角色,最多用黑色和白色,那时人们称为“粉墨登场”。最古老的戏曲是昆曲,对于净角而言,当时有“七红八黑三僧四白”的说法。许多脸谱的创作都离不开红、黑、白这三种基本颜色。红、黑、白三色时从生活出发并吸收了小说人物描写而来的。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又是根据生活来进行夸张的,如红脸大汉、面如重枣、面如生铁、面似乌金、满面煞白、面无血色等形容面目的颜色,而戏里面的色彩则源于此类描述。民间说书人艺人发挥了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把生活中的人物,用丰富的想象力,浪漫的手法,象征的意境,综合交错地表达在口头上。每叙一人,必介绍其形貌衣饰,俗称“开相”,于是出现了“面如锅底”、“面如蓝靛”、“面如姜黄”、“面如金纸”、“豹头环眼“、“凤眼蚕眉”等形容词,表现颜色图案和人物性格。这些形容词已经在说书人口中成为了人物个性的熟套,于是演员们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些描写和口头的形容,用在脸谱上形象地出现在舞台。于是在红黑白主色外,又大量地运用了其他的原色和副色,来表现更为复杂的人物。颜色的固定并不是为了夸张面貌,而是便于观众能从色彩的标示中理解人物典型的性格、气度还有品质。例如:以红脸的关羽为典型性格,就规定红色表示忠勇正义;以黑脸的张飞为典型性格,就规定了黑色表示直率鲁莽;以曹操为典型性格,就规定白色表示奸险疑诈等等。这些颜色的规定,足以说明脸谱艺术由写实趋向于象征的规律。当然,色彩在脸谱体系中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下面具体谈谈脸谱肤色的种类:
能指 正 静 所指
反 燥
黑色脸 正 燥 表示人物粗犷鲁莽,豪爽憨直。例如张飞、焦赞、牛皋
红色脸 正 燥 表示人物有血性,忠烈正义、勇敢耿直。例如关羽、黄盖、姜维
粉红色脸 正 静 表示人物年老体衰,亦有血性。例如杨林、袁绍、廉颇
紫色脸 正 静 表示有血性,刚正稳练,或由黑色脸年老后变为静穆。如长遇春、
徐延昭
绿色脸 反 燥 表示人物顽强暴躁,不喜欢受拘谨。如徐世英、程咬金
蓝色脸 反 燥 表示人物性情暴烈,桀骜不驯或工于心计。如马武、朱温
黄色脸 反 静 表示人物内藏心机,却不露勇敢凶暴的本性,带有阴险凝练的意
味。例如典伟、姬僚、宇文成都
白色脸 反 静 表示内藏心机、阴险凝练之人。如曹操、赵高
金色脸 正 静 表示德高望重的神佛仙家,如东海龙王、如来佛
银色脸 正 静 表示地位较低的神仙,如西海龙王、财神
脸谱的肤色分为正反两派,黑、红、粉红、紫、金、银大多属于正派人物,绿、蓝、黄、白属于反面人物。也可以分为燥静两派,黑、蓝、绿最为暴躁,由于黑色脸属于正派,所以是鲁莽之燥;蓝、绿脸属于反派,所以为毛躁、桀骜不驯的性格。白、黄、紫、粉红都属于静者,由于白和黄属于反派,故为阴险、富心计之静,而紫、粉红属正派,故为沉稳肃穆之静。金银脸色是神仙佛家用色在性格一般属于静者。
(3)脸形
组成脸谱符号的第二个条件就是脸型,这是一种图案化、程式化的外形。“色彩和图案是是以实为本,以虚为用,实仗虚行的,它体现了戏曲对现实生活的虚拟这一基本美学原理。”戏曲舞台上没有一个角色的脸谱其面貌色彩、图案花纹和真实生活中的人面貌相同。戏曲舞台把人的面貌图案化、程式化了。用色彩和图案花纹表现人物的内在本质。像人的本质这些“虚”的方面都是以色彩图案的“实”为本体。脸谱的构图不管再复杂再花哨,它还是保留了五官的相对准确的位置。
脸谱中人物性格越是完整,则脸上越趋于一色,脸型越趋于完整简单;个性越暴烈不平静者,脸型越是花碎。根据栾冠华和龚和德对谱式分类不完全相同的认识,我把脸谱分为以下谱式(脸型),以求获得比较全面的理解如下表:
脸型 原因
整脸 除画眉或表情纹以外,全脸一色,或黑或红,身份较高的正派人物,如关羽、包拯
六分脸 以眼窝为界,上为脑门涂白色,下部连同额头立柱纹涂别的颜色,该色约占
整个脸部的十分之六。又称“老脸”,表示年老之人。如红色六分脸杨林、
黑色六分脸尉迟恭
三块瓦脸 黑色眉、眼、鼻三窝分隔而成如同古代房屋的瓦,多为正直之人。如鲍自安
十字门脸 自鼻端至脑门的黑色立柱纹与约略相连的黑色眼窝近似“十”字形。如张飞、高旺
碎脸 碎脸与整脸相对,色彩丰富,构图最繁,此人性格较残暴。如苏宝童的红碎脸、程咬金的绿碎脸
歪脸 以眉心、鼻梁为中轴线,脸谱左右的构图、色彩、图案不对称。指心术不正、身份不高的人。
破脸 三块瓦脸的额间以其他颜色或图案来点破,强调此人有可议之处。如姜维
和尚脸 棒槌眉腰子眼是僧脸的特征,脑门上有圆光,象征“舍利珠”。如鲁智深
太监脸 勾柳叶眉、鸟眼窝或者是枣核眉、菜刀形阔眼窝,再配上小嘴,类似妇人之貌
神仙脸 多勾三块瓦脸,用金银色,配上脑门的特殊八卦北斗等图案,富有庄严尊贵
的神貌。如如来佛、北斗星君、太上老君
象形脸 将动物形象图案化,多用于装扮精怪角色,如孙悟空勾猴脸
无双脸 为个性特殊的人专门设计的脸形,别人无法混同和替代的。如项羽、包拯
大白脸 用白粉抹脸,掩入耳目;以黑笔勾画眉、眼、鼻和表情纹,印堂点红晕,此
人养尊处优、多疑善诈的权贵卿相。如曹操、潘洪、严嵩
元宝脸 以白粉涂抹半截脸,两眉之上仍露本面,形如元宝。奸猾不如白脸,如秦舞阳
白块脸 在脸的中心位置(眼鼻间)涂上一块白色块。根据不同的形状分为豆腐块脸、
枣核脸、腰子脸,是丑角脸谱。行为狡猾,但不及大白脸,有些还不失为正人君子。
脸形谱式从整脸、六分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到破脸,脸形由简单完整而复杂破碎,逐渐表现出人物可议之处。碎脸为不平静之人、破脸为可议之人、歪脸为心术不正之人。抹脸中大白脸、元宝脸到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以白粉涂抹的范围由大而小,说明奸恶程度。神仙脸之庄重、精怪脸之肖似、无双脸之无法替代、和尚脸和太监脸之固定模式,呈现出脸谱人物不同的身份和特征,都能让人易于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