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事音乐,即用于傩仪、傩舞、傩戏的音乐,简称“傩乐”。这方面史料太少,要描述傩乐的历史,极为困难。
傩乐非常古老,传承最久远的是土鼓。鼗、鞸、角则在汉末和魏晋时代用于傩仪。锣与鼓的搭配,不会早于唐代。唐傩还用上了钲、色、笛等乐器。其他乐器大多是宋代有了装队式傩舞之后的事。
在声乐方面,汉代已有说到“唱”,晋代的民间职业傩班,应当已有说唱节目,唐傩则有明确的记载,不仅有“唱”,还有大合唱,宋代的傩舞和傩戏中唱的节目更丰富,南宋末的江西南丰诗人刘镗的《观傩》诗,说堂会傩戏里有唱。估计很可能是用南戏的唱词、唱腔,因为当时南戏已经传入南丰。明清傩戏已经在很大面积上普及,唱的成分更为广泛。从仅有的史料看,傩乐的发展大体情况如下。
一、秦汉傩乐
在文献记载中,秦汉是最早出现傩礼使用音乐的时代。
(一)宫廷傩礼音乐
秦至西汉宫廷傩乐用上了土鼓。土鼓是指挥驱傩活动的号令。这是古籍中有关傩乐的第一个报道。
东汉宫廷傩乐有声乐的雏形,又有简单的器乐,并使傩中第一次有了说的成分,即张衡《东京赋》所记驱鬼词。
《后汉书·礼仪志·大傩》记载的汉末傩礼,又发展成为《十二兽神吃鬼歌》,于是,又由说到“倡”——似唱非唱,似说非说。这首“吃鬼歌”由中黄门(太监中的艺人)领唱,120名侲子帮腔,侲子一边帮腔,一边还要用大鼗伴奏,起增强气氛和力度的作用。可能是这样一种形式:
中黄门倡:甲作食酗!
侲子帮腔:食酗!
中黄门倡:胇胃食疫!
侲子帮腔:食疫!
……
这种形式在现存傩中还常能见到,比如江西萍乡“扫堂傩”、贵州地戏中都有。
(二)民间傩乐
东汉高诱《吕氏春秋·秋冬纪》“命有司大傩”句注作“击鼓逐除”。击什么鼓?可能是继承西汉傩礼传统,仍用土鼓。
二、魏晋南北朝傩乐
此时宫廷傩乐和民间傩乐,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荆楚傩乐
宗懔《荆楚岁时记》所说“细腰鼓”,是一种受西域文化尤其是佛教的影响比较明显的乐器,应当是从西域传来的。因为,荆楚傩舞中有着明显的佛教影响。
(二)北齐宫廷傩乐
《隋书·礼仪志三》告诉我们,这时继续用120名侲子使用另一种军旅管乐器——角,同时保留了艺术指导中黄门,又配置了“乐队队长”——鼓乐令。
三、隋唐和五代官方傩乐
(一)隋代傩乐
隋代首创宫傩逐疫人及乐队主要由工人(乐人)组成,而不像以前那样专用行政人员。在其编制中,保留了“唱师”一职,鼓手、角手则各安排10人。
(二)唐代傩乐
1.初唐傩乐。《旧唐书·职官志三》提及“鼓、角助侲子唱”。此处交代得很清楚,此时的傩乐已是真正的歌了,是由侲子“唱”出来的。
2.显庆傩乐。这时,《十二兽吃鬼歌》又改由方相领唱(也是乐工,不是中黄门)。
3.开元傩乐。《大唐开元礼》的傩乐,与显庆礼基本相同。这时的乐工,已是专业音乐工作者,包括方相都经过音乐知识的培训,其表演自当比较熟练高雅。
4.晚唐傩乐。已不再唱“十二兽神咒歌”,只“呼十二神名”。但傩乐的内容更丰富了,规模也更大了,分为三个部分:
A、悬乐;
B、多种表演节目,其中也应有乐和曲;
C、还有一个50人的大型合唱节目,即:“打赦鼓一面、钲一面,以五十人唱,色十一下,鼓一下,钲以千下。”
5.悬乐。
唐代将一般礼典的两项程序引入傩礼,一是将祭告天神的仪式引入傩礼;二是将一般礼典中的乐舞也引入了傩礼,这就是“悬乐”。
(1)宫傩悬乐。晚唐宫傩的“悬乐”是什么样子?段安节《乐府杂录·驱傩》未说。宋代学者陈旸《乐书》解释说:“盖以晦日于紫宸殿前,设宫架之乐……观孔子有乡人傩之说,未尝用乐也。然则驱傩用宫架之乐,其后世之制欤。”
这里说得很清楚,晚唐傩礼用的是“宫架之乐”。在此之前,宫傩中并没有这种乐舞,而是“后世之制”——晚唐之制。在傩礼中加进了正规的乐舞,使宫傩更加热闹,更加具有观赏性了。难怪宫廷“阅傩”时,人山人海,场面“尉为壮观”。
很明确,“悬乐”用的是“宫架之乐”。
(2)宫架之乐。乐有《轩架》、《大合乐》、《拊》、《判架》、《宫架》等。其中,宫架在祀先代、封禅、舞干羽、祀九宫、大射等礼典中都要使用。宫架有两种基本形式,陈旸《乐书》并有这两种宫架的平面布置图。一种以乐为主,另一种则以舞为主,自然也有音乐伴奏。
A.以乐为主的宫架之乐,原用于大射等礼典。这种宫架,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是11排,四角是四种不同的鼓,东南西北最外沿是不同的钟罄;中间九排,依次是埙、缶、篪、缶、竽、笙等三种乐器(每种三件组合)、龠、管。
B.以舞为主的宫架之乐,原用于“舞干羽”。乐器在北面,南面是横直各八排的舞人,舞人两侧又各一排乐队。
宫架之乐是在驱傩之前表演的节目,表演完毕才开始驱傩。激烈的驱傩礼典中演奏如此高雅的乐曲,表演如此优美的舞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傩的娱乐化宗旨。
(三)隋唐五代民间傩乐
这在私人著作中有一些记载,举例三则:
(1)从孟效《弦歌行》“驱傩击鼓吹长笛”句可以知道,唐代民间傩仪不仅有鼓角,还有管乐——长笛。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张宁《唐人勾栏图》诗中还说到了锣,而不光是鼓。
(2)敦煌傩歌有《曲子还京洛》和《儿郎伟》,还有乐曲。九首《儿郎伟·驱傩词》的文尾或文中有“音声”、“音声人”或“太常”字样,都是指乐队艺人和乐曲表演。不过,不知道是些什么乐曲。
(3)《唐人勾栏图》中庙会的“障中挝鼓外击锣”,则保留到现代,仍是现代常见傩乐配置。
四、宋代傩乐
宋代宫廷、军队和民间的舞傩活动,普遍采用装队形式,傩乐的内容和器乐的种类比以往更加丰富多彩。然而,宫傩、州县官府傩和军傩,都不见傩乐的具体记载。
民间傩则有一些零星材料。唐代为止,民间仍然以鼓角为基本乐器,并有了锣与鼓的配置。宋代则在此基础上用上了其他乐器。
宋代学者梅尧臣《除夜雪》的“击鼓人驱鬼”,陆游《朝中措·梅》诗的“咚咚傩鼓饯流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和宋末吴自牧的《梦梁录·十二月》中所说“打夜胡”时的“敲锣击鼓”等记载,说明民间傩器乐和声乐都有发展,但大多数傩队还是锣鼓搭配。宋末刘镗《观傩》诗“风卷云收鼓箫歇”句,,表明又有了另一种管乐器——箫。而在社火式傩队和许多地方的傩戏演出中,也已经使用上了唢呐、笛子、海螺乃至一些其他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