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傩仪与多种民俗的结合
钱茀

  如前所说,唐代开始的傩与多种民俗和民艺的结合,经过宋代的初步发展,到明代便成全方位杂交的趋势,除了傩与佛、道的结合外,傩与乡厉*、土俗祭祀活动、农牧病虫防治、送穷、送愚、求子、催生*、长寿、财神、喜神、婚嫁*盂兰盆、目连戏及其他社火*、戏曲*,以及多种岁时节令、土俗信仰,乃至饮食、服饰等等众多领域都有所结合。前文已涉及到一些(如有*号者),其余,在下面几篇大多也说到。这里只说傩与厉、狮舞和龙灯、烧瘟船、镇宅四项。

  一、傩与乡厉的结合

  傩礼驱鬼,厉坛敬鬼,本是两种性质相反的礼典。安慰和帮助无人祭礼的野鬼、禓鬼——厉鬼的礼仪,汉代已被废除。明初,太祖朱元璋下令恢复了这种中断一千多年的祭野鬼活动,在全国上下层层设立厉坛。所以,明清方志都有“厉坛”一节。

  其实,傩厉结合的形式元末就已出现,并且还出现了民间驱傩方相。前文只引用了元末沈贞的《乡厉》两句,其全文是:“雄何为兮厉于乡,祀有时兮享有常。赭白马兮青盖,明而无兮晦而在。屏方相兮去傩,神巫进兮舞且歌。雄欣欣兮远逝,不水旱兮不疵厉。乐吾民兮世世。”这是在厉坛行傩事。而前面所说明代广东和广西的厉傩结合活动,则是晚明的事例。看来,厉与傩混成一体,把两种礼仪当成一件事来办,是明代民间傩的又一个特点。

  二、狮舞、龙灯、龙船与傩的结合

  狮子,又称辟邪。正如前文所说,唐代以来,狮舞就是傩仪中的传统节目。这在国内各地都有事例。南方,江西的务源县旧时有72狮傩班。北方,河北武安的《打黄鬼》社火舞队中也有狮子舞。

  龙灯,也因为龙能辟邪,亦为傩所用。四川铜梁县出土恐龙化石后,龙灯也添加了新的含义,还曾到天安门前表演过,更是名扬远近。按那里的习俗,表演结束时,要“烧龙”,表示送龙上天,同时烧去疫病、妖邪和晦气。

  赛龙舟,是与端午傩俗相联系的,也有辟邪驱疫的功能。明代的林芳甚至说,端午习俗就是一种“夏傩”。

  三、送瘟神

  傩仪中用纸船装载瘟疫,然后将“船”烧掉,表示消灭了一切不祥、灾难。江西萍乡傩坛有还傩愿,又称接福神。每年农历七月开始,为许愿人家送瘟神。整个过程分四步进行。首先是起师。用竹篾扎一船形骨架,供奉在主家神案,燃香,鸣竹;由掌案人念“起师咒”。其次,造船。唱“造船咒”,一边唱,一边用纸糊裱“船”壳。接着是收瘟。船造好之后,抬着船到屋内各个角落收瘟摄毒,表示将它们装入船中。然后,焚船。傩队抬船到河边,唱:“弟子行来到江边,河伯水官坐两边。五瘟使者随船去,光明大路到西天……”然后磔鸡,并将鸡血淋在纸船上。于是,“纸船明烛照天烧”。

  明代嘉靖版《贵州通志》卷三记载说:“除夕逐除(俗于是夕具牲礼,札草舡,列纸马,陈火炬,家长督之,遍各房室驱呼怒吼,如斥遣状,谓之逐鬼,即古傩意也),放花爆竹(俗谓逐鬼,则火药为爆,到处燃放,俾山魈、水鬼,捋祟人,邪不犯人,则一年不沾恶疾,又以爆竹于庭,以辟山猱、恶鬼,遂成俗尚)。”札草舡也是“烧纸船送瘟神”的一种演变形式。

  四、镇宅傩俗

  镇宅傩俗,是由从傩礼最后大门立桃梗的习俗发展而来。门户是一家之气口,镇宅先镇门。所以,在古代的门、户、井、灶、中雷“五祀”中,门总是放在最前面。这类镇宅傩俗很多,桃符、悬苇索、贴虎、挂照妖镜等都是。这里再介绍另外三种:

  (一)石敢当

  石敢当的由来已久,历代记述者也不少。无名氏《繙古丛编》“石敢当”条说:

  西汉史游《急就章》:“石敢当”。颜师古注曰:“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据所说则世之用此,亦欲以保障之意。予因悟民之庐舍衢陌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题镌曰:‘石敢当’,以寓厌禳之旨,亦有本也。” 

  “石敢当”一词,本是先秦石氏人家自称的族名,敢当,是“所向无敌”的意思。这个词在西汉已相当流行。宋代王象之《舆地碑目记》记述了唐代的一个故事。他这样写道:

  兴化军有“石敢当”碑,注云:庆历中,张纬宰莆田,再新县治,得一石铭,其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难;官利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今人家用碑石书曰石敢当三字镇于门,亦此风也。

  这说明,最晚到唐代就已有石刻的“石敢当”。这正是宅门傩俗的演变形式。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七说:

  令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曰“石敢当”,以压禳之。

  《杨升庵集》认为:“石敢当,乃《急就章》虚拟人名也。”福申说:“文人又作《石敢当传》,谓真有其人矣。……今凡宅有冲射处,即立一石当(挡)之。”

  “石敢当”的字义,有“非泰山之石不敢当”,或“惟有泰山之石才敢当得起”等说法。广东徐闻县传说:清康熙年间,到徐闻来当知县的,都做不到几个月便寿终在任上。后来一个姓黄的知县,上任时带来堪舆先生一查,原来是本县镇风水的宝塔的影子,正落在县太爷的公座上,那些知县经不住宝塔影子的压力而死,惟有泰山的力量能抵住宝塔影子的压力。于是,风水先生在县衙前面立了一块石碑,刻上“泰山石敢当”五个字。那黄氏稳稳地做了多年知县,以后的知县也都不敢将此石碑搬掉。

  还有的说,泰山石敢当是低贱但有福分的菩萨。泰山石敢当是广东乡下一位蹲在墙跟下享受居民香火的狗屎的菩萨……据乡中的父老传说:“……泰山石敢当的神座在墙根之下,但它的高贵实非福分浅薄的神,只可以坐得来,惟有泰山之石才敢当得起。”

  明清之际,石敢当演变成镇宅傩俗。它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和东南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华桥华人地区,流行很是广泛。

  (二)“姜太公在此”

  《旧唐书·礼乐志》引《太公六韬》写道:“武王伐纣,雪深丈余,有五车、二马,行无辙迹。诸营求谒,武王怪而问之,太公对曰:‘此必五方之神来受事耳。’遂以名召入,各以其职命焉。”福申说,五车二马,是指四海之神与祝融、勾芒、颛顼、蓐收及河伯、风伯、雨师。“今凡人家门户上,多贴‘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盖本此也”。由于傩俗与一般民俗的广泛杂交,在大门上贴“姜太公在此”的条幅,已含有辟鬼的功能,也成为一种傩俗。

  (三)吞口

  这是桃符傩俗的又一种演变形式。吞口以狮、虎形象为多,正是门上画虎傩俗的又一层发展。

  “吞口,吞口,吞鬼之口。”所以,吞口一般独有一张大嘴。有的大嘴里拖出一条大舌头,有的在嘴里咬着斩鬼宝剑,以示噬食鬼魅或杀灭鬼疫。江西则有将吞口编排成傩舞《吞神》,其面具造型也是在嘴里咬着一把宝剑,但其狮子的形状十分清楚,又是另一翻风格。

  云南的吞口,在上齿与舌头之间咬着一粒红色神果,这种式样比较少见。

来源:傩俗史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