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脸的符号化和艺术化过程——娱人功能的发展
杨蝉聪

  第一节 脸谱和面具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脸形艺术是人们内心世界的象征形式。面具和脸谱都是脸形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还是从面具说起。面具是一种贯穿古今的世界性的重要文化现象。面具是造型艺术中的特殊领域,一般采用雕塑和绘画的方式来形成的艺术样式。面具文化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它表明了人们已经从表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迈进。抽象思维是建筑在表象思维基础之上的一种高级思维方式,它能够透过事物的表层窥视内在的结构之间的联系,因此人类思维的抽象化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抽象化、高度典型化、理性化是人类思维的进步,这是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伴随着人类认识自我而逐渐形成的。

  我们都知道面具是科学不发达、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产物,并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转变着它的功能。古代面具集中反映了威逼人的自然力和影响人类生存的各种邪恶力量与人的良好愿望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们为了战胜异己的力量,采用祛除和祈求两种手段,在祛除和祈求的过程中,就得“使人物化”和“使物人化”,面具是实现这种转化的“灵物”。通过面具,人便可以随意转换自己的身份。而这些内容正是揭开巫傩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感知能力和认识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不再笃信隐藏在自然物和社会现象背后的神秘力量了,于是面具也由娱神的工具演变成自娱的面具或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面具的功能演变。

  面具的形态有一个由简至繁的发展规律,而对它的信仰程度,也由古至今逐渐减弱,最后成为观赏的艺术品而已。直到现代,面具仍拥有特殊的魅力。现代戏剧创造性地使用面具,除了造成某种新奇感和神秘感之外,还利用面具的夸张、怪诞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或所谓的“潜意识”。

  现代广告设计、海报设计中除了借助古代面具、脸谱进行表现以外,还采用许多新的手段来进行表达。面具本身所具有的神秘感、新奇感,夸张、独特和怪诞的造型特征不同程度地运用到了这些现代的脸形艺术作品中。古代面具、脸谱还有涂脸成为了一种地区文化的象征和印记。中国灿烂的戏剧脸谱是中国所独有的,不同于外国的涂脸艺术,是一个高度程式化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

  在现代的图形设计中,关于脸的图形符号呈现多元化发展,带有更大的不稳定性,常常是由许多不相干的符号元素形成许多奇异的“面相”。现代人优于古代人在于能够借助高科技手段(如摄影、电脑等手段)对图片进行处理。同时能够更大程度的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仿性,建立不同符号元素之间的联系。除此以外,过去的关于脸的一些传统元素在现代图形设计中也呈现出它们的身影,并且在新的语境当中被阐发出新的含义。现代关于脸形的设计走向一个更“开放”的道路,随之而来,面形艺术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由简单的娱人变为激发人的好奇心,并促使人去思考其中的含义,从而影响到人的思想。广告设计以及一些普通的宣传招贴中有大量的脸的图形。我们首先来看看现代图形设计对传统面形艺术的吸收和运用,也就是说传统的符号元素如何融入现代人的审美世界当中。

  首先我们看看对于脸谱艺术,人们是怎么运用的。第一种情况就是运用传统京剧脸谱或扮相与其他元素重构形成一种对比,极富于现代设计感。比如运用邮票上戏剧花旦的脸形特写与背景上戴墨镜的人脸形成对比;或者用戏曲人物的眼睛与抽象绘画相结合,这些组合都能从视觉上引起观者的注意和思考。第二种情况就是将戏剧脸谱运用别的图形方式来表达。通过漫画这样一些绘画手法,让我们可以从另外一种方式来观看。比如招贴设计“白蛇转”,运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将京剧脸谱运用几何图形进行变形,由于加入了现代设计的手法,使其富于新鲜感。又如“第二届澳门艺术节”招贴设计,运用抽象的线条和色彩表现中国戏曲人物的扮相,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点上体现中国艺术的特色。“香港东西”的招贴设计中将脸谱用几何图形来表现,除了能够突出主题以外还造成强烈的视觉感。第三种就是将脸谱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代表。如“The face of Hongkong”的招贴中就运用形式同构的原理将四种人脸拼贴成一张人脸,从而突出香港是一个多元化城市这样一个主题。

  此外脸谱作为一种中国传统象征符号,成为了工业产品设计的灵感来源,除了增加了文化内涵以外,还具有了人情味。例如,这是一款汽车巴士的设计图,该车吸取了中国传统京剧的脸谱,并加以变形,打造出独具个性的前脸,同时采用中国大红色调,虽然未能成型出产,但可以想象,柔和的中国特色,带有“吉利”观念的产品是会受到市场欢迎的。又如,西门子官方网站中将要推出的一款灵感来自中国戏剧脸谱的手机,此设计专门为西门子C系列的手机所设计的。在造型上采用了脸谱符号的对称图案,这恰和手机本身的按键相互应,既时尚又具有传统味道。当今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给传统造型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新观念的导入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维度,而新技术的使用也为传统造型的再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中国的设计师只有在深入领悟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

  面具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和个性化的感觉,因此关于它的运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直接在真实的脸上加上卡通面具,从而增强趣味性。在原有人像摄影的基础上添加漫画手法所绘的面具。或者将人面与面具合二为一,将歌手的脸同构为埃及法老的面具,使画面构思奇特,引人入胜。我们也可以运用面具造成许多戏剧性主题。比如戏剧招贴中的“哈姆雷特”运用含义同构原理进行设计,骷髅的眼部覆盖着喜悦和悲伤两张面具,通过这一创意表现戏剧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此外涂面或纹面艺术在图形设计中也不乏其例,一般是运用摄影手法进行表现或运用一些近似于纹面以及涂面的手法来造成一种神秘效果。

  第二节 脸形艺术的符号要素及主要的组合方法

  现代设计中关于脸的图形设计在符号运用方面呈现多元化发展。不仅是符号元素的多元化、也是制作方法的多元化,更深一层是人们思想的多元化。

  卡西尔曾经说过艺术不是一门没有具体形式的一般表现,而是一种有某种媒介的表现。杰出的艺术家并不会把这些媒介物看成是无关紧要的质料,或再现的技术手段,这些语词、色彩、线条、空间形式、音乐声调等等都成为艺术的条件,是创造性艺术活动的根本环节。同样,日常生活中许多普通的图形、文字、信号甚至动植物等等形象元素只要通过设计师的精细构思组合,便有可能成为脸形艺术的构成要素。

  摄影技术、暗房技术还有电脑软件成为了这些脸型符号得以自由组合的重要手段,此外传统或现代的绘画手段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自由的运用手段再配合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许多脸形图案的表现都被赋予令人耳目一新的外在形式。具体说来,脸型艺术在构成方法上主要包括五种:影像(平面影像、立体影像、综合影像、变异影像)、变化构成(单性变化、渐变构成等)、重构(组合重构、多义重构、共同构成)、同构(含义同构、形式同构、形义同构)、卡通表现。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对前四种方法每一种都各举一例,以便于理解。

  影像的手法:这是一张“反种族主义的招贴”通过摄影的手法将黑人少年的脸上放入白人的瞳仁,通过电脑处理使得瞳仁流出泪水,这让我们感到少年茫然的目光中传达出内心深处的悲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种族的特征也成为我们现实交流的符号。

  变化构成方法:这是一张纽约世界地球日的招贴。在自由女神像头顶光环作图形变化,将象征环境保护等各种迫切问题的图形融汇其中。

  重构的方法:这是运用了重构的装饰以及组合构成原理进行的设计,人脸的抽象立体造型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传达出特殊的视觉效果。这是音乐会的招贴设计,运用摄影和绘画方式、含义同构的方法表现出来。茂盛的树叶象征着歌手的头发,也象征着这位音乐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将树以及人脸两种毫不相干的符号结合在一起。作为符号的树具有头发和灵感的双重身份。

  同构方法:图29是一个关于“网络时代与人类生活”的招贴设计,运用的是卡通漫画的手法进行设计,以“E-mail”的符号以及鼠标构成一张卡通笑脸,富有现代感。“@”以及鼠标在新的语境中拥有了新的含义。

  卡通表现是这几种脸形表现方法中最富有趣味性的。泛指各种漫画、夸张和拟人化处理过的形象。“拟人化和形象简练是卡通图形的两种最基本的表现方法。拟人化一般是指具有人类特性,而且借助动物的面部把人类的各种表情展现出来的方法。这些动物除了有它们的基本特征外,还加上人类特有的趣味造型及喜怒哀乐的表情,有因其表现手法不同于一般漫画的表现手法,所以这些动物令人产生“确有其事”的错觉。这也是卡通图形的迷人之处。”比如迪斯尼公司设计的米老鼠形象。此外卡通还包括漫画。漫画是一种改变五官,同时又使相貌高度形似的肖像构成方法。人的外貌,尤其是面部,是由无数有影响作用的变化因素所构成的繁密整体。夸张、变形是漫画的精髓。关于肖像漫画,我具体在本章第三节予以阐述。

  第三节 肖像漫画——一种讽刺幽默的脸形艺术

  自人类诞生以后便开始描绘自己的同类,于是漫画就诞生了。漫画在大部分人看来,就是小身体大脑袋的画。人物的表现方法不完全是写实主义,是用于讽刺某人的一种绘画方法。幽默和漫画两者是不同的,幽默其实就是用画面来插科打诨,漫画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比如一张畸形脸,人可以动物化而动物也可以拟人化。(比如爱因斯坦、毕加索头像和牛头结合,富于趣味性)人们对漫画的评价可以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人们可能因为从画中夸张之处认出某人而喜欢它,可能因为赏识艺术家的精湛技巧,由于画面的奇特构思,独创性而赞扬它。

  漫画种类多种所样,其中肖像漫画是漫画品种中的一个重要的部门,由肖像漫画专家专门研究各种脸型的轮廓特点与神态,以寥寥数笔,画出人物的面貌来的一种有价值的艺术。

  漫画在动荡不安的19世纪的欧洲大量涌现,尤其是1789年、1830年、1848年三次革命至拿破仑三世登基,这一时期对于漫画家的创作,对批评的开展以及爱嘲笑性格的培育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即是当时尚有审查机关对这些活动进行监视。各种带有政治色彩的报纸,如《漫画报》、《噪声报》等,都应运而生。在19世纪末之一战之间,像《笑》、《肥使差》、《刺刀》、《笨拙》这样的出版物相继问世,漫画,尤其是政治漫画从此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漫画的主角达官贵人、帝王君主常常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当时德国的皇帝威廉二世成为了全世界漫画家的众矢之的。1890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因与威廉二世意见不合而下台时,英国的《笨拙》杂志发表过约翰·坦尼亚的一幅满腔怒火的俾斯麦走下轮船舷梯、德皇在船上俯视的漫画,标题为《抛弃了领航员》,被誉为佳作。尽管政治要人被讽刺,不是滋味,但一般情况下还不至于出现控告漫画家以诬蔑或诽谤罪。据说,该画被一位勋爵高价购去送给俾斯麦,俾斯麦却很是欣赏。画家杜米埃是当时杰出的讽刺漫画大师,为当时政界的官员赋予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肖像漫画。据说当时《讽刺漫画》周刊的老板菲利朋要求杜米埃将法国那议会政客的嘴脸捏制成黏土雕塑,然后上彩。他善于抓住人物外在的面貌的相似性,更是将每位人物最传神的特征表现出来。“而后的讽刺漫画、素描则是以这些胸像为基准来绘制。这些泥塑的造形、表情各异,或做着鬼脸,或是露出奸诈的笑容,或是目中无人、一幅清高的模样……各式各样奇怪的脸形用以讽刺政客的丑陋。他将每位政客的性格特征透过五官、脸形的特点表露无遗。”

  漫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人物进行夸张变形,从而产生“丑化”的效果。当漫画是用于讽刺人的时候,我们说其丑化也未尝不可,但是这并不是全部。比如说时下产生越来越多的名人肖像漫画,其性质则变为一种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和幽默化。这正如戏曲中的丑角,大多扮演反面人物,但并非所有的涂白鼻子的角色都是坏蛋。戏曲中常有武丑演义士,文丑演清官。《七品芝麻官》里的唐知县外表虽丑,但心地却美。外国喜剧中的文丑角色叶往往在滑稽的外貌下,却传达了普通人真诚善良的性格。这些丑角的表演,常能产生强烈的道德力量。因而,夸张变形——看来是“丑化”的方法,是可以同时反映正面或反面的人物肖像漫画的。

  那么什么是肖像漫画呢?肖像漫画就是以极度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杰出的人物(也有反面角色),使他们的特征更加突出,性格更加明朗,因而加强了一种亲切感。虽有可能貌似“丑化“,但是表现者无存恶意,欣赏者望之倾倒,被表现者从容大度。随着漫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同,其价值受到更多人的青睐。肖像漫画的特点在于“肖”与“漫”,“漫”便是她的特殊语言。这样,一幅成功的作品才会给观者留下强烈的印象。漫画的“肖”这个特点是基础,如果肖像漫画和本人毫无相似之处,便无法达到辨认的目的。肖像漫画的最终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忠实于原型,并且能够被辨认出来。“漫”是肖像漫画和普通画像的根本区别。肖像漫画不同于普通画像,更不像无生命地从照片放大出来的人像,它须根据所要画的人物的特征、习惯、姿态、癖性、动作、语言、心理等,作为外形的夸张。创作肖像漫画之前,漫画家必须经过一番考察、研究、分析,以发现对象的特征,然后写其形,传其神。比如在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漫画,作者除了对其形象作出精练独到的刻画外,最大特点是在于托尔斯泰的浓密的胡子被“漫化”成俄罗斯未开垦的土地,在胡须纹路中有一个农民在犁地,象征着托尔斯泰文学创作上深刻的内涵和人文精神。肖像漫画还有一种抽象的创作手法,以代用物体或图案方法构成感觉的人像,如表现卓别林,画面上只有卓别林的小黑礼帽、简单勾点的眼睛眉毛胡子,然后就是他常穿的黑色小礼服,由于卓别林是著名的电影大师和制片人,于是画家抓住了这些特点用电影胶卷表现其手和脚,使得这位电影艺术大师的幽默滑稽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画面也增加了感染力。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中曾敏锐的发现:人往往有一种奇怪的心理意向,“那就是我们总是易于把图案中那些隐约象征眼睛和其他相应面部特征的图形当作脸孔。”这是我们能够辨认出是某个人的肖像漫画的心理基础。

  肖像漫画家在“肖”与“漫”之间寻找平衡点。极度夸张和变形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根本方法。它们是是各种漫画类作品的共同属性,也是区别于其他绘画的单纯鲜明的特征和质的规定性。夸张就是为了更集中更典型更生动地塑造形象,刻画出肖像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避免千篇一律的一种方法。而变形是夸张后的效果。漫画的特殊矛盾,恰恰在于它总是一方面要变形地观照和处理对象,另一方面又不是无原则地瞎变一气,而是坚持以真善美的火炬烛照人间的信念永恒不变。漫画的变形往往有悖于常情常理,但手段的反常正是为了张扬合乎情理的理性内涵。

  肖像漫画的魅力不仅在于这是一张滑稽的脸形,更在于它巧妙地通过以上的方法,令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我们熟悉的作家、艺术家、政治家等杰出人物来。

  人在婴儿时期样子是大同小异的(这里是以同一个种族为前提,因为不同种族在辨认人的时候拥有不同的标准),因此漫画家是很难从一个近乎完美的婴儿脸中画出一张好的肖像漫画的。随着婴儿逐渐长大成人,就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面貌。无论大人也好、小孩也好,要很好抓住人物相貌特征的方法就是,把每个年龄组的人和一种类型的婴儿、青少年或成人联系起来(后者被视为可以参照的零形态的脸),如果一个人的脸与零形态的脸,即中性脸的差别越大,凭借面部系列组成部分将它画成漫画就越是容易。肖像漫画就是通过把各种差异因素综合起来,寻求奇特异常之处,然后加以变形突出而创造出来的。这是肖像漫画形成的原因,同时也是我们开启肖像漫画辨认的钥匙。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人的肖像漫画,只寥寥几笔,其神态便跃然纸上,比起人物本人的照片来,恐怕更栩栩如生得多,何故?是在于抓住了人物的“神”,也就是人物的个性“特质”。“神”就是每一个具体的人脸和原始脸即零形态脸之间差距部分。肖像漫画作为一种符号,在上述过程中也悄悄地也实现了一种转化关系,艺术家让我们一眼认出当前经过夸张、处理过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或指定的人物。根据格式塔心理学,这种成功辨认出来的条件是在于人们会把原先不完善的东西或形状,按先前存在在于大脑中的印象进行匹配。而经过夸张的五官表情,并不影响我们的辨认。因为这是一种合乎规律的“制作”,艺术家们能发掘这些名人最打动人的内在的深刻气质。比如说外表有像香肠一样的嘴巴,深邃的眼睛,又比如说招牌笑容和特有的神态,或者是根据肖像者特有或突出的经历来定格人物。这是我们辨认肖像人物原型的根本条件:人本身所具有视觉心理的能力;艺术家高超的洞察人性差别的能力。

  肖像漫画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首先,最令观者感兴趣的就是人脸形的千姿百态。与零形态(原始脸)之间的差异使人们能够相互辨认,甚至相互产生吸引或排斥。第二、漫画家必须抓住的就是脸部皱纹。婴儿的脸如白纸,随着人的经历的逐渐变丰富,情感的变化使面部肌肉产生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所以我们说皱纹反映人生。不仅肖像漫画注重皱纹的表现,在脸谱中同样注重。在脸谱中“脸纹”即是皱纹,存在于图案外的线条,作用之一就是起到一种求美求显的效果,其二就是根据人生理上的脸纹勾勒出来的,表现年龄。比如曹操脸上的几道黑色奸眼纹就把其阴险奸诈之像刻画得入木三分。第三个就是脸部表情。我们都知道脸部集中了各种表情官能,人的表情是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而形成的。面部五官是人们各种表情变化的细节,其中眼睛的表情是通过其周围环境而确定的,因此无论是脸形还是五官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

  无论是戏剧家还是漫画家,抑或是面具制作者,在表现某种独特脸形及表情时都重视观察习惯性表情和奇异表现之间的差距,并成功找出最能显示人脸特点的东西,然后利用这种表现力来夸大各个组成部分。这是三种不同脸形艺术的在创作上的共同点。例如对歪脸歪嘴的表现,在面具、脸谱或漫画中,人们可以用同样的夸张手法来表现,效果上却各具特点,具有另外两种面具无法取代的表现力。我们对比傩戏中的歪嘴秦童面具、脸谱中的各种歪脸形象,还有漫画中的歪嘴歪脸的人物,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它们各自的优势。

  恩斯特·卡西尔曾经在《人论》中把人类定义能够创造和利用符号创造历史的动物。脸形艺术作为一种符号,记录了每段历史时期人类与外界关系的变化,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的轨迹,同时还记录人类价值观、审美观等思想的发展过程。

  近年,随着符号学研究的进步,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对社会历史上的文化现象的符号特征的认识达成共识,并开始用符号学观点看待和分析如历史、语言、宗教、艺术和科学等科学人类文化现象。“从社会符号现象的发展变化出发探索人类精神生产的规律,是我们接近人类精神生活真相的基本途径。人类精神发展变化在内容上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但其符号形式却是固定的和恒常的。社会符号现象中所凝结和表现的人类精神,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各种认识成果的集中反映。通过透视社会符号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理解人类精神生产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无可代替的唯一性和必然性。”

  脸形艺术是一种社会符号现象,本文通过从历史上不同阶段的脸形艺术的解读,研究人类关于把握和利用外部世界,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通过人化自然的方式,逐渐征服自然,最终超越自我。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脸形艺术,具体是关于“脸”的三种表现方式的符号性质或形式特征的分析。(由于作者能力的有限,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分析,从中会有许多遗漏或不充分之处。)这三种不同的脸形艺术分别属于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表现载体和不同的功能,从表面上是看不到其深刻联系的,只有找出共同点才有比较的意义。面具、脸谱和肖像漫画都以“脸”的表现为主题,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共同体现了人类把握外界、丰富自身经验和表达自我观念的重要工具。

  一方面,表现在人类和客观世界之间的主客关系。作为主体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以内在的需求和欲望面对自然现实、社会现实和自己本身,从而形成人的价值系统。为了实现和满足自身的价值需求,人又必须通过自身对象性的活动使对象产生“为我所用”的改变。在人的对象性的活动中,客体与主体发生了一种双向互动:主体欲望与价值观念借助于客体得以实现,客体借助于主体欲望和价值观变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存在物。正如池上嘉彦指出:“人类总是想给自己周围的事物赋予意义,而且,这时的“给予意义”“完全是根据与人类自己的关系进行的。哪怕是对象属于自然界,也将根据它与人类的关系来判断其价值,然后编人人类世界。”就面具而言,人类为了生存创造了面具,由于对抗自然力的能力的弱小,人们便根据内心的需要造就了一个以巫师为中心的面具世界,沟通天地、驱鬼逐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全自身的生命安全和获得精神慰藉。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立起来封建社会,随着它的建立和巩固,巫傩仪式成为了巩固国家、安定民心的工具;封建社会的新的价值观、伦理观赋予了面具,巫术仪式新的内容和角色,于是便开始了世俗化倾向;各种戏剧也应运而生,不但傩仪演变为傩戏,而且民间的百戏也向日后的杂剧歌舞大步发展。富有浓厚的娱人气息和伦理内涵的脸谱不断地走上了精致化、程式化的道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掀开了伪装的道具,思想的多元化和技术的先进使人们创造了更所多的带有娱人性质的脸形艺术。它们成为了人们表达自我观念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体现在人的认识模式的形成在于外部世界的符号化。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不仅能够观念地或符号地掌握现实世界,而且能够超越现实世界追求和创造理想的符号世界。例如史前人类想象造就的天人感应的面具世界,就是当时人类认识模式的外在显现。另一方面,人类的自我意识的发生也是通过对他人及外部世界的理解形成对自己的认识,产生自我意识和主体性。例如戏剧中的忠诚义士形象等时时刻刻地影响到人们对自我人格的评定,他们必须以封建的“三纲五常”来行事。

  从神秘的面具到世俗的富有批判性的脸谱再到多元化的脸形艺术,它们为我们展现的是人类符号之网的不同阶段的丝线,它们是人类精神交织而成的思想之网。其中人类认识的每一个进步都会使这个符号之网更加的精巧更加的巩固。

来源:关于脸形艺术的研究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