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盔头款式(三)
谭元杰

  (36)太监帽 帽顶圆,有高后沿、向前两侧回绕。正中面牌绒球,帽上饰衔珠龙纹,左右挂黄丝穗。分大太监帽、小太监帽两种。大太监帽为金(或银)色,小太监帽黑色。

  (37)皂隶帽 长方形,黑色,青缎面料。正面镶一长寿字,帽左侧插一根短孔雀翎,用于县衙的皂隶(衙役)。

  (38)青椒帽 锥形,红色,毛毡制成。似一红椒朝天,用于站堂的龙套(“青袍”)。

  (39)僧帽 前高后低,侧视近似元宝形,后部有沿,向前回绕,贴缀于两侧,正面墨绣一“佛”字。深黄色僧帽用于方丈,灰色僧帽用于小僧。

  (40)判帽 形似纱帽,但较纱帽高且宽,后扇有棱角。通体红色,光缎为面。正面饰蝠纹,尖形横翅。用于阴曹之判官。

  (41)毡帽 毡制,帽体高,上部窄,顶端缀一片小须。因无硬衬,用时顶部必然向下折曲。分蓝、白两种,蓝毡帽用于年轻平民,白毡帽多用于老年平民。

  (42)鬃帽 形似锥体,上尖下圆,中间空。用黑马尾编织成,俗称“蛐蛐罩”、“苍蝇罩”。《李逵探母》之李逵,即戴鬃帽,另在左鬓簪花,以示英雄美色。近世又创鬃帽套(铁丝编成,满缀蓝绒球、光珠),套在鬃帽上使用,多为武丑所扮江湖英雄戴之,如杨香武、朱光祖。

  (43)草帽圈 仿照农家草帽变形装饰而成。有帽沿而无顶,缎料蒙面,有夹衬,多为黑色或古铜色。前沿向上翻卷,正中饰圆寿字,左右对称饰蝠纹,既有装饰美,又有利于突出人物面庞。多用于渔父、艄公、樵夫,帽圈内口套在发鬏、毡帽或甩发上。正面英雄人物的草帽圈特制,前沿宽阔高大,衬托人物八面威风,戴者如《芦花荡》之张飞、《白水滩》之十一郎。

  (44)渔婆罩 女性角色用的草帽圈,比男式的小,极重装饰性:蓝缎料为面,前沿上卷,饰花草纹,正中高挑一大绒球,周边镶垂凤毛穗或小珠串,用于村姑渔女,于质朴中平添了一种妩媚。《小放牛》之村姑用之。另有装饰简化、较素洁的,用于《打渔杀家》之萧桂英。

  (45)沙锅浅儿 圆形帽顶,宽帽沿,有如倒扣的砂锅,因以得名。黑色,专用于门官,如《甘露寺》之乔福。

  (46)》哨子帽 毛毡制成,圆顶,顶部镶云纹、寿字纹,翻帽沿。有黑、白两色,黑哨子帽的帽沿镶蓝边,白哨子帽沿镶蓝或黑边。用于老军、解差、狱卒、报子、更夫。

  (47)倒缨帽 软胎儿,黑缎料制。帽沿上卷,缀有镀银泡钉。前帽沿正中高挑鸡心式红火焰,帽顶竖红倒缨,后帽口缀小后兜。用于兵卒。

  (48)风帽 软质,缎料制,上尖下阔,多为红面蓝里。前口上翻蓝边(二寸左右),左右缀白飘带。与盔头组合使用,表示防风御寒。如果将飘带反结于后,则表示行路,如《捉放曹》之曹操、《悦来店》之何玉凤。

  (49)皇巾 前低后高,后扇背部竖双龙立翅,黄缎绣龙。饰品少,属便帽性质,专用于帝王睡眠、卧病场合,如《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即用。又称“帝巾”。

  (50)相巾 四方形,正面仿古之梁冠、绣成“四梁”并饰以草龙纹,巾后竖两根朝天翅。缎色需与服色一致。属便帽性质,专用于丞相燕居场合。如《宇宙锋》之赵高。

  (51)将巾 前低后高,后扇扁平。缎料制,有绣龙、绣花两种。缀绒球珠子,以“硬火焰”(武将符号)为主要饰品。巾后缀后兜。前部加用额子,以壮观瞻。将巾两侧垂宝剑头飘带。属便帽性质,多用于武将闲居场合。如《野猪林·进香》一场的林冲,即戴将巾。

  (52)扎巾 圆形软胎,后有一板竖立(铁丝为骨架),点缀绒球,两侧亦斜伸“倒八字形”竖板,上挑绒球。巾后缀后兜,缎料绣花。属便帽性质。用于《一箭仇》之史文恭、《艳阳楼》之高登等(若硬胎扎巾,前部加用额子,即为“扎巾盔”)。

  (53)员外巾 仿宋代文人“东坡巾”装饰美化而成。长方形,有一个棱角居于正中,遂使四面所朝的方向一反常规。后侧上端缀云头软翅子,巾后垂两条飘带,正面棱角及两侧均绣有团寿字纹。为员外、乡绅或退隐官员所戴。

  (54)学士巾 仿唐代软角幞头装饰美化而成。圆形软胎,后扇扁平。巾后为一对呈八字形伸展的如意头软翅。巾后下口缀飘带。显得文雅飘逸。用于已取得功名的文人。又称“解元巾”。一般与学士衣相配套(花色统一)。

  (55)文小生巾 圆形软胎,后扇高,形似打开的扇面,两端饰如意形耳子,巾后垂飘带,缎料绣花。多用于富家公子、秀才。

  (56)武小生巾 形制同文小生巾,只是饰品有增减。在后扇加饰绸制软火焰、并于如意形耳子加挂丝穗,即为武小生巾;删去的是表示文雅的巾后飘带。多用于尚武的富家公子。

  (57)桥梁巾 帽体方形,顶部向前后倾斜,斜面前后探出,侧视似一桥,因以得名。色缎绣花。巾后垂飘带。用于一般的青年书生、秀才。

  (58)高方巾 帽体方形,顶部向前后倾斜(并不探出)。缎料制,专用青(黑)色。正面缀玉,用于青年穷书生;不缀玉的,用于中年穷书生。均与青褶子或富贵衣相配。

  (59)八卦巾 与高方巾帽形相似,惟装饰以道教纹样,正面平金绣八卦字纹三行,当中一行居中绣太极纹。下口部位绣如意纹,镶玉一块,两侧绣云勾草龙,巾后缀绣草龙的飘带两条。缎制料,色彩与八卦衣一致。专用于有道术的军师一类角色,如孔明、刘伯温。

  (60)道姑巾 乃一缎制如意勾,绣花,下有丝穗。装扮时,套在“大头”之上,用于青年女尼。源于绘画中的戴发修行尼姑形象,因早期为《思凡》之陈妙常所用,又名“妙常巾”。

  (61)荷叶巾 帽形方,顶部有檐(荷叶边形),略向前探出,多绿缎绣花。用于丑扮文吏。

  (62)棒槌巾 帽形圆,后扇扁平(抹角),巾后竖桃叶形立翅两根,多绿缎绣花。用于丑扮的衙内恶少、纨挎子弟。

  (63)鸭尾巾 帽胎圆形,后扇高宽,顶缀排毛,形如鸭尾。色缎蒙面,前面正中缀玉。多用于略有身份的老年平民,如《四进士》之宋士杰。

  (64)许仙巾 形如鸭尾巾,比之稍小。缎料制,月白色。前面正中缀玉,并略有水纹为饰,因专用于许仙而得名。

  (65)大板巾 帽胎圆形,后扇高且宽,呈正梯形,云纹抱角。有后兜。两侧垂飘带。装扮人物时,多加用额子,以示威武。用于旗牌、校尉、家将。

  (66)小板巾 帽胎圆形,后扇比大板巾小,抹角(无后兜)。用于龙套,与龙套衣相配,巾色随衣色,有红、蓝、白等多种。

  (67)盔头附件 主要有以下品种:①大额子:整体呈月牙形,两侧为龙耳尾子,正中镶面牌,上顶绒球。左右饰龙,口挑光珠。可与帅盔等武将硬质盔头组装。②小额子:式如大额子,惟尺寸稍小,纹饰亦简,多与校尉的大板巾组装。③软额子:梅兰芳所创,即用白绸扎一个结子,配以面牌(顶一红绣球),用于《断桥》之白娘子。④面牌:圆形,多饰团寿纹,上顶绒球。败军之将戴甩发时,多单用面牌为饰,既有盔头不整之意,亦有“虎倒威不倒”的隐喻。⑤绸红焰:红绸盘成火焰形,分硬、软两种,具有武将符号意义。⑥丝穗:又名“流苏”,分男、女两式,男式丝穗左右各一条,女式丝穗多由如意片缀串珠和三条细丝穗装饰组合而成。⑦飘带:武式的佩带,绣草龙、云勾,带端为宝剑头;文式的有花、素两种,带端多为斜角。⑧金花:桃叶形,金底镂花,以一对分插于纱帽后扇的两侧,是状元身份的标志。⑨驸马套翅:似大额子,饰五个大红绒球和珠子,龙耳尾子挂黄丝穗。加套于纱帽上。⑩茨菰叶:黑色。铁丝为骨,呈人字形,蒙青缎。可与罗帽等组合使用(插于前额上方)。是“尚武”的标示。[11]铲刀头:上部形如铲刀,配弯形细叉腿,立饰于额前。多为土黄色,多用于老年武将之盔,是老龄的标志。[12]狐尾:以白兔毛制(代真实狐尾),一组两条。凡以狐尾为饰,一般含有“异邦”的指代性,多用于“异邦”将官,或正赴“异邦”途中的人物(如王昭君)。女将七星额子挂狐尾,表现了妩媚之中含有野性美。[13]翎子:即雉鸡的长尾,柔软而有弹性,成对插于某些盔头上使用。具有放射感,衬托出武将高大英武的形象与气质。同时又具有可舞性,演员可借以做歌舞动作,并外化人物心理情绪。

  [附录] 盔头的装扮法

  盔头多在后部开有三角口(缀黑色帽绳),可视演员头型的差异而扩展收缩,适应性很强。装扮程序:先在演员头部勒上黑水纱(增磨擦阻力,防止“掭盔头”)。水纱勒得很艺术化,左右两鬓处,水纱略向下勒,使之呈柔和的下弧线。戴盔头时,须尽可能亮出额头,使人物显得“天庭饱满”。由于强调额头,更由于水纱的美饰作用,使帽口呈现优美的上弧线,造成术语所称的“月亮门”。盔头戴好之后,由盔箱技师勒帽绳,绾系固定。

来源:《戏曲服装设计》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