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和曲谱》 道和曲社由业余昆曲家张紫东、徐镜清、汪鼎巫以及贝晋眉主持的“谐集”、“楔集”曲社,于民国十年(1921)七月合并组成。同年八月,曲社创始人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又倡议在苏州创办了昆剧传习所,并由孙咏雩出任所长,为培养“传”字辈昆剧艺人作出了贡献。曲社成立后,在(机房殿)搭建戏台,拓宽会场(可容纳二百个座位),先后延请翁阿松、许纪康、李阿荣为“拍先”,每月“同期”一次。每逢春、秋两季,组织“彩串”数场,以助雅兴。社员中不少人均能粉墨登场。曲社后与仍有单独活动的楔集曲社,合办一个演出组织,名为苏州普乐昆剧团(简称“普乐团”),负责曲友“彩串”事宜。普乐团成员有吴梅、王君九、汪鼎远、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俞振飞等六十二人。民国十六年六月、民国十八年三月,普乐团在苏州北局青年会“彩串”多次。道和曲社是苏州影响比较大的曲社,民国二十年(1931)春,为纪念“道和”建社十周年,曲友在苏州纯一中学礼堂“彩串”三天(六场),称盛一时。同年九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又假苏州大戏院为震灾义演四场。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一月四日至六日,曲社联合上海曲友假大光明大戏院举行盛大会串六场。
1922年7月,建社一周年纪念时,组织社员举行盛大“同期”,排唱全本《荆钗记》(二十六折),并将曲本审订、辑成《道和曲谱》四册印行间世,以赠同好。鸿城栩缘为《道和曲谱》作序时说“集中诸君子于元妙观内来鹤堂旧屋葺而新之,为两集,共同研究之,所以六十一则,中道和之名,名之曰道和俱乐部,又审订《荆钗记》曲谱为壬戌六月,一周年纪念之赠品,刊行成属书,缘起于简端。”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天一书局石印,苏州振新书局藏版。除鸿城栩缘序外,此书还附有吴梅《荆钗记小序》,并【道和曲第一】(曲文抒唱曲之情状与乐趣)、【道和曲第二】(曲文暗含会员三十人姓名住址)、“道和俱乐部会员姓氏录”(收录30名会员姓、名、字)、及壬戌六月“道和社员全体合影”一张。该书收《荆钗记》“眉寿”至“钗圆”二十六出,宾白俱全,工尺准确。
《怡志楼曲谱》 此书由怡志楼昆曲研究社社员李福谦亲笔撰写,河北安国县城内怡志楼昆曲研究社编著,第一工厂印刷。初集四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出版,石印1000册,载有北方昆弋艺人常演剧目64出。续集二卷,载有北方昆曲艺人常演剧目32出。李伯谦《〈怡志楼曲谱〉及其作者》谓“《怡志楼曲谱》作者李聚五先生(1887—1966),名福谦。号性菴,出身于中农家庭,幼年天资聪明,家贫无力供读,赖姻戚家帮助于1903年考入北京甲种工艺学校。除学习文化课外,兼学冶炼、雕刻等工艺。尝铸有观音菩萨佛像,猛虎等铜像多种工艺品。神情毕肖,栩栩如生,名闻桑梓。1908年毕业后,经县教育局派到我县乙种实业学校(北王买村)教书。校址位于该村西北面,一片沙丘,周围数百亩,遍植桃、梨、杏等果木树,每值春暖花开,竞相争妍。更有小清河横贯西南,风景十分优美。因此一连使他在那里教书二十余年,从未感到厌烦。常于备课余暇,博览经史,兼学国画。尤其酷爱昆曲,经常与梨园艺人相互砌磋,共同提高昆曲艺术。积之日久,对于昆曲的唱腔、动作、和遭白、以及鼓板的节凑等,了如指掌,再参考各种曲谱,如明朝沈璟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朱权的《太和平音谱》,李玉的《北词广正谱》等,将唐朝以来,盛行以工尺字的记谱法,为了后起新秀简便易学一一翻成简谱,这是我国在戏剧界使用简谱记谱法的最早者。还附加板眼符号,结合昆曲名伶的实践,积少成多,积思,一益地,一出一出的搜集成《怡志楼曲谱》一书。”
1937年,李福谦离开北王买学校,在安国城内南衔开办商业补习学校,并成立怡志楼昆曲研究社,锐意传授昆曲,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1949年以后,每逢安国有昆班演唱昆剧,必先拜访他,而后才演出。他有时还亲自登台表演,给广大乡谊留下深刻印象。后李福谦曾应聘到保定戏曲学校和刘勒一起传授昆曲。又到高阳县传授门徒。1966年逝世,享年79岁。
《怡志楼曲谱》初集卷一有马鹤泉、文质彬、贾子祥写的三篇序文,又有李福谦写的《引言》和《吟曲琐谈》十二条。续集卷首有署名“昆曲巨擘李鸿文”之钟馗嫁妹照片一张,并张安、马鹤泉序文两篇,李福谦《引言》和《吟曲琐谈》二十五条。《怡志楼曲谱》亦使用简谱来记录昆曲,简介明要,颇受曲友的欢迎,在北方曾一度十分风行。马鹤泉为《怡志楼曲谱续集》作序时说:“安国李君聚五曾刊《怡志楼昆曲谱》一书,公诸同好,海内同志,以出少为嫌,函札纷纭,祈印续集。”李福谦自己在曲谱续集《引言》中说:“前曾试刊本谱初集,以期渐移风尚,乃不数月,已销售尽空,而敦促广充剧目,重刊续集者,尚不乏人。于以知昆曲复兴,为期不远。乃广为搜集,又成二卷,以供同好。後因初集六十四出,成于渐积。此三十二出,则成于积极。”此书后来成为北京市北昆剧社的教材,是北方昆曲的经典曲谱。
《怡志楼曲谱》所选多是北方昆弋常演折子戏,如“火焰山 借扇”、“棋盘会 败齐”、“雅观楼 闹楼”、“安天会 偷逃”、“昊天塔 五台”、“党人碑 打碑”等等,南昆生旦折子戏比较少。《怡志楼曲谱续集》第一卷所收《琐谈》透露了作者选曲意图。兹解读其中几条,可窥选家审美倾向。
第五条 昆曲按十三辙叶音,不能字韵绳之,若“夜奔”、“冥判”等剧,通篇一辙。若限用一韵,字就不够用了。十三辙是花发、江洋、怀来、壬辰、恭邪、蒲苏、灰堆、婆娑、琉球、言前、宫清、尧调、一七等十三大辙,其余小辙均不许用。
第八条 昆曲无过场,所以便于表演。
第十二条 昆曲谱每逢生旦戏,其腔必曲,每逢净丑戏,其腔多直,是因表演关系不得已之事。
第十五条 昆曲古谱如《纳书楹》,可谓善本,然无宾白,无小眼。《缀白裘》有宾白而无工尺。近谱又多版直,不易上口。惟《遏云阁》一书,为伶工所改正者,尚属完善。然剪裁过多,美中亦有不足。本谱广为搜集,俾读者一窥全豹。
《怡志楼曲谱》是北方昆曲曲家和艺人不断磨戏后的舞台本曲谱,保留了北方昆曲形成初期舞台演出的原始风貌,从中可以窥见民国初年以及中期,北方昆曲逐渐与地方剧种相结合的情状。
《春雪阁曲谱三记》 清末殷溎深谱。凡三卷,共二册。有民国十年(1921)上海朝记书庄石印本。扉页题“春雪阁初集”“紫云社曲谱”,末页钤有“甫里紫云曲社”白文大方印。卷末题“曲师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缮底者张馀荪藏本”。曲谱收《玉簪记》“琴挑”、“姑阻”、“偷诗”、“失约”,《浣纱记》“回营”、“进美”、“采莲”、“寄子”,《艳云亭》“痴诉”、“点香”,共10出折子戏。民国初年,在昆山角直地方,喜爱昆曲的地方人士邀请了苏州有名的昆曲演员来当地教昆曲。后来,这一批初学昆曲的学员,为了一同学戏和互相鼓励,成立了名为“紫云曲社”的昆曲社。曲社社址初设于该镇三官堂后进,后迁至陆龟蒙墓附近环境幽雅的光明阁内。曲社推举业余昆曲家、乡绅严德铸(号子镕)为社长。正式聘请原苏州全福班名艺人沈月泉、沈斌泉、陆寿卿、沈盘生等兼任教师,为曲友们“拍曲”、“踏戏”。入社人员陆续达四十余名,角色行当齐全,其中有老生吴荫南、顾景亭、钱信鱼、殷循之、高文才、金士才、沈伯民,老外赵绶庭、沈长舫,小生钱伯衡、钱君士、朱贡生、吴仲生、严玉书、曹照青、严修名、钱颂九、潘君人,五旦吴颂荪、郑怀莹、沈秉仁、严沛仁、金振寰、金杏城,六旦陈仲冶,正旦王茀民、殷克维、顾定一,老旦殷骏生、陈逖先、朱为纭,净行胡水坤、朱竣伯、皇甫仲丹,副、丑严子镕、朱恭卿、赵趾仁、蒋纬伯、朱承浩等。曲社规定每天下午休息学曲,每月同期一次。此外,每逢春、秋佳日,曲社常在景色优美的江心莲花墩新建亭中举行“同期”活动。每年庙会时,又常在府庙后或张陵山石作场等处“彩串”。曲社常演的昆剧传统折子戏有《牡丹亭·游园、惊梦》、《连环记·梳妆、掷戟》、《琵琶记·南浦》、《单刀会·刀会》、《红梨记·花婆》等。
《春雪阁曲谱三记》与《六也曲谱》、《增辑六也曲谱》等张馀荪誊写本相比存在明显不同。从字迹上看,《春雪阁曲谱三记》的字迹更为秀美,可能不是出于张馀荪之手。再者,《增辑六也曲谱》曲牌名、角色名、以及科白词中,均有水纹型边框圈住,《春雪阁曲谱三记》则无水纹型边框。此谱可能是曲社开办之初社员使用的曲谱,所折子戏既有生旦戏,又有净丑戏和老生、花旦戏,兼顾曲社曲友的对各个角色行当的需要,比较适合曲友演唱。此外,每支曲牌上均标有笛色,转调,有些还有吹笛之法,如《浣纱记》“采莲”一出由【引】、【引】、【念奴娇】、【前腔】、【采莲曲】、【古轮台】、【前腔】、【尾声】组成。《春雪阁曲谱三记》在【念奴娇】旁标注“尺字调”,【采莲曲】旁标注“转乙字调”,【古轮台】旁标注“粗吹正调”,【前腔】(叠用【古轮台】)旁标注“三记小锣齐打”。同出宫女准备宴席齐备后,净云“摆驾”,后注“粗吹工尺上(开船锣)接细吹榴摇金”不仅标注笛色,对鼓板场面都标注得十分详细,很适合曲社同期演出。《春雪阁曲谱三记》配合曲社活动刊行的,极有可能是紫云曲社为方便曲友日常拍曲重新誊录张馀荪校正本而成,所以在张馀荪本的基础上加入了紫云曲社拍曲以及同期实践所得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