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傩道结合的主要表现
在傩的发展后期,道教影响无处不在。主要表现为四个层次:
(一)第一个层次——道教观念和道教艺术的借用
在全国范围内,道教成仙观念、道教节日、道教神仙和道教艺术、部分道术,在傩仪、傩戏中都有反映。
(二)第二层次——类似道教的组织形式
傩仪的仪规、法器、唱本、绘画等多有道教成分。甚至有的傩班自以为是道教,尽管与道教并无人事上、组织上的联系。有的虽自称不是道教,但常常使用某些道教形式。江西萍乡有一种雕刻傩面具的“处师”,自称“不是道教,也不是佛教,而是杨武处师教”,又说“杨武处师教就是茅山教”。他们与广西的傩坛所称茅山教性质相同,他们与道教的茅山派毫无关系,道教茅山派也并无杨武教派。他们为面具开光,是借用道教请神搬师的形式,说自己是杨武处师教。
据曾志巩先生研究,“杨武处师”系“杨吴处士”之讹。其出典是雕刻绘画艺人的祖师——唐代的“塑圣”杨裘之和“画圣”吴道子。江西南丰旧时有舒杨两性塑菩萨、刻面具的艺人(今有传人),在为菩萨和面具“开光”时,用的就是道士的“请圣”仪式,那请圣词中,有“西角岩下鲁班仙师,西山道德雕銮仙师,绘画仙师杨吴处士”。杨吴处士,即杨裘之和吴道子。
(三)第三层次——与道教人事上的联系
傩事开坛、闭坛请道士打醮,新刻的面具和重新漆绘的面具,也请道士来开光等等。在这里,道士可称为“客座傩师”。
(四)第四层次——与道教有组织上的密切联系
明清时期,巫师这种职业已经受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冲击,清末民初其处境更加艰难。为了生存,只好设法依附某种职业宗教机构。民初湖南衡阳有一种“阴阳学”的民间道教组织,由巫师群中有威望的老道士负责,有公章。傩坛做法事要遵守他们的各种规定,经过他们批准才可以举行,还要交费。湖南武冈一带的“阴阳典术会”,设在老君坛,专门管理巫道活动,发放道坛、傩坛的“执照”(图7),并负责收缴和上交各傩坛的“阴阳税”。到新中国成立时才停止活动。
在傩坛的师承方式上,也按道士“一写二诵三敲打,四折函子五簪花”的条件来选徒,至少要具备其中两三项,才会允许投师,填写《投师帖》。傩坛的世系也按道教字派延续。这与傩班传统的血缘师承关系大不相同。
道教式的傩坛布置,“三清图”等挂图、神龛、香案、法器也都与道教大同小异;巫师的服饰、醮坛仪规、符录都是道教化的,傩舞、傩戏也深受道教艺术的影响。
说明:“执照”中有两个印章,圆形印章写着“湖南省印”四字,方形印章写着“湖南武冈阴阳典术会印”十字。
图7 巫师执照
四、傩坛的咒、符、诀
傩坛的法术来源有二,一是巫教原有的,二是从道教学来的,咒语、符录和手诀往往并用,成为道教弘法救世的主要法宝。咒语和手诀是无形法宝,符录则是有形法宝。这是一门神秘复杂的学问。
(一)咒语
咒语是傩坛最神秘的部分。它的名目繁多,一坛傩仪法事,可以有几十种咒语。如请神咒、搭桥咒、解秽咒、按神咒、灵官咒、雪山咒、黑刹咒、右足入坛密咒、左足蹴地咒等。咒语的结尾,大多是“玉皇有敕”、“从吾敕令”等,显然是来源于道教。最常用的是“急急如律令”,则是道教从汉代政府公文里学来的。汉代公文常用“急急如律令”做结语,大意是说:此文件必须像对待律令那样严格地执行。律、令是古代的主要法典,不是儿戏。
各地傩坛的咒语有许多不同,绝大多数不为外人所知。巫师要有很好的记性,有的能一次背诵出一二百个神仙名字。许多巫师自己也不知道咒的内容,特别是当地某代祖师自己创作的咒语,口耳相传,由于文化不高,大多是传音不传义,后世巫师自己也不知咒的是什么。但是,傩坛咒语不外乎以下两类:
1.祈褥咒语,是向神仙求告。这种咒语大多要半闭着眼睛,嘴里低声喃喃念诵,以表示入神和深奥。
2.镇鬼咒语,又称鬼咒,是赶鬼、镇鬼的法宝。所以要瞪大眼睛,大声呼喝,以表示神力和法威。
(二)符箓
道教的符,源自桃傩俗。傩中的桃符镇宅习俗,是被道教继承和发挥的一大项目。道教的天师派用符箓,全真派虽不以符箓为特长,但其科范中也有许多符字。
1.符箓的解读。符箓本来就是故弄玄虚的产物,一般人视为天书。但符箓又是汉字的繁化和变形。儒家称符箓为“道家字学”。道教典籍里有许多关于符箓的专著,已经解释了许多的符。研究者还发现,认读符箓的关键有二,是极有用的解符“法宝”:(1)要认真追踪其书写过程,绝不能陷入对整幅图形的穷思苦索;(2)道教的符箓,多数与道教的日月星辰、阴阳八卦等教理相联系。所以,在分析符箓时,要有“道学观念”。
傩坛的符箓,与道教符箓有所区别,傩坛符箓除了从道教学来的之外,多数是与汉字杂交的变形文字图案。傩坛巫师传符给弟子,先学字头,再学简单的符,慢慢才能初步入门,说是三年满师,实际上三年是学不完的。但也不能轻视上述二法,尤其是“追踪其书写过程”一法,用处很大。而要掌握“道学观念”,则需要一些时日。
2.傩坛符箓的种类,大体分为通神、镇鬼、辟祸、催生和治病五类。
3.傩坛符箓的使用方法,有四种形式:
(1)焚烧型。在傩坛法事中所使用的符,大多最后要烧掉,以告示神仙,或表示神法。
(2)粘贴型。镇妖安宅,常用这种形式。贴在房门口可为人驱邪,贴在牛栏门口可以防牛瘟,贴在鸡笼上可防鸡瘟等等(这种畜禽符箓,现在日本还相当流行)。
(3)佩戴型。佩戴在人的身上,人可以避祸等。
(4)仙水型。将符燃化后放进水中,让病人喝,声言能治病,能催生。四川有一坛语说:“书灵符神明感应,治神水仰仗真人。喝一口,好三分,喝二口,好六分,接连三口水喝尽,十分凶症好九分。”此种妄言,害人不浅。妇女喝了不卫生的“安胎符水”,十有八九反使胎儿更加不安,甚至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三)手诀
傩坛巫师称为掌诀。手诀源自古老的手语,后被宗教吸收并加以神秘化。手诀是佛、道、巫的常规法术之一,有时也用来表达某些咒语和符箓。佛教最早使用手诀,多达几百种“印图”。道教初学手诀,就是从印图开始的,那时手诀还是文字形式,类似符箓。道教手诀师从佛教,傩巫的掌诀则是从佛教和道教学来。
手诀将五指的各关节部位,定出十二时辰,再用张、合、按、捺的动作变化,边做手势边念咒语,造成视与听的综合影响,使被施术人得到一点心理上的平衡,达到治病“驱邪”的目的。作为一种精神疗法,这样做对缺乏科学知识的人,会有某些作用,但不可能真正治愈疾病。
湘西傩坛巫师的掌诀是用左手,佛教密宗印图则用右手,但还是能看出佛教对傩的影响。
江西萍乡又有水诀和米诀,也都配有手势。傩坛在请神时,由掌案人念“起师咒”,拜请各路神仙降临傩坛。他一边念咒语,一边焚香、烧纸,一手端一碗“仙水”,一手在水面上“拗诀”,然后喷水,吹牛角号。作毕,再一手端一碗米,一手在米上“拗诀”。最后,举起“戒方”往桌上一拍,并将米撒向四方。于是,众耍傩的人们在案前跪下,叩头,焚香。此时傩队方可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