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面具是傩戏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面具也是傩文化所呈现的最为直观和具像的一部分,我国悠久丰富的傩文化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多姿多彩的傩面具,成为今天考察傩面具发展流变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依据。
目前来说,傩面具的分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从历时的角度来说,可按照发展阶段将其分为:动物面具、鬼神面具和英雄人物面具;从共时的角度看,可按照目前我国尚存的傩文化分布地区和民族来考察。但各地的傩文化并不是孤立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另一方面傩戏又由于民族、地区、文化基础、发展层次以及与母体傩祭活动孕结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相当复杂的表现形态,所以说即便是傩戏的同一剧种,也会因为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在对傩面具进行分类时,将上述这些因素都结合了起来,即以地区和傩戏剧种所显示的面具风格来区别。
目前我国傩戏、傩舞的种类主要有:
西南地区:贵州的“撮泰吉”、傩堂戏和地戏;云南澄江的关索戏;西藏的“羌姆”跳神、藏戏;重庆阳戏;四川目连戏。
西北地区:甘肃的永靖傩舞、庆阳社火、静宁的傩面舞和白马藏人的“曹盖”舞;陕西的“社火”;青海的寺院傩舞。
中部地区:安徽池州傩戏;江西南丰的傩舞和萍乡的傩面具;湖北、湖南的土家族傩堂戏;山西长治的赛社、曲沃的“扇鼓”傩礼。
东南地区:广西壮族、瑶族、毛南族等的师公戏;闽北的傩舞、龙岩的黄狮舞等。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面具,如我国南方一些农村使用的被称为“吞口”的镇宅面具,属于古代驱傩面具的转形形态。在本章中,将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鲜明的傩面具种类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贵州傩戏面具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居住着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等众多的少数民族,在古代属于“蛮夷之地”,在历史上较少受到各种外来干扰,是古老的传统文化的天然储存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习俗使其古朴的风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贵州傩文化。贵州是目前我国傩戏种类最全,形态保存也最完整的省份。
贵州傩戏包括两个系列,三个层次。一是民间傩系列,即彝、土家、苗、侗、仡佬等民族的傩戏;一是军傩系列,贵州地戏(安顺地戏、布依地戏等)就属于这个系列。威宁彝族的傩戏“撮泰吉”是傩戏的雏形,它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低级层次;土家、苗、侗、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虽然宗教与戏剧形态交织在一起,但戏剧因素不断增长,是逐渐向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而地戏基本上已经戏曲化了,是傩戏发展的较高层次。“撮泰吉”、黔东北土家族地区的傩堂戏,安顺地区的地戏,这三个层次的傩戏也恰恰代表了贵州地区三种不同风格形态的面具。
1、“撮泰吉”面具
“撮泰吉”是一种留存于贵州西北山区的彝族裸嘎村的巫术仪式,其内容是通过对本民族迁徙、耕种、收获等情景的表演来祈求民众的平安和谷物的丰收。裸嗄村地处高海拔山区,气候寒冷,当地人生活清苦,文化落后,村民遇到天灾人祸时习惯用祭山神、打粉火、滚鸡蛋等方式驱鬼逐疫,祈求平安。
“撮泰吉”是彝语,“撮”意为人或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游戏,翻译过来就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它只有一个剧目,剧情简单拙朴,反映了彝族先民生产、繁衍、迁徙的历史。“撮泰吉”具有傩戏最突出的特征:表演内容与傩祭活动、民间信仰密不可分,表演时佩戴面具,白布缠身(据说是因为演员们要扮演祖先“鬼魂的游戏”,怕鬼魂摄走扮演者的魂魄而采取的防范措施)。
“撮泰吉”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若遇到年成不好时则会隔几年才演出。地点一般选择在村旁山间的平地上。演出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和扫寨四个部分,内容有祭祀祖先、民族迁徙、拓荒耕种、繁殖后代等,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最后是正月十五的“扫火星”活动,“扫火星”将整个演出推向高潮,表演者走村串寨,扫除灾难和瘟疫,祝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每到一家,他们都要坐在火塘边念一段吉祥辞,并向主人索要鸡蛋和麻,走时再从柴房四角扯一把草。随后来到寨边路口,把三个鸡蛋埋入土中,点燃茅草,将其余鸡蛋煮熟分食,口中念“火星走了,火星走了”,埋于土中的鸡蛋会在第二年取出,根据鸡蛋的好坏来断定年成和凶吉。
“撮泰吉”面具共五枚,表演中有六个人物,分别是神化身的山林老人惹嘎阿布,爷爷阿布摩,奶奶阿达姆,苗族老人麻洪摩,汉族老人嘿布和小孩阿安,其中惹嘎阿布演出时不戴面具。制作面具的材料通常是用当地的杜鹃树、漆树、柏树或其他杂树木。制作时,先将原材料锯成和人头大小差不多的小段,从中间破开后,将背面挖空,雕刻出简单的眼、耳、口、鼻,其形状一般大出正常人面一倍,然后用烟墨涂黑,演出前用石灰或粉笔在额上画出不同的波浪形纹饰,表示不同的年龄和角色。
面具的造型特点是:脑门外凸;鼻子修长,鼻梁挺拔通直;眼大而外角上扬,没有眼眶和眼珠;嘴巴呈横开的半月形,没有唇齿和耳朵;脸部呈浑圆型弧线。除阿安的面具为横眼外,五个面具基本上没有差别,表情单一冷漠,仿佛是刚走出原始状态的人类的写照。同时“撮泰吉”面具还蕴涵着彝族关于人类进化的思想,彝族人认为人是由猿猴变来的,而且经历了单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三个阶段。所以,“撮泰吉”面具的整体形象显得格外地原始、质朴和怪诞。
“撮泰吉”的面具虽然线条粗犷,简陋粗糙,但是在当地严峻的自然环境中,表演者和观众在祭祀与舞蹈时,都沉醉在一种独特的节奏和氛围里,使得人们从现实中摆脱出来,并以独特的方式进入到潜意识的幻想中去,更能产生拓展思维空间的艺术效果。
2、傩堂戏面具
贵州黔东北铜仁地区,是傩戏之乡,是我国一个很有特色的民间傩文化圈。黔东北地区的德江、沿河、印江、思南、江口、松桃、铜仁等县,古时多属巴、楚,深受巴蜀、荆楚文化,特别是楚文化的影响,《汉书·地理志》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地方志里也有记载:“人多好巫而信鬼,贤豪也所不免,颇有楚风。”(《松桃厅志》)尤其是当地土家族的傩堂戏,覆盖面广,且形态保持完整。
傩堂戏的演出分为三个阶段:开坛、开洞、闭坛。开坛和闭坛都是表演酬神的各种法事,开洞是取出表演所用的面具,面具取出后是剧目的正式表演。傩堂戏的正戏分为全堂和半堂,全堂戏二十四出,半堂戏十二出。
面具在傩堂戏里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傩戏表演不可缺少的道具,也是衡量土老师(其身份接近于古代的巫师,他们既是宗教职业者,又是傩堂戏的导演、演员。)在宗教活动中地位高低的标准。面具多,意味着能演出的剧目就多,演出的阵容也更大,土老师司坛的威信就高。傩堂戏里的面具主要用于表演正戏的部分,其形象大多是根据傩坛中的神祗或戏中的人物形象雕刻的,每个面具大都有一个传说故事,说明剧中角色身世的来龙去脉,同时给面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另外,傩堂戏面具的形象塑造也发挥了艺人们充分的想像力,渗透着土家族人民长期以来积淀的审美标准和善恶尺度。
傩堂戏演出的面具,也叫脸壳或脸子。一般用杨木或柳木雕刻而成。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木被认为可以辟邪,而杨木轻巧坚固,最适合当作雕刻面具的材质。
傩堂戏面具中的神祗包括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正神如土地、先锋小姐、唐氏太婆等,他们的形象都是五官端正、耳大脸宽、面相善良、色彩柔和,显得和蔼可亲。例如先锋小姐,艺人们根据戏剧描述将其塑造成了一位端庄美丽的少女形象,她头戴凤冠、面容秀丽、柳眉樱口、神采奕奕。而唐氏太婆的面具则注重写实,相传她是大唐天子的女儿,出嫁后因相貌丑陋而被赶出夫家,被玉皇大帝封为把守桃园洞(放置傩堂戏面具的地方)的神祗。她的形象非常纯朴:满面皱纹,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仿佛山村的老婆婆一样和蔼可亲。凶神都是一些担负镇妖驱鬼之职的神祗,如开山莽将、开路将军、判官、二郎神等。艺人们在塑造此类形象时,多使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他们狂傲不逊、凶猛英武的气质,他们的形象多是头长犄角、横眉竖眼、青面獠牙。比如开路将军,他的职责是扫除前进道路上的妖魔鬼怪,所以面容颇为狰狞,头上还长着三只角,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世俗人物也分正角和丑角两类:正角的面具形象多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气质淳朴,如甘生八郎、么儿媳妇、姜师、安安、卖酒娘子等,世俗化很强;丑角一般是具有滑稽感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是龇牙咧嘴,或是歪嘴斜眼,显得异常生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秦童、秦童娘子、算命先生、唐二、秋姑娘等等。
3、地戏面具
贵州地戏,广泛流行于贵州清镇、广顺、平坝、普定、安顺、镇宁、六枝、水城、紫云等县市及贵阳市郊,构成在地域上的一条地戏带,其中心是在安顺一带,因而习惯上称为安顺地戏,又称为“跳神戏”、“跳脚戏”,它已经成为当地汉、苗、布依等各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农民戏剧。
贵州地戏植根与发展的历史很漫长,关于地戏的起源,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源于古代的军傩。军傩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桂林傩队,自承平时名闻京师,曰静将诸军傩。而所在坊巷、村落,又有百姓傩。严身之具甚饰,进退言语咸有可观,视中州装队似优也。”可见军傩是古代军队中用于誓师演武祭祀礼仪的驱鬼活动。历史上最早将面具用于实战的是东晋的朱伺,据《晋书·朱伺传》载:“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贵州地戏简史》的作者高伦说:“我们可以确认地戏就是傩礼中驱鬼仪式演变而来的。它传入贵州的时间不会晚于明嘉靖,上限可推至宋时军傩的诞生和传播阶段。它可能受到过傩戏的影响,但在长期发展中一直自有渊源,保持着傩舞某些古朴独特的风格。”这种论断已经在大量的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得到了一定的确认。军傩的基本特征是采用两军对阵的形式来驱逐疫鬼,它融演兵、祭祀、娱乐为一体,实用而又壮观,所以代代相传,唐代的“儿郎伟”,宋代的“诸军傩”,都是这一传统的沿袭和发展。到了明朝的时候,随着中央大举开发边疆,风行于内地的军傩,就随着征南大军和大批被强行入黔定居的南方人在偏僻的“苗疆”生根落户,在后来发展的过程中与当地民俗、民情结合,形成了今天的傩戏形态。
地戏是沿袭傩祭中逐除、纳吉的习俗发展而来的。在旧历七月中旬,地戏演出五天,称为“跳米花神”,因为此时稻谷正值扬花之际,以此来祛除灾害。庹修明先生指出:这一习俗有可能受苗族欢度“米花节”时,要进行歌舞习俗的影响。现在地戏一般在春节期间演出二十天左右,称为“玩新春”。
地戏演出包括四部分:“开箱”(开财门)、“扫开场”、“跳神”和“扫收场”。其中,只有“跳神”属于正戏演出,其他均是具有宗教色彩的祭祀仪式。“开箱”就是在演出的第一天上庙祀神,迎请脸子(面具),演员要身着戏装,由戏中扮正派主帅的人率领,沿村焚香纸,鸣爆竹,念诵纳吉逐疫诗文。开完财门,就要举行“扫开场”的活动,观众来到表演场地围成圆圈,由两个红脸小童,手持扇帕,边舞边唱“扫开场”诗文,勾取戏中人物登场。演出结束后还有收场的“扫场”和“封箱”(即送神)仪式。地戏剧目演的全是朝代兴衰的战争故事,主要有《封神演义》、《东周列国》、《楚汉相争》、《三国》、《薛仁贵征东》、《杨家将》等等,所以地戏面具的主体是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地戏的面具,用丁香木和白杨木制成,人物形象大多是根据“地戏谱”提供的线索和民间有关人物的传说来雕刻的,主要角色有主将、小军、道人、丑角和动物等类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将帅面具:面具由面孔、帽盔、耳子三部分组成,面相分文、武、老、少、女五类,称为“五色相”。从面部造型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如美貌的表现有“少将一支箭,女将一颗线,武将如烈焰”之说;嘴的刻法有“天包地”和“地包天”之分;眼的刻法有“男将豹眼圆睁,女将凤眼微闭”之别。文将面具注重显示人物灵气,刻画其内心情感;少将则多为粉脸小生形象,五官清透,英武洒脱;女将气质讲究的是端庄秀气、英姿飒爽。
武将面具对头盔和耳翅的雕刻特别讲究,头盔有平盔、尖盔、道帽等区别,盔上最主要的的装饰是龙凤装饰,男将多为龙盔,女将为凤盔,龙、凤可多可少,形态各异、变化多端。一些特殊人物,则是龙、凤并用,例如真龙天子李世民。另外,关羽是丹凤眼,尉迟恭也有凤眼,他们的头盔都是有龙有凤,这一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龙、凤崇尚精神。同时这些装饰图案往往还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民俗意象,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凤戏牡丹、龙飞凤舞、双凤朝阳、多喜(喜鹊)多福(蝙蝠)等。另外头盔上还有星宿装饰,地戏中有一些传说中的由星宿下凡或神灵所变的人物,他们的头盔上会以一些星宿装饰来形象地表明其身份,如岳飞和秦琼是如来佛座前大鹏鸟转世,他们的头盔就刻着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薛仁贵、罗成、郭子仪、杨六郎都是白虎星下凡,头盔上雕刻着一只老虎或虎头;盖苏文是青龙所变,其头盔刻着一条青龙。耳翅的雕刻也很讲究,包括龙翅、凤翅、龙凤翅和葵花翅等,使人物显得更加神勇。将帅面具的面部造型和头盔、耳翅装饰以及用色的变化,使人物面具显得栩栩如生,形、神、精、气浑然一体。
地戏面具在技法上多为浅浮雕与镂空相结合,精细生动。色彩使用上非常富有创造性,以金、银亮色为主要色块,辅之以红、绿、黄、蓝、黑、白等色,各种颜色都能充分发挥其象征意义,代表一定的性格特征。有的面具还要镶嵌上圆形玻璃亮片,演出时显得光耀华丽。人物上场的装束大致相似,都是头上罩着一块黑纱,遮住面孔,再把假面系在额头上,眼睛透过面具鼻孔和嘴巴的缝隙往外看。
地戏面具同时具有神格和人格,安顺等地新购置的地戏面具,未经“法事”前,可以随便放置,但一经“点将”封号,即为神物,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神格已日趋淡化。地戏演出的所有演员都要戴上面具,每堂戏拥有几十面乃至上百面面具,为各剧种中使用面具最多的。从整体上来看,地戏面具数量众多,整个安顺地区的面具当在万数以上,并且造型丰富,线条粗犷,轮廓分明,其率真自由、质朴清新的风格和所体现的民俗意识,使得地戏面具成为工艺美术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