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傩俗史》之引
钱茀

  一、“傩”字的读法

  有的朋友读“傩”为“滩”(tan),不对。另一些朋友认字认半边,把“傩”读做“难”。这叫歪打正着,读对了。因为,作驱疫之“傩”,最早就读“难”。

  实际上,“傩”有三种读音。

  1.读做“难”(nan)

  清代段玉裁(1735~1815)的《说文解字注》,是一部研究《说文解字》的重要著作。他解释“难”字说:

  鶉,鸟也。[今作“难易”(之难)字,而本义隐矣。]从鸟,堇声[那干切]。

  这个字原先写做“鸛”,那干切,读nan(难)。后来连字形也写成“难”。“鸟”的本义也消失(隐)了。

  战国末,由秦国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最早以“傩”代“难”。但在“难”字左边加上了“丫”旁,仍读一(难)。直到西汉末,著名学者杜子春还是读傩为“难问这‘难’”。这一点,古代文献里说得很清楚。

  2.读做“傩”——诺何切(nuo)

  这个字和这种读法,最早出自《诗经》。东汉才渐渐将驱疫之“傩”改读为nuo(挪),现在一般也都读nuo。

  梁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乡党·乡人傩》,最早将“傩”字当做象声词。他写道:“作‘傩傩之声’,以驱疫鬼也。”晚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也这样说,这是后世的创造,并非原音、原意。

  3.读做ju(娵)

  《诗经·桧风·隰有苌楚》中的“猗傩其枝”、“猗傩其华”、“猗傩其实”的“傩”,江荫香注为“音”(ju),不读nuo(挪),也不读nan(难)。

  二、“傩”字的含义

  现有字书、词典的“傩”字条,一般只列两三种字义。实际上它有七种用法:

  1.行有节度

  出自《诗经·竹竿》“佩玉之傩”句。意思是:按照礼仪规矩,以符合本人身份的姿态和风度走路。

  2.柔顺可爱

  出自《诗经·隰有苌楚》“猗傩”一词。原文的意思是说,猕猴桃树(苌楚,又名羊桃)的枝、花、果柔顺可爱。如前所说,这里的“傩”,读ju。

  3.少

  出自《诗经·小雅·桑扈》“不傩”一词。“傩”是少,“不傩”才是多。

  4.和顺

  出自洪秀全《五条纪律诏》和李秀成《谕侄容椿男容发》中“和傩”一词。由“猗傩”演变成“和傩”,由“柔顺”引伸出“和顺”,是近代的新创。

  5.驱鬼逐疫之礼俗

  驱疫之“傩”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驱逐鬼疫,如“大傩”、“傩礼”的傩;二是被驱逐的鬼疫,如“驱傩”的“傩”,就含有被驱逐的意思。日本尾张“夜傩追”仪式中的“负傩男”,就是被驱赶的对象。

  以上五种用法,前四种有柔、美、和等义,只有驱疫之“傩”含冲突、搏斗的意思。

  6.表音词

  这里的“傩”,写成“挪”或“诺”等同音字,也都一样,仅仅是表音,与驱疫毫无关系,把“罗”或“挪”音都释为傩,难免闻音生义。

  7.地名

  日本古倭国有“傩县”,即今天的博多。这里的“傩”字,也是表音词,用来表nuo这个音。

  8.人名

  出身于湖南著名傩乡凤凰县人的作家沈从文先生,在小说《边城》、《阿丽思中国游记》中,分别设置了名叫“傩送”、“傩喜”的人物。

  近年,又有人为孩子取小名叫“傩傩”,表示勇敢,不怕困难,颇有新意。

  三、禓、宄、难、傩及几个杂字

  关于“傩”字,有两点常见的误会。

  1.“傩”是假借字

  有人以为,“傩”字是驱疫本字,其字本义“鸟”,由此引出了傩为鸟图腾等假说。

  其实,“傩”字并不是最早的驱疫之字。在历史上,有一个“礻易→宄→难→傩”的发展过程,传承次序十分清楚:

  A.禓。这是生活在夏代的商族人假面驱疫之礼。

  B.宄。这是商代的驱疫之礼,同时继续举行禓礼。

  C.难。这是周代的驱疫之礼,禓礼仍在民间流行。

  D.傩。秦汉人开始用这个字指说驱疫之礼。

  2.“(鬼堇)”是“傩”字的再假借

  又有人以为,“(鬼堇)”为傩之正字,由此产生了傩为猴图腾等假说。目前有关傩的一些混乱和误导,部分是由南朝顾野王引起的,“(鬼堇)”字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

  南朝顾野王(519-581)首创楷字头字典《玉篇》,用反切注音,还收录了东汉以来新出现的俗字。但在字义的解释方面,也多有不当之处。

  《说文》中的“(堇鸟)”(难)、“傩”和“(鬼堇)”三个字,许慎都没有说是驱疫之傩。关于“(鬼堇)”字,只是说“见鬼惊词”,并无“驱疫”一说。顾野王《玉篇》却说:“(鬼堇),乃多切,惊驱疫疠之鬼也。又见鬼惊也。”

  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魌》再加以拔高,更把“(鬼堇)”说成驱疫正字:“按:(鬼堇)省声读若‘傩’,此驱逐疫鬼正字。击鼓大呼似见鬼而逐之,故曰魁。”

  人惊呼“(鬼堇)(鬼堇)”以驱鬼的说法,不符合古傩实际表现。古来驱傩,人总是威风凛凛、驱之必胜的。自己先已惊惶失措,怎能把鬼疫赶走呢?

  下面还有两个杂字,可进一步排除顾野王的扩展手法。    

  南朝顾野王经过曲线推进,便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了东汉的许慎:逐除人→与傩同→《说文》为(鬼堇)。

来源:傩俗史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