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傩礼谁也没有见过,幸好还有几则与父系社会有关的神话传说,多少折射出来一点有用的信息。
一、度朔神话
《山海经》有一个度朔山大桃树的神话传说,简称“度朔神话”。原文已佚,而为东汉王充《论衡,订鬼篇》引录。其中写道: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
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这里包括两个内容:
1.度朔神话。东海的度朔山有一棵大桃树,树荫达3000里之长。东北方向的树枝是万鬼出入的“鬼门”,上面有神荼和郁垒二“神人”(或称人神),专门监视恶鬼,一经发现,立即将其用苇索捆好去畏神虎。苇索,就是用茅草编成的绳。茅草叶的边沿有“锯齿”,捆扎鬼可以钩住它,使其无法脱逃。
2.黄帝依二神人之法,在傩仪末尾加进了三项辟鬼傩俗:(1)在大门口立桃梗(桃木偶像);(2)门上画二神和虎;(3)门框上吊苇索。
父系制前期的炎帝时代,“男耕而食,女织而衣”,所以,“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黄帝时代私有经济出现,等级观念产生了,部落联盟、部落、氏族之间,贵族与一般成员之间,矛盾产生了。“神农既殁,以强胜弱,从众暴寡。故黄帝作君臣上下之父、父子兄弟之礼、夫妻匹配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所以,要制订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一系列礼法。使用刀锯和甲兵,则是为了平息反抗和对外扩展。举行傩仪可能也与这一新情况有关。
二、嫫母任方相氏
古傩主角叫方相氏,简称方相。嫫母便是最古老的方相。唐代王瓘《轩辕本纪》(已佚,幸为宋代张君房所辑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卷一百录存)说:“帝周游间,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祖神,令次妃嫫母监护于道,因以嫫母为方相氏。”
嫘祖死去,黄帝首先祭告祖先,说明当时祖先崇拜的地位非常突出。图腾观念因母系社会不能认知血缘体系而产生,而父系氏族世系已可确认,图腾观念便逐渐淡化。黄帝也总是多种图腾混用,并不特别突出其本族的熊图腾。
考古证明,父权制社会的一般成员实行一夫一妻制,上层贵族则是一夫多妻制。黄帝就有一妻四妾:元妃西陵氏嫘祖,次妃依次是方雷氏女节、彤鱼氏、嫫母和费修氏。
由嫫母任方相,原因有二:一是因其长得丑,符合原始人的“以丑制丑”观念,据唐代无名氏《雕玉集·丑人篇》说,长得一副“秤砣额头塌鼻梁,肥胖如桶皮黝黑”,的确难看。但她人品好,黄帝还是收她做了三妾;二是贯彻了等级制原则。嫘祖是正妻,理应由小妾嫫母侍候。如果嫫母死去,则应是费修氏或级别更低的人来护尸。另外,嫫母任方相是临时的,也符合史前无专职巫师的史实。
三、颛顼时傩
东汉卫宏《汉旧仪》(已佚,有辑本)记有黄帝之孙颛顼时傩的传说。唐代李善注《文选·东京赋》引录道:
《汉旧仪》曰:昔颛顼氏有三子已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蜮鬼,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为小鬼。于是,以岁十二月使方相氏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及童子而时傩,以索室中而驱疫鬼也。
出了捉摸不定的小儿鬼,颛顼命令“索室”驱傩。这实际上反映了私有财产和个体家庭出现后的新变化,原先的氏族大屋已变成一家一室,因而驱傩必须索室。疟鬼,有的写作“为虎”——鬼虎、坏虎。
颛顼曾加强宗教统治,其傩仪程序应比黄帝傩复杂些。但不可能像周傩那样完整。方相氏面具用“黄金四目”也太超前,已知我国最早的黄金实物,最早见于殷墟。
将这些神话传说与先秦傩仪相比,它只能是雏形傩仪。
四、舜修五礼
所谓“伏羲已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咸备”,并非毫无根据。《史记》所说“舜修五礼”,说的就是“虞礼”诞生的史实。陈戍国先生深入研究之后指出:《周礼》所谓吉凶宾军嘉加礼,在虞舜时都有可供后世钩稽的内容。
(一)礼
礼的本意是指敬神,引申为敬意。在古代,礼是关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重大政治问题,即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而祀则是礼的重要表现形式。礼的定义可以简单表述如下:礼就是宗法 等级制的社会和道德规范(包括各种礼典),是古代统治者主要的统治手段之一。
下面再具体说明几个要点:
1.礼与俗是辩证关系。礼源于俗,礼出自日常生活习俗。礼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俗的主导,并带有某种强制性,成为全社会的言行准则。一般说,在官方是礼,在民间就是俗。
所以,说俗不能不说礼,说礼也不能不说俗。
2.礼是教,古代的礼是由国家组织的宗教活动,中国宗教史常称其“国家宗法制宗教”。
3.礼是法,违礼亦即违法。
4.礼有三要素:(1)礼物。包括法器、服饰、用具和献物、祭品等。(2)礼仪。各种表达礼的方式,如仪式、行礼时姿态等等。(3)札意。施礼的目的、意图。
(二)五礼
我国古代一贯实行吉、凶、军、宾、嘉五礼制。即:
1.吉礼——指对天神地祇和宗庙(祖先)的祭礼之礼。封禅就是历代最大的吉礼。
2.凶礼——指伤亡灾变之礼,以丧礼为主,还包括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
3.军礼——主要是指军武之礼,有亲征、遣将、受降、凯旋、大射等礼。傩礼,多数朝代都归于军礼。
4.宾礼——指君臣、父子等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中央与地方、中国与外国这间关系的仪典。
5.嘉礼——指登基、册封、婚冠、宴乐、颁诏等“喜庆”之礼。
虞舜傩礼,比黄帝、颛顼时的雏形傩仪要规范一些,但还不太完善。因此,我们称其为“原始傩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