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盔头款式(一)
谭元杰

  盔头,戏曲服装中的首服,是戏曲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

  盔头是由冠帽与大、小附件有机构成的组合体。

  盔头与戏衣在色彩、纹饰上高度和谐,并与化妆(俊面、花面)交相辉映,对塑造戏曲人物外部形象起着重大作用。

  盔头做工精巧,集富丽与轻盈为一体。软制品,缎料刺绣,纹饰华美;硬制品,多以纸板、铁纱做成硬胎,外部的各种装饰性构件,用“立粉”方法勾纹样,有半浮雕立体感,贴翠羽(或蓝绸),勾金粉,华丽美观。上自皇帝的皇帽,下至平民的草帽圈,无一不美饰。

  盔头主体与各种大、小附件,分做合用。有多种组装法,形成同中有异的无穷变化。翎子、狐尾、驸马套翅、金花、茨菰叶,铲刀头等附件,在盔头组合中具有标示人物特定身份的作用;丝穗、后兜、飘带等具有衬托人物气质的作用;可颤动的珠子、绒球、纱帽翅、翎子等,能艺术化地表达人物心理情绪。

  盔头的分类,有“冠”、“盔”、“帽”、“巾”等四大类。“冠”为礼帽;“盔”主要为军帽;“帽”类较复杂,既有礼帽(如皇帽、相纱等),也有便帽(如罗帽、皂隶帽等);“巾”为便帽。上述四种基本款式,在应用上都具有程式性。主要有如下品种:

  (1)平天冠 仿照古代冕冠美化而成。冠上各种装饰性构件固定(术语称“死套”)。冠形为前部低、后部高,前额部为横向装饰的额子,左右有龙耳尾子,分别挂长丝穗。后扇顶一块长方形冕板,绘日月七星,冕板前高后低,分别垂旒。多用于神话剧中之玉皇、阎君。在帝王中,有选择地使用;多用于剧中受贬斥者,如《完璧归赵》之秦王、《西施》之吴王夫差等,目的是造成与同剧中出场的戴皇帽的帝王形成冠服对比。《青石山》之关羽(“协天护国大帝”),也戴此冠。另有小平天冠,冕板略小,且形状也异,前部向上微卷,后部向下卷,用于女皇武则天。

  (2)九龙冠 皇帝在后宫燕居场合所用的便冠(与常服“皇帔”构成衣冠组合)。全金色,前扇低圆,后扇高平,冠后有双龙立翅一对。左右龙尾耳子,挂黄色长丝穗。冠上饰有点翠圈金的九条龙,龙口皆高衔珠子。用者如《打金砖》之汉光武帝刘秀。

  (3)凤冠 后妃及公主所用的礼冠。分大凤冠、半凤冠两式。无帽胎。冠形似打开的扇面,前口饰小凤九只,顶上饰大风五只,多为点翠圈金,凤口垂珠串。两侧凤尾耳子挂排子穗。冠背缀彩穗,以遮掩并美饰“大头”。用者如《大保国》之李艳妃。半凤冠,亦名“过翘”、“过桥”,“小凤冠”,形状比大凤冠小。本身又有大小之别,小者为宫女所用。另有老旦凤冠,前口饰七个凤头,各衔珠串,顶上饰大凤,两侧小凤挂“凤挑”。用于皇太后或老年诰命夫人,如《打金枝》之太后、《杨门女将·金殿》一场之佘太君。

  (4)紫金冠 又名“太子盔”。圆形盔顶,顶端加用垛子头(“多子头”),前口加饰额子,额子两侧龙耳尾子挂长丝穗。冠上饰绒珠、珠子,后部缀一如意,垂彩色丝穗(“后遮根”)。因戴紫金冠者均为少年或青年,戴冠前,须在脑后附加一条黑绢片,以示尾发。多子头和尾发都是表示“年轻”的艺术符号。紫金冠分金、银两色,金紫金冠多用于皇太子,如《骂殿》之太子;银紫金冠多用于二太子,泛用于青少年将领,如周瑜、吕布、杨宗保、陆文龙等。装扮时,一般还须插翎子,具放射感,显英武之气。

  (5)五佛冠 源于佛教四大天王(毗沙门天)的宝冠。因护持佛法,系保护神,冠上有五佛。后演化为民间高僧作法时用。引入戏曲后,专用于高僧,如唐僧、法海。

  (6)如意冠 仿照古代小冠式样美化而成。全金色,小冠顶上饰一块前低后高的如意板。装扮人物时,与“古装头”组合。用于《霸王别姬》之虞姬。

  (7)草王盔 “草王”一词,系蔑称,专指戏曲中的受贬斥的诸侯王或擅自称王者。全金色,前扇宽,后扇形似如意,饰八条龙。两侧不挂丝穗。此盔的气派低于“正统皇帝”之皇帽。用于孙权、刘璋等;《战太平》之陈友谅、《刺王僚》之姬僚、《收关胜》之宋江等亦戴,但须插翎子挂狐尾。

  (8)帅盔 盔形圆锥体,似覆钟,顶端吞口处竖戟头和红缨,盔后缀绣龙“后兜”,外造型呈稳定感很强的正三角形。饰绒球、珠子,用时在前额处加大额子。威武壮观,有利于体现统兵元帅之庄重沉稳气质。《抗金兵》的韩世忠、《霸王别姬》的韩信、《失街亭》的赵云等皆戴帅盔。另有老旦帅盔,系老旦凤冠基础上加饰戟头、后兜而成,用于挂帅出征之佘太君。

  (9)踏镫盔 又名“扎镫”,俗称“大镫”,为身居尊位的老年勋臣所用。这个属于武扮的盔,实际上用的是汾阳帽的主体;汾阳帽去掉一对如意翅,即为踏镫盔。盔形近方,前扇低,后扇高,背后立朝天翅。盔上盘小龙,镂细花,有金、银、黑三种颜色。金踏镫盔用于《李陵碑》之杨继业等,《空城计》的司马懿戴银踏镫盔,《白良关》的尉迟恭戴黑踏镫盔。

  (10)扎巾盔 在属于便帽的“扎巾”基础上发展而成,专用于正规战斗场合的特定大将,如《辕门斩子》之孟良、焦赞,《挑滑车》之高宠、牛皋。此盔用铁纱制成帽胎,后扇高突,形似“扎巾”的硬火焰,背后立双龙立翅。用时,前面加用大额子,以壮观瞻。有金、银两色。戴扎巾盔而插翎子、挂狐尾的,多用于剧中的反面人物,如《古城会》之蔡阳。

  (11)夫子盔 式如扎巾盔,惟装饰更趋富丽。饰衔珠双龙,绒球满密且又向上高挑,顶部大火焰两侧又特饰卷曲状的“珠须”,呈向左右放射扩张感。前面为额子,两侧龙耳尾子并挂大穗、飘带(绣寿字纹)。后兜特大。具有高、大、满、密的特点,能有力衬托武将的神勇威严气质,多用于儒将,如关羽戴绿夫子盔,岳飞戴白夫子盔。

  (12)荷叶盔 一般武将所通用的基本盔头。前扇扁圆,正中饰面牌大绒球。后扇形如两瓣荷叶相对,背后立双龙立翅。前面为额子,有金、银两色。《战太平》之花云,穿红靠,戴缀有红绒球的金荷叶盔;《穆柯寨》之杨延昭,戴缀有蓝绒球的银荷叶盔。此盔亦用于受皇帝宠信的宦官,如《法门寺》之太监刘瑾;但须在两侧龙耳尾子上挂丝穗,以示文雅庄重。

  (13)倒缨盔 用太子盔的主体,与硬倒缨帽圈、额子组装而成。盔顶装帽圈,外形圆,前部上翘,吞口处装铜弹簧,缀红缨一束,向后倒垂,因以得名。盔后缀黑缎后兜。盔为金色。用于慓悍大将。倒缨盔基本形制可衍变出林冲盔、马超盔。帽圈以黑缎为面、镶蓝色云头小边者,即为林冲盔,用于林冲;帽圈银色且以黑绒球为饰者,即为马超盔,倒缨为黑色,后兜为白,与银色相谐,盔头两侧须缀宝剑头飘带,用于马超。

  (14)八角盔 前低后高成两层。盔头主体部分,为八角形。按色彩和饰物之别分三式:银色八角盔,饰白绒球,用于《走麦城》之关平;金色八角盔,饰蓝绒球,用于《锁五龙》之程咬金;凡金色八角盔上饰红绒球、后扇有特缀红火焰者,称为“二郎盔”(俗名“二郎岔子”),专用于《闹天宫》中的二郎神杨戬,装扮时须在盔上扎红色彩绸(神将符号),自两鬓处下垂。

  (15)周仓盔 主件八角形。盔后倒垂红缨一束,亦有后兜——综合了八角盔与倒缨盔二者之特点,专用于《华容道》之周仓。

  (16)霸王盔 又名“八面威”。盔顶套八角形的大荷叶片,八个角缀小铃、丝缨。上顶吞口,插弹簧,缀喇叭形红色倒缨。盔后有平金绣走兽的缎料后兜。此盔威风八面,多用于霸气十足的大将,如《将相和》之大将廉颇。

来源:《戏曲服装设计》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