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大类:衣
除蟒、帔、靠、褶以外的所有戏衣,统归“衣”类。
在“衣”类中,细分为“长衣”、“短衣”、“专用衣”、“配衣”等四个分类。“长衣”属“深衣制”。“短衣”属“上衣下裳制”。上述二者均有通用性,应用广泛。“专用衣”原本是专为某种人物而特制的,但进入衣箱后,往往经过规范之后而泛化使用,亦通用于相同类型的人物。“配衣”则是居于次要地位、相对说没有独立使用意义的服装,故称搭配使用的“配衣”,这其中,有大有小,小的即如现代概念之佩饰(饰品)。“配衣”在改变固有的服饰组合形式上具有重要作用,由此而形成多种特定服饰组合的指代性身份装,体现了戏曲服装的简约性特点。
一、长衣
(见附图6)
(1)官衣 性质为官服。是中、下级文官所通用的身份装。款式同蟒,圆领,大襟,宽袍阔袖(缀“水袖”),两侧开衩,裉下缀摆。分男、女两式:男式的衣长及足,女式的仅及膝下。前胸和后背缀方形“补子”(官员标志)。以不同服色来标示大致的官阶差异,其规格等级以紫、红、蓝、青(黑)为序。
紫官衣:用于《群英会》之东吴大夫鲁肃、《盗卷宗》之汉朝御中蔓张苍、《战冀洲》之汉朝参军杨阜等等。
红官衣:用途较广。如《清官册》之宋朝御史寇准、《玉堂春》之明朝藩司潘必正。也用做新科状元的身份装。
蓝官衣:用于知县等低级官员。
青官衣:用于驿丞、门官等职位最低者。门官用青官衣时须与“沙锅浅儿”帽相配。另外,也用于降官,装扮人物时,虽仍戴乌纱帽,但青官衣无补子,如《战宛城》之张绣。
丑生官衣:尺寸短于一般男式官衣,专用于由文丑所饰的知县或幕宾。服色有红、蓝两种。因衣短而具有滑稽感。如《审头刺汤》之明朝严世藩幕宾汤勤。旧时,这类丑扮的反面人物或喜剧人物,用女红官衣代用。
秋香色女官衣:尺寸仅及膝下,裉下无摆。装扮人物时,须颈挂朝珠,腰系丝绦。用于由老旦饰演的某些老年诰命夫人,如《樊江关》之柳迎春。
改良官衣:近世所创。主要特点在于纹饰:以绣圆形纹样代替缀方形补子,并突破“点”花布局,在领口、袖口以及下身“襕道”部位饰以“边”花,形成“点”花与“边”花并存的纹样布局形式。
(2)学士衣 高级文人学士的身份装。原属于官衣系列,称“学士官衣”,有月白色、黑色两种。《进蛮诗》之李白即用月白官衣。进一步演变,主要是内造型上的变化:一是取消了裉下插摆,二是自托领、大襟以下,周边均镶有波形的异色宽边,三是缀圆形补子。装扮人物时,以缀有两条长飘带的软带束腰,并须与学士巾构成衣冠组合。这些变化,使服饰造型的整体显得文雅潇洒,由此而完全脱离了官衣母体,独立成为了一种新的制式,专用于文彩风流的高级学士,如用于《洛神》之曹植。
(3)蓝衫 有功名但没有做官的文士的身份装。圆领、大襟、宽腰阔袖(缀水袖)。内造型上与学士衣相似,也是镶有波线型的周边缘饰(惟没有纹样)。装扮人物时,须腰系丝绦,显得庄重沉稳,如用于《赵氏孤儿》之赵盾的门客程婴。
(4)宫衣 即“宫装”。性质为常礼服(比礼服女蟒低一等)。是皇妃、公主用于燕居场合的场合装。圆领,腰身略窄(但并不强调“称身适体”),阔袖(缀水袖)。上衣下裳联缀,衣长及足,属非典型的“深衣制”制式。内造型很繁杂:袖口为五色镶沿,腰部缀波线型革带(下缀“如意片”),下裳由表、里两层构成,表层为两层重叠的五色飘带,正中饰以三层重叠的“蔽膝”;里层为衬裙。宫衣的上衣服色为大红,绣凤凰牡丹,下裳的五色飘带上亦绣凤纹、牡丹纹。装扮人物时,宫衣与小立领云肩组合。《贵妃醉酒》之杨贵妃,在百花亭醉酒后,由女蟒而改换宫衣。宫衣并不限用于宫中皇妃,后被泛用于某些郡主、仙姑及贵族小姐,以示身份之高贵(如《彩楼配》之王宝钏)。
(5)开氅 性质为军便服。其性质与文人之常服——帔略同。是高级武将用于闲居场合的场合装。斜襟,斜大领,宽身阔袖(缀水袖)。衣长及足,两侧开衩,下缀插摆。内造型上的最大特点是周身有波线型异色镶缘。纹样以狮、虎、象、豹、麒麟为主。具有款式庄重、锦绣镶缘、兽纹威武等三大特色。正因为这种军便服气派很大,泛用于丞相(原来也用于绿林英雄、山寇寨主、恶霸强徒,后来多改用花褶)。开氅有红、绿、黄、白、黑上五色及紫红、古铜、蓝等色。按颜色划分品种:
红开氅:用于《夺小沛》之刘备、《将相和》之丞相蔺相如等。
绿开氅:用于《夺小沛》之关羽、《一捧雪》之戚继光等。
黄开氅:用于《草桥关》之刘秀等。
白开氅:用于青年武将,如赵云、罗成等。
黑开氅:用于性格粗犷、勾黑脸谱的莽将,如张飞、牛皋等。
紫红开氅:多用于丞相,如曹操、赵高等。纹样多为“神兽”麒麟。
中军开氅:专用于中军官,绣团花纹,规格低。
(6)铠 又称“大铠”。性质为礼仪服,是金殿或帅府随驾禁军的身份装。形制与靠大致相似;与靠相比,不同之处有三:一是靠肚不凸起,不绣龙(只绣虎头),二是裳甲的正中开衩,三是无靠牌、无靠旗。因此,铠不如靠威武,特点是因裳甲正中开衩而利于行走。服色有红、绿、黄、白、黑、紫等。
(7)帽钉铠 形似铠,惟没有绣纹,仅周身满缀铜帽钉。服色为黑。如用于《霸王别姬》中项羽帐中的卫士。
(8)箭衣 性质为轻便戎服。用途很广泛,用于王侯武将,属景场合装;用于绿林英雄及衙役牢卒,则属于身份装。圆领,大襟(大襟弧上缀纽绊),窄袖(袖口缀马蹄形袖盖)。腰身上窄下肥,衣长及足。除左右胯下开衩之外,前后身正中部位亦有开衩(高及于腹部),属于清代“四开衩制式”。通过“拾箭衣”的装扮技艺,箭衣轻便适体,利于武打舞蹈动作的完美发挥。装扮人物时,须与“鸾带”(大带)组合;有身份者,须颈围“靠领”。根据纹样之别,箭衣分为“龙箭”、“花箭”、“素箭”等三类,分别适用于不同身份的人物:
彩绣龙箭衣:彩绣八个团龙,为主纹样;下摆处彩绣蟒水,华丽美观。多用于生行所饰王侯武将。
平金龙箭衣:平金绣龙纹及蟒水,色彩光泽度高,大方而有气派。用于净行所饰王侯武将。
团花箭衣:周身彩绣八个团花,并绣花草纹二方连续图案作为缘饰。用于一般武将、绿林豪杰或少年英雄。
花箭衣:周身彩绣枝子花,布局自由活泼,俏丽妩媚。特用于年轻英俊的武生,或女扮男装的武旦,如《挡马》之杨八姐。
缘饰素箭衣:有黑、蓝等色。以异色宽边作为缘饰。一般用于落难英雄,如《夜奔》之林冲,也用于衙役班头等身份低的人物。
素箭衣:既无纹样,又无缘饰,有白、灰、紫等色。主要是衬在“靠”的里面,当作衬衣用,故又称“衬箭”。此外,《战马超》之马超,用白色素箭衣(表示轻装上阵);有时也与黑色龙马褂配套,作为军用行服,用于《汾河湾》之薛仁贵、《文昭关》之伍子胥。
布箭衣:有素色镶缘。服色多为黑,布料制。装扮人物时,不搭白护领,任脖颈裸露。专用于狱卒解差,或与红色卒坎肩配套,用于报子、老军。
(9)太监衣 又名“铁莲衣”、“铁勒衣”,俗称“老公衣”。大襟,斜大领,宽腰阔袖(缀水袖)。衣长及足,两侧开衩。周边镶波线型宽边,腰部亦镶宽绣带(下端缀一排络子穗)。周身缝缀有八个龙团(专用黑或蓝色缎料做平金绣,绣成后,龙团“贴缀”于衣上,呈“点”花对称布局)。服色分黄、红两种,黄的用于皇宫太监,红的用于王府太监。另有大太监衣,圆领。装扮时,须腰系丝绦,表示大龄感。
(10)龙套衣 性质为气氛装。对襟开身,小立领,左右开衩,后身自腰部正中部位向下开衩。前身自第三个纽绊起向下、并沿下摆作周边镶沿。主纹样为小团龙,以流云和小蟒水为辅衬纹样。宽腰窄袖,袖口缀水袖。服色主要有红、绿、白、蓝等。服色的使用须视主角服色而定,四人一堂,求得整齐划一。专用于“群体角色”(龙套),渲染军威或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