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从戏曲服装艺术的实际出发,就有了继承与创新的创作命题(而且是核心创作命题);由这个核心创作命题,必然确定了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联系戏曲艺术诸元来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乃是共通的一种基本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包括戏曲服装设计艺术在内的中国戏曲艺术,在基本创作方法上,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现实主义,而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所创造出来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非是摹象化的典型,而是只属于戏曲所独有的意象化的典型——这是极其宝贵的优良传统。正因为如此,戏曲服装的设计创造,在基本指导思想上,应该十分强调对传统忠实、积极的继承。
强调继承传统,与尊重生活并不矛盾。
生活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惟一源泉,这是真理。戏曲服装同样来源于生活。我们在上编中,在对传统戏衣进行知识讲授并做出审美评价的同时,一再论述传统戏衣的(历史)生活来源,以及“从生活化引向艺术化”的演变历程,目的也正是昭示“生活乃是文艺创作惟一源泉”这一普遍真理。这对于搞戏曲服装设计创造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具有启示意义的;与此同时,另一个很具有启示意义的,就是要按戏曲所独有的艺术加工方法,提炼生活,超越生活,创造出最能为戏曲人物传神抒情的艺术化服饰——这就与写实话剧的写实化服饰,严格拉开了距离。
三、创新三要义
1.可贵者胆
“可贵者胆”是中国画艺术大师李可染的一句名言。借用于戏曲服装创新,十分合适。深谙传统真谛,而又敢于突破传统、发扬传统,确实是需要“胆”的。这里说的“胆”,不是一般意义的“大胆”,它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意义:一是胆量,二是驱动胆量的真知灼见。本专业所提倡的“胆”,准确说应叫做“胆识”——这是创新的第一要义。
“胆识”之可贵,从道理上人人都懂。戏曲服装创新“可贵者胆”,这早已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当代的几乎所有实践家无不一致赞赏梅兰芳等早在80年前创制“新式古装”的壮举,称其胆识可贵;同时也注意到梅兰芳因后来体形趋胖,没有在“新式古装”上继续发展、转向对传统服装做精益求精改革的可贵的创新实践。然而,后来者往往缺乏的恰恰正是这种极可贵的胆识。
在现代剧服装上,囿于一种单一固定的创作模式(整体写实、局部装饰)已经有几十年了。只有现实主义光辉,而缺乏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辉。许多很优秀的现代剧,舞台上展现的往往是与写实话剧别无二致的写实服装(有一定艺术加工,即经过装饰美化的生活化服装),人物不张嘴,俨然是写实话剧中的角色。对于此种角色创造与外部形象塑造分离的状况,就亟待在实践中敢于进行多样化的创新探索,寻求戏曲人物形式美的多种艺术表现。
2.所要者魂
“所要者魂”,亦出自李可染画语,与“可贵者胆”一句相联,表达“胆”的指向。魂者,中国画中所蕴涵的传统艺术神韵也。借用到戏曲服装创新中来,也十分之贴切。要求敢于创新,指向性就在于保持传统艺术神韵——这是创新的第二要义。
戏曲服装的传统艺术神韵,是意象创造的结果,是夸张、变形、寓意、象征等艺术手法神奇运用的结果,充满瑰丽的想象,富于诗的激情。色彩斑斓,流金溢彩;线条张扬,抒情传神……可惜在某些新编历史剧中,一切传统元素都被在“大胆创新”的口号下给统统砍掉了:抛弃水袖,抛弃厚底;色泽灰暗,线条收敛,再加上失去长髯,失去脸谱,整个把传统神韵——传统的灵魂给“创”得一干二净。这种粗暴糟踏传统的做法,确应引起警惕。
3.所求者美
创新不是目的。所谓“可贵”、“所要”的“胆”与“魂”,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严格遵循传统艺术的规律去创造美:所以创新必须与求美相联系,求得新与美的统一——这便是创新的第三要义。
“胆”与“魂”,是创作者的事,而“美”既是创作者的事,同时又是欣赏者的事。美学上说的“审美主体”就包括了创造美的人和欣赏美的人。归根结底,美是呈现给欣赏美的人的;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孤芳自赏”的毕竟是极少数。所以,戏曲服装创新所求的美,注定要考虑观众的审美需求。这里说的审美需求,一是指观众对古典美的需求,二是指观众对古典美与现代美融合的需求;决不能迎合某种层次观众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急功近利地以西方现代美取代中华民族的古典美!(见书后彩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