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面具文化概观
庹修明

  面具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世界性古文化事象。旧石器时代的面具,至今缺少实物作证,但最早的面具,可能就是由动物的头部经过改造而来,这从史前岩画的某些形象可以窥见。一万五千年前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中头戴鹿角、身披兽皮的巫师形象,就是一个旁证。如果说,旧石器时代的面具还只是一种推测,那么,新时器时代的面具,却有大量实物可以作证。1973年,在希腊北部的阿基利,曾有近两百件的瓶罐以及造型形像被发现。一些面具形的头像装饰着瓶罐的颈部,而且所有的形像,都是面具化了的形像。据测定,它们的制作年代为公元前六千年。欧洲考古学家发掘出来几百件由大理石、泥土或骨质制成的形像,面具是最重要的形式,这是欧洲早期文化中最有意义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物。中国面具文化历史悠久,内涵精深。形式丰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世界面具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一

  在美国西雅图美术馆和芝加哥艺术学院,收藏着两件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面具,距今已有两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在原始资料缺乏情况下,可能是最为古老的中国面具。

  美国西雅图美术馆藏。兽形,青铜制。高25公分,宽26公分,大小与人头相仿。两旁有穿带子的小孔,可以系缚在头部。面具造型比较写实。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藏。兽形、青铜制。高8英寸(相当于25公分许)。两侧亦有穿带子的小孔。造型图案化、纹饰化,重写意。

  王国维先生在《古剧角色考》(1911年)说:“面具之兴古矣。周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似已为面具之开始。”后人在缺少实物资料情况下,遂以为中国面具起于西周。1986年7、8月间,四川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广汉县三星堆遗址内。相继发现两个商代蜀国大型祭祀坑,共出土金、铜、玉、石、骨器及象牙、贝等珍贵文物七百余件。这一重大发现,将古巴蜀文化推前了一千年,也可能把中国面具文化的历史向前推进。

  位于广汉县城西约八公里的三星堆,是早期蜀文化的古遗址群,这个遗址群的年代,上限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四千八百年左右),下限在西周早期(距今二千八百年左右)。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尤以金杖、金面罩、青铜头像(面具)最为珍贵。出土的青铜头像达40余件,面具10余件。青铜人面像,最小的仅9.2厘米,最大的宽达134厘米。其中有几件面像造型奇特,有的眼球突出似螃蟹眼,有的鼻粱上饰有夔龙形的纹饰。其中最大的一件眼球突出达16厘米。在史书传说中有一个蜀王叫蚕纵的,其人就是“纵目”。上古也有“纵目”之神的传说。《山海经•大荒北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这个神谓“烛龙”,据一些学者考证,认为是“蜀人信奉的宗祖神图腾”。

  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宗教礼仪,即雩祭、腊祭、傩祭。雩祭用于求雨,腊祭用于祀神,傩祭用于驱鬼。雩祭大抵采用龙舞、“暴巫”。蜡祭也称“八腊”或“大腊”,据说始于上古时代的伊耆氏(或神农、或帝尧),是年终酬祭与农事有关八位神灵的祭礼。周公制礼后,把祭天帝和祭祖合并在这个节日举行,称为“郊祀”。届时,所有氏族成员唱歌跳舞,尽情欢乐。《礼记•杂祀下》:“子贡观于腊,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也未知其乐。’”可见腊祭之盛况。

  傩祭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鬼魂、祖先崇拜,在殷周时形成一种固定的用以除逐疫鬼的祭祀仪式,始称傩或大傩。从商周至汉唐以来,方相氏帅百隶而事傩驱疫场面很大,文献记载十分丰富,宋以后傩仪虽有变化,但仍不离先秦傩仪主旨。

  傩仪、面具、民俗的结合,是傩祭,傩舞、傩戏的基本特征;而傩面具的使用,则是它们区别于其他祭祀活动、祭祀舞蹈和面具戏的界定特征。在原始人及其后来傩的信仰者眼里,面具并不是一种化妆术,而是将人的灵魂输送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的运载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神物”,一种不轻易让人接触的东西,一种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

  日本南江二郎在《原始民族假面考》里,将原始民族所用的假面分为十一类:狩猎面具、图腾面具、妖魔面具、医术面具、追悼面具、头盖面具、鬼魂面具、战争面具、入会面具、乞雨面具、祭祀面具。上述各类面具,在中国面具史上,都曾以不同的形态存在过,有的至今还有实物遗存。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具文化注入了现代意识,娱乐性的歌舞面具、戏曲面具、玩具面具、商品面具、装潢面具、雕刻面具,丰富了发展中的面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面具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拥有众多的研究者。

  二

  舞蹈在原始部族中,主要是为原始宗教服务的,目的在于恢复与神灵世界的联系。《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夔”并不是单独的个人,而是一个图腾氏族。《说文》云:“夔”,神鬼虚也。如龙一足,从反,象有角、手、人面之形。”所谓“百兽率舞”,则是尧舜举行图腾礼仪中的图腾舞蹈。图腾礼仪乃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融为一体的宗教仪式。

  《吕氏春秋•古乐》曰:“帝尧立,乃命质为乐(高诱注说“质当作夔”),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置缶而鼓之,乃拊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声,以致舞百兽。”“致舞百兽”是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该动物动作进行生动的拟态表演。装扮成各种动物而最具有象征性的莫过于使用假面,图腾祭祀舞蹈产生了假面,已为中外面具文化史所证明。

  面具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动物的面具,而后是鬼神的面具,最后是传说中英雄人物的面具。近代出现了世俗人物面具。图腾崇拜产生了动物面具,鬼神、祖先崇拜产生了鬼神面具和英雄人物面具。正如B•马林诺夫斯基在《自由与文明》中所指出的那样:“面具,文身,识别符号,装饰,能把一个演员送到一种神秘的世界中去,或赋予他以一种临时性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在中国北方的萨满舞蹈和南方的傩舞中表现到极端狂热的程度。“萨满”一词,按满一通古斯语解释就是“激动不安”或“疯狂乱舞”。面具的使用与乐器、舞蹈相结合,制造出一个喧闹的世界,并通过面部,给予参与祭祀仪式的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刺激,以达到改变他们意识状态的目的。

  分布在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的摩天岭山脉两侧的平武县、南坪县、文县一带的白马人(也叫白马藏人),是一支古老的极有特色的民族。

  白马人驱鬼的傩舞分为“曹盖”和“十二相”两类。“曹盖”是面具之意,跳曹盖就是戴着面具跳神。它较后者更为原始,以表现本部族祖先(图腾)的生活、传说为主,故各部所戴面具差别很大。如黑熊部的戴熊头,白熊部的戴熊猫头,蛇部的戴二交蛇面具等。……文县诸部戴三眼神面具,扎茹部扮猴而舞。各种曹盖都是反穿羊皮袄、扎一大羊尾,手执牦牛尾翩翩起舞,这是白马人以羊为总图腾的氐羌后裔的缘故。曹盖所要表现的是“老祖宗的生活、功业”,或“人的由来”。

  “十二相舞”因部族不同,面具略有差别,但具有更多的共性,各种动物基本上与十二生肖相同,有时加上大雁、孔雀,狮、象,代替鼠、兔等,这与受到佛教影响有关。跳十二相舞的目的与曹盖相同,无非是为了禳灾纳吉。

  跳曹盖与十二相的时间,一般是从正月初五到十五,以十五夜驱鬼、夜祭火神为高潮。清晨,姑娘小伙围着山火跳起锅庄,随着一声三眼铳的巨响,寨内外火枪号角齐鸣,在鼓、钹的伴奏下,举寨人拥着四个头插雉尾,翻穿皮袄,“长着”巨尾的三眼神和两位女神,舞入寨中空旷地。三眼神先表演激烈撕杀的壮烈“史剧”;接着是“二羊相斗”的表演,跳跃搏斗,激烈壮观;随之是两位女神起舞,表演妇女日常生活情景;最后是一对扮公、母猴的演员表演。演出的高潮是赶鬼、祭火。举寨人随众神在寨前,寨后、田间驱邪赶鬼,然后到每家住户驱邪,众神进出屋时用牦牛尾和短棍叩击门、屋及主人,并绕火塘叫跳,主家备酒食答谢。众神将寨内外邪魔统统赶走,举寨大吉。祭祀在铳枪声、鞭炮声、欢呼声中结束。

  侗族文化与巫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因而各种祭祀舞蹈种类繁多。傩舞类有代表性的就有:天魂舞,天公天母舞、开天辟地舞、萨狁解蛋舞等。傩舞,侗语称为“锦干杏”(在神堂中表演的祀神歌舞)或谓“月能傩”,译意为“追溯远古祖先恩泽之歌舞仪式”。其特征是以侗族创世神话及其神统世系(包括图腾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贯以故事情节而形成系列,集吟诵、歌、舞、乐、戏于一身,表演时戴着神、鬼、人三界面具,面具为木质。举开天辟地傩舞为例。该舞内容是:天和地做了夫妻,孕育凤蛮,因时间太久,引起萨天巴(千母之母)的误会,它见天地混沌,紧紧拥抱在一起,以为它们违抗自已的旨意。于是,便派姜夫和马王两位大力神去制伏天地,把天地分开。舞蹈分三段:

  第一段为双人舞。扮演姜夫的祭师头戴形似蝙蝠的面具,青面獠牙,赤膊纹身,后脑披红布;扮演马王的祭师头戴形似蟾蜍的面具,凶恶恐怖,赤膊纹身,后脑披黄布。姜夫手持龙杖,马王手持神斧。舞姿古朴、粗犷。

  第二段为四人舞。姜夫和马王合力从供桌下拉出天和地,天戴白色蓝纹面具;地戴青色黄纹面具,在“咚!一咚咚推”有节奏的锣鼓声中,姜夫、马王冲开难舍难分的天地,姜夫以杖撑天,马王以斧隔地,天公上升为“天”,地母下沉为“地”。

  第三段为三人舞。凤蛮(天公地母之子)头戴鹰嘴牛耳独角面具,身披风火轮篷毯,手执鹰翅珠帘白羽扇与姜夫、马王搏斗,作翻、腾、窜、滚、逗表演,以凤蛮取胜结束。

  三

  傩面具是界定傩戏艺术的重要特征。傩戏是由傩祭、傩舞衍变来的,没有傩面具的戏也就不成其为傩戏。为什么傩戏演出中一定要用一张没有变化的、僵硬的、固定化的面具去蒙住演员具有表演力的脸呢?在傩戏演出者和信仰者看来,面具并不是戏剧家所讲的道具,也不是美术家赞不绝口的工艺品;而是神的象征和载体,是沟通人、鬼、神世界之间的工具,是人、鬼、神的灵魂;戴上一张与凡人不同,(有的面具造型虽与凡人大同小异,但经过一定的仪式后也神化了)的面具,既提醒演员,也提醒观众,他们现在已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面具为演员和观众选择了共同的心态和心理轨迹。这就是古傩面具以那么多的形式去表现同一主题,而很少雷同,各具神韵的重要原因。因为,最有灵气的傩面,大多出自巫师或家传艺人之手。他们以虔诚的信仰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他们心目中的“神面”。

  傩戏面具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审美价值。据有关专家考证,贵州傩系列面具的资源是最为丰富的,主要是“撮泰吉”面具、傩戏面具、地戏面具。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是刚从傩祭、傩舞脱胎而出的傩戏,胎记还很明显,可能是我国最原始的雏型傩戏,因而它的学术价值是明显的。这个戏仅在贵州威宁县一个边远的彝族山村里传承,实在难得。“撮泰吉”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扫火星”的民俗活动中演出,旨在扫除人畜祸祟,祈求五谷丰登。演出由祭祀、正戏、喜庆和“扫火星”四个部分组成,由示意性动作和原始舞蹈组成,中间穿插对白和诵词,都用彝语。内容主要是驱邪、讲史、祝福。演员装束奇特,用布把头顶缠成锥形,身上用布条缠紧象征裸体,头戴木制面具。出场的六个人物是:(惹戛阿布(山林里的老人,不戴面具,贴白胡子);阿布摩(1700岁,戴白胡子面具);阿定姆(女性1500岁,背娃娃,戴无须面具);麻洪摩(1200岁,戴黑胡须面具);嘿布(1000岁,戴兔唇面具,缺嘴);阿安(小孩,戴无须面具)。

  “撮泰吉。面具是被当作神灵看待的。以当地所产杜鹃树和杂木树为主,由民间艺人制作,工艺简陋,把圆木锯断与人头大小相近,划破后砍成与人面长宽相当的毛胚,然后进行五官加工。“撮泰吉”面具,是贵州各类面具尺寸较大的一种,能把整个面部遮住。其特点是前额突出,眼鼻长,嘴小,有猴相。雕刻中不强调角色的区别,线条粗犷,几斧即就。面具制成后,用黑色涂料(锅烟墨汁之类)涂抹。演出前用石灰、粉笔在面具上勾划出皱纹,用麻绳、纸条之类配以胡须,以示年龄的苍老。这些面具,无疑是十分简陋粗糙的,但在模仿的祭祀仪式与舞蹈中,由于参与者都处在一种由韵律、节奏、氛围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中,已从现实的意识中摆脱出来。这种与现实的分离以独特的方式进入到潜意识的幻想世界中去,这种粗线条的面具,起到了拓展思维空间的艺术效果。正如美国著名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在《关于面具备忘录》里所指出的那样:“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面具本身就是戏剧性的,它从来就是戏剧性的,并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进攻性武器。使用得恰到好处,它比任何演员可能做出的面部表情更微妙、更富于想象力、更耐人寻味,更充满戏剧性。”

  傩戏面具的价值在于它内蕴极其丰富深邃,在于它与宗教和民俗的血肉关系。宗教是傩戏的母体,傩戏是它的产儿,宗教给傩戏以生命,傩戏则给宗教的传承以活力,而联系母体与产儿的,则是反映民族心理的民风民俗。面具作为傩戏艺术的表征,必然形象地凝聚着傩文化所体现的宗教意识、民俗意识和审美意识。

  中国的傩面具资源极其丰富,是因为在中国有一个很大的傩文化分布区。它东起苏、皖,赣,中经两湖、两广,西至川、黔、滇三省,其中心为贵州和川、黔、湘交界地带。此外,它在北方的陕,晋、冀和内蒙也有少量遗存。受其影响的民族有汉、土家、苗、瑶、壮、藏、门巴、布依、仡佬、彝、侗、毛难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原巫术传统为骨干的傩仪,逐渐与巴蜀和荆楚古俗、道教方术和少数民族宗教等文化因子相融合,形成一种多元巫文化——傩文化系统。这个系统的存在,保留了大量的、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傩面具。贵州分散在民间的傩面具,估计为几千面,其中黔东北傩文化圈各县保存的古傩面具较多,仅德江县就有二、三百面。面具大多分散在巫师手里。

  黔东北各地傩戏,名称虽不完全一致,但内容大同小异。德江的傩堂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开坛和闭坛为酬神、送神的法事。开洞就是演出正戏,分全堂戏和半堂戏。德江有“全堂戏二十四戏(面),半堂戏十二戏(面)”的说法。正戏演出时,演员都要戴上面具,每个面具都有神名,并有传说故事说明来龙去脉。演出时,演员戴上面具,通过面具上的五官所开的小孔往外视物、表演。面具背面系根据人体面部结构,凸凹挖空,便于演员戴在脸上。面具大于真面,可以用来改变面形,突出气质、性格特点,与剧情协调。虽然一个面具只能代表一个人物,但使用变换方便,戴上面具即隔离了演员与观众直接情绪交流,很快入戏,这是涂面化妆表演所难以代替的。

  正戏的主旨是为傩仪服务的,娱神的同时也娱人。为了扩大傩坛影响。招徕观众,正戏演出中也要插进一些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世俗戏、历史戏、公案戏,并有杂耍气功表演,这类表演叫插戏,主要是娱人的。正戏节目中使用的面具,一般是专用的,插戏则可通用、代用,面具不够也可以涂面化妆。其实,傩戏面具无论是名称还是实物都已大大超过二十四。

  傩戏面具多选用白杨、柳木制作,面具造形是根据传说故事进行绘制雕刻的。色彩的调配,分淡彩和重彩两种。淡彩先在面具上涂上一层赫石或土黄作底色,然后刷几遍桐油。重彩则用各种颜料,也有用油漆或土漆绘制的。黔东北较为古老的面具多为淡彩。

  朱狄先生在《原始文化研究》里,将面具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一)肖像型:基本上接近人脸的原型,只是略加点缀而已。(二)变形型:基本上是依靠对人脸某些部分的夸大来取得其变形效果。(三)象征型:离人脸的原型比较远。基本上是在一张不是人脸的形式上略加象征性的表现而已。(四)结构型:它打破面具是一块平面的传统形式,在一种三维形式上重新组建,这些作品在技巧上无疑比前三种要复杂,因此,它们具有的奇特效果也是其它形式无法相比的。

  现在流传民间的傩面具,主要是肖像型和变形型,商周时期的青铜面具有象征型的,结构型的则多见于现当代艺术家的丽具雕塑。黔东北面具,主要是肖像型和变形型两种,大体有以下几类:(一)正神面具。形象正直、善良、圣洁、安详,如唐氏太婆、仙锋小姐、土地、消灾和尚等。(二)凶神面具。形象威武、凶悍、怪异,如开山、龙王、二郎神、押兵先师等。(三)世俗面具。形象接近生活原型,如甘生、安安、梅氏、庞氏等。(四)丑角面具。形象滑稽、风趣、幽默,如秦童、秋姑婆等。(五)牛头马面。线条粗犷、浑厚。

  傩戏面具与一般面具戏里的面具不同之处,除外型外,主要在于:一般面具只是演员的一种化妆手段,而傩戏面具则是当作神灵看待的。傩戏正戏演出前,面具要放在一个大簸箕上面,用钱纸盖上,只有等掌坛师念过咒语,搬请面具,然后才能放在“功曹”桌上备用。在傩坛法事中,雕刻师占有尊位。掌坛师祭祀时,要把雕刻师的法名及师承法号念诵一番,以示敬重。面具雕刻艺人为家传与师传相结合,口传心受,不少老艺人本人就是巫师。在老艺人看来,神灵本身存在于树木之中,雕刻者只不过是把神灵复制出来,请进傩坛。这些神灵存在于老艺人的心灵与幻觉之中,以极其虔诚的宗教感情进行创作。在这种气氛中孕育出来的创作冲动,一经雕刻出来的面具,就具有某种用概念难以表达清楚的灵性,而且很少雷同,这是程式化的木雕很难与之相比的。

  四

  地戏面具的主体,是神化了的英雄面具。英雄崇拜是祖先崇拜的衍进,晚于鬼神崇拜。无论从崇拜的对象、面具的造型、演出的内容和形式看,地戏极其面具应晚出于傩戏及其面具。

  地戏源于军傩。军傩是古代军旅岁除或誓师演武祭祀礼仪中戴面具的群队傩舞,兼备实战、训练、娱乐等功能。最早将面具用于实战的是东晋的朱伺,据《晋书•朱伺传》云:“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另据《魏书•礼志》载:“高宗和平三年十二月,因岁除大傩之礼,遂跃兵示武。更为制令:步兵阵于南,骑士阵于北,各击钟鼓以为节度。其步兵所衣青、赤、黄、黑、别为部队,盾稍矛戟,相次周回转易以相赴就。有飞龙腾蛇之度,为函箱鱼鳞四门之阵,凡十余法,跽起前脚,莫不应节。阵毕……各会骑将去来挑战,步兵更进退以相击,南败北捷。”军傩一词,见于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桂林傩队,自承平时名闻京师,曰:静江诸军傩,而所在坊巷村落,又有百姓傩,严身之具甚饰,进退言语,成有可观。视中州装,队仗似优也。”关于桂林傩舞面具的记载较多,陆游《老学庵笔记》:“政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比进到,称一副。初讶甚少,乃是八百杖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乃大惊……天下及外夷,皆不能及。”范大成在《桂海虞衡志》中写道:“戏面,桂林人以木刻人面,穷极工巧,一杖或值万钱。”据悉,桂县和兴安县各地仍有两层、三层型面具传承,其面相颇似地戏面具。

  贵州地戏由军傩衍变而成,据《贵州地戏》作者高伦考证:“地戏就是傩的活动衍变而来,它传人贵州的时间不会晚于嘉靖,上限可推至宋时军傩的诞生和传播阶段。在长期发展中一直自有渊源,保持着傩舞某些古朴独特的风格。“地戏至今仍弘扬着民族尚武精神,特具阳刚之美,引起中外艺术界、学术界重视。

  地戏广泛流行于贵州清镇、广顺、平坝,酱定、安顺、镇宁、六枝、水城、紫云、都匀、兴义、开阳、惠水、贵定、普安等十多个县(市)以及贵阳市郊,构成在地域上的一条地戏带,以及以安顺地区为中心的地戏群,因而习惯上称之为安顺地戏。

  地戏演出由“开财门”、“扫开场”、“跳神”(演故事)“扫收场”四个部分组成。正戏演出叫“跳神”,其余部分是迎神送神、禳灾纳吉的祭祀活动。演出第一天要择吉日上庙祀神,迎请脸子(面具),谓之“开财门”。演员戴面具,穿戏装,由主帅率领,沿村祭祀,所到之家,要设置果品,接神纳吉。地戏在春节期间演出二十天左右,称为“玩新春”;在旧历七月中旬演出五天称“跳米花神”,演出与岁时民俗结合进行。地戏剧目,没有生活小戏与公案戏,全是演出一朝一代兴衰的战争故事,歌颂金戈铁马的英雄人物,与军傩性质相一致。剧目主要有:《封神演义》、《东周列国》、《楚汉相争》、《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杨家将》、《说岳》等。地戏演出组是业余的,平时务农,节日演戏。

  地戏面具同时具有人格和神格。安顺等地新购置的地戏面具,未经“法事”前,可以随便放置,视为木雕,但一经“点将”封号,即为神物,不过神格已日趋淡化。地戏演出时,演员都要戴上面具。每堂戏拥有几十面乃至上百面具,为各剧种中使用面具最多者。地戏面具现有数可能在万面以上,其中有少数清代面具。面具用丁香术或白杨木精雕细刻而成,工艺讲究,有不同风格。

  地戏面具由面孔、帽盔、耳子三个部分组成。面相分文、武、老、少、女五类,俗称“五色相”。除主将外,还有小军、道人、丑角、动物等类别。面具五官造型,已形成了一定的程式,例如眉毛的表现有“少将一枝箭,女将一棵线,武将如烈焰”之说;嘴的刻法则有“天包地”与“地包天”之分;眼的刻法有“男将豹眼圆睁,女将凤眼微闭”之别。

  地戏面具对头盔的雕刻特别讲究,头盔上的装饰分龙凤装饰、星宿装饰、吉语装饰等类型;尚有平盔,尖盔、道帽等区别。例如,岳飞是大鹏鸟下凡,头盔上就必须刻一只大鹏金翅鸟;樊梨花为玉女投胎。头盔上必饰以玉女图案。在技法上多为浅浮雕与镂空相结合,精细而不繁琐;色彩上用贴金、刷银的亮色,以及红、绿、蓝、白、黄、黑,几乎无一种颜色不可用来上色,有的面具还要镶嵌上圆形玻璃镜片,华丽堂皇,很有气派。地戏面具雕刻,刀法明快,线条粗犷,轮廓分明,它那华丽的造型、有力的线条、夸张而又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以艺术欣赏的乐趣,它那率直自由、质朴清新的风格和所体现的民俗意识,更为工艺美术的上乘之作。

  地戏面具是根据“地戏谱”提供的线索和民间有关此类人物传说来绘制、雕刻的。这些英雄人物在流传中已趋定型,并有大量文字、图画、雕刻、脸谱可供参考,加之一堂地戏面具可多达百余面,实难避免雷同。地戏面具已日趋程式化、脸谱化、工艺化,并向商品面具倾斜,渐渐缺少傩戏面具那种个性与灵气。

  五

  西藏的文化,从传统的角度来说,一开始是一种宗教文化。它最早受原始拜物教——苯教的影响,后来是佛教文化的引进,并通过佛经的翻译得以发展和完善,渗透到西藏民族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根植于藏族文化心理的深层。藏戏及其面具深受西藏宗教文化的影响。

  被称为跳神或宗教舞剧的“羌姆”,藏族学者认为它起源于公元八世纪中叶的莲花生大师时代,或者莲花生的再传弟子古东泽旺时代,它是印度宗教舞蹈与西藏苯教仪式结合的产物。“羌姆”中所有神、鬼、人、动物,都是戴面具表演的,与藏戏中一部分面具如出一辙。“羌姆”演出程序也与藏戏基本一致。藏戏与“羌姆”有深厚的渊源关系。

  藏戏大都在广场演出。表演程序一般为三部分。即“温巴顿”,是序幕。舞蹈性强,内容主要是酬神、祝福。“雄”即正戏。开始由戏师用快韵白介绍剧情,然后正式演出。广泛流传于藏区的传统剧目多达十余出,其中八出剧目在历史上影响较大,通常被人们称为“八大藏戏”。“扎西”是尾声。以祝福迎祥的仪式接受观众献哈达或捐赠。

  戴面具表演是藏戏艺术的一大特色。藏戏面具内涵丰富,并有不同层次与类型,可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温巴面具。“温巴”可译成“蓝面具”或“戴蓝面具的人”,一般由五至七个男演员扮演。首席“温巴”,主持藏戏演出仪式,并讲解剧情。“温巴”面具在藏戏面具中最为重要,所谓白面具派藏戏和蓝面具派藏戏,就是以面具来划分的。传说藏戏创始人是珠岛•唐东结布,温巴的面具就是根据他在传说中的模样制作的。这是一种蓝黑色的大面具,眉眼、嘴巴带着神秘的笑,前额饰金色日月,两颊贴黄色短须。蓝面具由纸板或多层纱布粘合,裱以蓝底花缎制作,造型夸张,色彩绚烂,工艺精巧。白面具形成比蓝面具早,据说扮演戴白面具温巴的演员,必须喂养腹毛很长的山羊,伺养周到,使羊毛雪白洁净。宰杀后,用羊皮制作面具,长长的腹毛刚好垂在颌下和肩头。

  第二类是人物面具,即正戏里的角色面具。藏戏素有“八大藏戏”之称。民族团结的颂歌《文成公主》,人神相爱的恋歌《诺桑王子》,皈依佛门的诱歌《朗萨姑娘》,降魔除害的赞歌《白玛文巴》,利他主义的道歌《智美更登》,舍已为人的讴歌《顿月顿珠》,弃恶从善的劝歌《苏吉尼玛》,唱尽人情的悲歌《卓瓦桑姆》。八大藏戏里的角色,戴着不同的面具。由于传统藏戏人、鬼、神与现实、幻想、哲理并存,从而使藏戏人物产生有似戏曲角色行当的类型化倾向,使藏戏面具相对地规格化。剧中相同身份的人物,几乎都戴同样形状和颜色的面具。这类面具,一般用硬纸板或厚布层或皮子,按平板制成,类似“温巴”面具,但要小一些,脸部四周很少装饰。在民间,这类面具也有用泥塑和木雕的。如《白玛文巴》剧中的九头罗刹女王是泥塑面具,借鉴于寺庙神像和“羌姆”泥塑神像的造型。《苏吉尼玛》的剧中的母猴子是木制面具,据说它的上牙巴还能上下启动。

  藏戏面具的色彩有象征性和宗教意识。年老的国王戴红色面具。红色是火的象征,意味着威严、猛烈;王后、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是水的颜色,表示和平、温顺;活佛、仙人、修行者使用黄色面具,与佛教黄教颇有关联;告密者和巫女,面具半黑半白,象征他(她)们两面三刀、阴险毒辣的内心世界;妖妃,魔女戴的是丑陋狰狞的大黑面具,血盆大口里伸出长长的獠牙,给人一种威压、恐怖感;平民老头和老太婆,戴白布或戴黄布缝制的面具,面具是立体的,把整个脑袋套上,眼睛、嘴唇挖成空窟窿,眉毛、鼻子、耳朵用布制成再缝上去,显得朴质憨厚,甚至滑稽可笑。

  第三类是神怪面具。藏戏常把宗教仪式插入剧情的发展之中,将“羌姆”跳神的神怪面具引进藏戏。如《郎萨雯波》中乃尼仁珠庙会上跳神,就是跳的大威德金刚舞,是男性畏怖忿怒神形象。面具三目怒睁、张口龇牙、狰狞恐怖,头冠上饰有五个小骷髅。除了凶神,还有慈目善眉、和颜悦色、满面笑容的温和相神。这类面具,大都用泥塑木雕,有立体感,给人留下了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第四类是动物面具。藏戏里出现的动物面具很多。香獐、野鹿、乌鸦、孔雀、牦牛、猴子等,在各个剧目中登台表演。动物面具大都是布做的,制作简单,却惟妙惟肖,寥寥几笔,勾划出这种或那种动物的特征。在制作上,一种是直接吸收早期民族民间拟兽舞的面具,比较具体实在地制作成动物外皮,有头有身子,套穿在演员身上,模拟动物形态进行表演。另一种是描摩动物头部或面部的主要特征,进行裁制绘塑而成的头部或面部面具,演员戴在头上作象征性表演。有泥塑、木雕、布制多种。

  藏戏面具在造型上层次丰富,除肖像型和变形型外,还有象征型,结构型面具。在造型艺术上是较高层次的,特别是结构型面具,它打破面具是一块平面的传统形式,在一种三维形式上进行重新组建,这些面具在技巧上无疑比前三种都要复杂,因此其艺术效果、层次高于其他类型。如民间藏戏中穿插表演的寺院傩羌姆“托干”(骷髅神)面具;藏戏开场人物“温巴”的面具等,在造型艺术上,都是较高层次的面具杰作。

来源:傩文化与艺术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