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与傩戏,往往不容易分清。事实上,有的舞蹈节目就是一种傩舞剧,称其为“傩戏”并无不妥。但不能把简单的舞蹈都说成傩戏。
一、舞蹈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
舞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西方有的艺术史家认为,舞蹈比人的历史还要古老。人的举手投足就是舞蹈,甚至动物也会舞蹈。比如蜜蜂,就会用舞蹈动作表示某种意思,来与其他的蜜蜂交流信息。
舞蹈史告诉我们,作为人类的艺术,舞蹈产生于劳动。最早的舞蹈也有多种内容,但主要是表现劳动生活。
人体动作是舞蹈最基本的艺术语言,是舞蹈的主要对象和主要工具。我国舞蹈史专家孙景琛先生说:“在语言发生之前和漫长的创造过程中,原始人首先是用身体的动作来沟通情况和思想、交流感情的……这就是舞蹈的萌芽,也是舞蹈艺术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
这里说的“舞蹈的萌芽”,并非人体的所有动作都是舞蹈。舞蹈是人们加工创作的艺术,哪怕是最原始的舞蹈,都不是客观生活的简单再现和模仿,其中必然有人的主观因素和感情表达。因此,那些本能的、没有艺术加工的动作,不能算是舞蹈。
舞蹈的发展,是一个由情绪性舞蹈,到情节性舞蹈,进而到表达复杂情节的舞蹈的过程。舞蹈的动作、服饰、道具和音乐,也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犷野性到精湛高雅的艺术化发展过程。
二、“傩舞”一词
傩舞,是指傩中各种舞蹈动作和在傩中表演的舞蹈节目。古傩本来就包含着舞蹈,无仪不起舞,无舞不成仪。史前傩是这样,现存傩也是这样,只是层次不同而已。
与一般舞蹈相区别而言,简单地说:傩舞,即傩之舞。
三、傩舞小史
下面这几个典型例子,代表着傩舞发展的大体轨迹:
1.原始狩猎驱赶式群舞,以猎人们表达自己对狩猎活动和动物的感情为基本内容,十分粗糙。
2.原始驱赶巫术中的假面驱疫活动,带有信仰成分。
3.周代方相率百隶索室驱疫,就是一种表达疾恶如仇感情的傩舞,原始狩猎舞蹈的粗犷野性依然不减。
4.汉末的“方相与十二兽舞”,已是一种有着简单情节的傩舞剧雏形(或称傩戏雏形)。
5.晋代民间职业傩班。
6.南朝受佛教影响很深的荆楚傩舞。
7.从唐代开始的傩公傩母和“钟馗(判官)类”傩舞。
8.宋代以来的社火式傩舞。
9.叙说故事的说唱型傩舞剧,如傩舞《十月怀胎》、《歪嘴婆婆织苎麻》等。
四、傩舞的种类
现存傩舞有不同层次,大体可分为五种:
1.傩仪中驱傩人的各种法事动作,如砍杀、燃符、手诀、禹步等等,都有舞的成分。没有这些舞蹈成分,傩仪便不成其为傩仪。
2.驱傩活动中自报家门式的出场傩舞。以江西萍乡的扫堂傩舞为例,每个傩神出场都有一段说词,并配以动作。此外并无其他表演。这是受戏曲某些影响、用以渲染气氛的傩舞。其说词如:
钟馗:捉到小鬼,百事顺序。种田田有谷,种麦麦有收。养牛大似骆驼,养猪大似牛牯。养鸡大似鹅婆,养鸭大似鸡婆。合社人等,清吉平安。
将军:吾乃天符部下欧阳正洞金甲大将军,手持七星剑一轮,若有邪鬼不服者,一切两段化灰尘。
开山:立乃开山号六丁,开山殿上我为尊。圣贤差我开山将,单刀月斧内前行。
关公:关公姓于关,住在紫金山。听到锣鼓响,拖刀到此间。
3.哑傩舞,即只舞蹈并无说唱的傩舞。比如迎送神舞蹈。安徽贵池傩舞《舞伞》,只是引导伞童上场,但有一套相对固定的舞蹈动作,比法事动作要规范些。《魁星点斗》也是哑舞,以程式化的舞姿,内容为本地读书人星点状元。载歌载舞的《舞回回》,只舞不唱。但舞蹈动作比自报家门式要复杂得多。在傩仪行进中表演的多种社火舞蹈,有竹马、蚌舞、高跷等舞蹈节目,大多属于此类。
4.有情节、有故事的傩舞剧,往往保持着古老的舞蹈风格。
五、千年古舞——《傩公傩母》
古傩的主角方相氏和“方相氏、十二兽、侲子”的组合,现在已经不见了,作为个别人物及其演变形态,还是存在的。一些地方的傩戏中,还分别有方相氏,或十二神家,或侲子的角色。而作为傩舞、傩戏剧目,留存最久的、保存最好的就是千年古舞《傩公傩母》。因此,应当单独说说。
(一)《傩公傩母》出处
《傩公傩母》这个剧目出自唐代,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仅原剧的基本面貌依然得以保存至今,而且,还演变出了一系列新形式。
唐玄宗之孙、彭城郡王李倬撰写的《秦中岁时记》说:
岁除日进傩,皆作鬼神状,内二老儿,其名作傩公傩母。
宋代的《海录碎事》,已改称“二老儿”为“二老人”,“岁除夜进傩,内二老人为傩翁傩母。”
(二)《傩公傩母》的直接传承
李倬所记载的《傩公傩母》是什么样子,他没有说,也未见其他古籍提到。但是,赣湘一带至今仍然保存着《傩公傩婆》舞剧,保持着唐代《傩公傩母》诙谐幽默的基本风格,这是没有疑问的。
江西南丰县100多个傩队,绝大多数都要演这个双人舞节目,名曰《傩公傩婆》,但内容和表演形式,往往又有所区别。三溪乡石邮村的是老夫少妻式,是一出不说不唱的哑喜剧,其风格继承着武术与舞蹈结合的古老传统。可以说,这是一出宋杂剧(哑杂剧)的遗存,是珍贵的原始戏曲活化石。因它已有故事情节,所以,这种傩舞也可以称为傩戏。演的是傩公傩婆老年得子的喜悦心情,有亲嘴、把尿等等生动风趣的剧情故事。
(三)演变形式
这对笑面老人,后来生出了一系列的演变形式。傩舞中的这对喜傩神的演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俩从傩神发展成为许多戏曲剧种的开场角色“加官”。
1.笑面嗔拳。高承《事物纪原》卷九说:“江淮之俗,每作诸戏必先设嗔拳笑面……今南方多有此戏者,必戴面,如胡人状,作勇力之势,谓之‘嗔拳’,则知其为荆楚故俗旧仪。”这是傩公傩母与“胡人状”的荆楚傩舞相结合。
2.社公社婆。明代徐复祚《花当阁丛谈》:“古傩有二老儿,谓之傩公傩母,今则更而为社公社婆,演其迎妻结婚之状,百端侮狎,东厨君见之,当不值一捧腹。”
诸多老夫妻傩神。后来,相继又创造出了多种傩公傩母式的傩神,主要是在南方。为节省篇幅,只列名称,恕不详说。如:
伏羲女娲。
圣公圣母。
傩师傩娘。
师爷师娘。
道公道母。
佛公佛婆。
4.加官。最后被戏曲吸收,加工成许多戏曲剧种开场必演的《跳加官》。一位戴着笑脸面具的加官,依次向台下展示“天官赐福”、“一品当朝”等条幅,以示庆贺祝福。
5.江苏的《男欢女喜》假面舞,也融合了《傩公傩婆》和《和合》两出傩舞的特色。
6.翁。有的日本学者认为,日本民俗艺术表演,特别是能乐中的“翁”,很可能就是由中国的傩公傩母演变而来。
六、傩舞中的禹步
相传,大禹治水时,整天爬山涉水,脚上得了毛病,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民间的巫师学他走路的步伐,用以求神娱神,称为“禹步”。后来,巫师、道士作法使用这种步法,流行很广。
明代以来,道教对傩的渗透处处可见。道教的禹步,在傩仪中也相当普及,北到甘肃,南抵广东,西至云南,东达海边,在傩仪中往往都能看到禹步表演,式样、简繁不同而已。
禹步,又称巫步。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名称。晋代葛洪《抱朴子》叙述甚详,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各种碎步。一些地方的傩班或傩坛,也有自己的禹步图谱,如广西师公手抄本《世传秘本》,就是一种禹步台本。
在傩仪中,禹步往往与步罡踏斗配合进行。步罡,又称行罡,有丁罡、单罡、齐罡、横罡、交罡等不同图式。
禹步和步罡,大体是依二十八星宿,以阴阳五行为外延,按相生相克之理,循八卦图为移动线路。各种图式的舞姿都甚优美。像是自在飞翔,遨游长空,踏着星座,迂越四极。那“去如云,来如风”、飘逸洒脱、虚幻幽玄的神态,神秘而又真实。这正是宗教舞蹈艺术美之所在。难怪它能传播得如此广泛。现代舞蹈家们研究禹步,收获很大,激发了新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