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所谓中晚期,是指大体相当于我国宋代以来的这一时期。
傩在国外的传播,是按越南、朝鲜、日本的顺序进行的。而发展到现在,情况正好相反,以日本傩最为丰富,朝鲜半岛次之,越南则相对单薄。
一、越南傩的中晚期发展
目前,我们对越南中晚期傩制依然知之不多,越南同行也还刚刚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所以,这里还是只能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古代中期
最晚到十三四世纪,越南宫廷傩仪至少有一段时间已分化为两部分,一是傩仪,取消了旧制中的原有角色,而由僧道驱傩;二是汉傩中的十二兽神被抽了出来,成为在傩仪之外表演的歌舞节目《十二神》。这是仪中拆戏,与朝鲜的纳戏入仪正好相反。
(二)古代晚期
有复古倾向,用侲子的演变形式——侲子童执竹梛。
(三)现代
据越南民间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德盛先生和研究员阮翠鸾女士介绍,越南的民间风俗习惯,与中国广西大同小异。目前,越南傩还有四个品种:师公戏、道公戏、母道教、女巫。吴氏介绍了一种叫做“候影”的巫术活动,是越族(京族)的童公(师公)童婆(巫婆)请圣附体,用以训导母道教教徒,为私人驱邪治病、颁赐福禄。并认为,“童”出自中国。
候影童与执竹梛的侲子童不同。侲子童是傩的直接演变形式,候影童则是巫,有些类似中国的冲傩,可能是广西师公信仰与当地巫俗结合后进一步演变的形态。
由于越南学术界对傩的研究刚起步,古材料和活材料的收集也刚刚开始,以上四种形式是否都是傩,民间特别是农村是否还有其他傩遗存,都有待深入了解和探讨。
比如,据一些零星报道,越南民间就还流行有一种《桃符舞》和其他一些桃傩俗。关于越南的傩面具,据说,目前都由深山远坳的群众收藏着,很少拿出来。所以,这方面的情况还完全不清楚。随着越南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朝鲜傩的中晚期发展
在外国傩礼中,以朝鲜傩与中国傩制最为接近,在其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跟中国的傩文化交流也最多。朝鲜傩的最大特点是先仪后戏两部制,积淀着丰厚的艺术成果。
(一)朝鲜傩的中期发展
这里所说的朝鲜傩的中期,是指高丽朝中后期,形成了驱傩和山棚杂戏组合的先仪后戏两段定制。其仪大体上是三种形式:
1.方相、侲子驱赶无形鬼。
2.方相、侲子和十二神驱赶无形鬼。这组十二神,与宋代宫廷的“六丁六甲”一样,也是十二生肖神。
3.一种全新的傩制。《高丽史·礼制·军礼·季冬大傩仪》记载:睿宗十一年(1116)十二月巳丑大傩,先是要宦官分左右对阵,分出胜负;再由亲王分主倡优杂伎演出。这种傩制完全失去了古傩原貌,与宋代打破旧制的“埋祟”之礼有些相通。更有甚者,当时文武两班矛盾很深,仁宗二十二年(1144)大傩,文官金敦中竟用蜡烛烧武官郑仲夫的胡子,由此引发了一场武官叛乱。
4.民间傩事也十分活跃。至今还遗存有高丽中期的木刻傩面具。
(二)山台傩礼
李朝(朝鲜朝)的傩制,即朝鲜晚期傩制。其主要成就是:将先仪后戏两段制发展称为山台傩礼(也称山台傩戏)形式,由山台都监管理,在吉、凶、军、宾、嘉五礼中都有演出。并且,创作了《鹤·莲花台·处容舞合设》等精湛节目。李朝后期山台都监被废,山台艺人流落各地,进一步发展成民间山台都监剧。
(三)现代傩
一方面傩礼还在流行,有《地神踏》(中文常译为《踏地神》)。更多的是巫傩、农乐傩与假面剧结合的形式,它们都与伎乐(源头是中国的荆楚傩舞)和山台傩戏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多达十多种。主要有河回别神假面剧、江陵端午别神祭、江口洞别神祭、北青狮子假面剧、扬州别山台都监剧、松坡山台都监剧、凤山假面剧、康翎假面剧、殷栗假面剧、统营五广大假面剧、马山五广大假面剧、固城五广大假面剧、驾山五广大假面剧、水营野游假面剧、车莱野游假面剧、济州岛假面祭祀艺术等。
朝鲜半岛的面具大多已经抽象化,与古傩面具差别极大。而且,以往都是用完就烧。因此,除了着意收藏以外,平时很难看得到,这是朝鲜古傩的老传统。现在则已不再烧面具。目前,主要流行纸糊面具和葫芦面具,其草编面具则别具一格。
三、日本傩的中晚期发展
这一时期,日本傩在皇宫、幕府、社寺、村落和百姓家庭几个层次都有新的发展。
(一)皇宫和幕府追傩
继平安时代后期驱傩主角方相氏变成被驱赶的对象之后,从镰仓时代至室町时代,连被驱赶的方相也已经消失。追傩的时间大多也已改在大寒,由上卿追鬼。但仍有“出土牛”和桃偶等程序。到了江户时代,有时甚至豆打成了追傩的惟一形式。明治时期至大正时期仍有傩事活动,但现在的皇宫已无追傩活动。
(二)社寺追傩
日本各地的神社和寺庙,早在奈良时代就有方相追鬼式和大祓式的傩礼。后来,又有“龙天·毗沙门·鬼”、“童子·毗沙门·鬼走”、“神主与鬼对话”等多种形式,有的还将豆打加进追傩仪式中。神社大多数在节分进行,也有在除夕等其他时间进行的(图6)。
寺庙主要是在修正会(早期较多)和修二会(后期较多)中进行。“鬼”则有许多不同的组合,有父、母、子三鬼,有青、红、黑三鬼,有的只有二鬼。另外,还有饼鬼、铃鬼等名目。日本傩面具很是丰富,大多有角,而且“狮鼻形”(突眼、大鼻、阔嘴)造型较多。善相神和喜神极少。
(三)村落傩事
一些地方的追傩活动,不是去神社和寺庙,而是在自己的村庄进行。
(四)豆打神事
豆打就是撒豆打鬼。关于豆打,有不同的传说。一般在立春前一天进行。比较标准的做法是:立春前一天,家家户户把沙丁鱼头穿在树枝上,立在家门口。因为他们认为,鱼的臭味可使鬼闻而省畏,不敢进入人家内。晚上,把炒熟的豆子撒在墙的四角,有的要洒三遍。一边嘴里念着“鬼出去,福进来”。其中包含古傩的许多成分。现在豆打时,有的由老师或家长扮鬼,让孩子们追赶,变成了游戏。
(五)能乐艺术
能乐由多种因素演变形成。其蕴育形成的粗线条是:中国传来的散乐(日语“散”与“猿”音近)→寺庙追傩→猿乐→能乐。可以说,能乐是日本傩发展的最高艺术成就,是一种雍容华贵、程式严密的假面艺术精品。在现存的两百多个能乐剧目中,遗留下来的唐代剧目有22个,内有长安的十多个,包括钟馗类的戏。还有一出《邯郸男》的能乐节目,是由出自河北邯郸的“黄梁梦”故事演变而来。
(六)日本现存傩俗
日本的傩俗极为丰富,桃傩俗的品种尤其繁杂,其名目比中国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