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的艺术含量:
傩中积淀着多层次、多界面的艺术真迹。傩的艺术演变轨迹可从五个时期来考察。
一、傩在艺术上的发展轨迹
第一时期,从雏形傩仪到三代傩礼。雏形傩仪仍保持着浓厚的狩猎舞蹈传统,基本是原始风格的情绪性舞蹈形式。但已经有私有经济的因素和等级观念的影响。
第二时期,秦汉时期开始有“戏”的成分。封建土地制度,促使礼俗制度的变化,秦至西汉傩礼中童男童女的出现,东汉儼子和汉末雏形傩戏《十二兽》的出现,使傩礼逐渐增添了“戏”的成分。
魏晋南北朝又创造了七大新品种,甚至还有了会表演故事的民间职业傩班。
第三时期,隋唐则形成了世俗化和娱乐化的潮流。出现了社区傩队、傩丐、庙会和宫廷傩普遍追求娱乐化的倾向。并且有了早期著名的钟馗、十二属和傩公傩母等傩舞或哑杂剧、喜傩戏,傩中戏和戏中傩联手并肩发展。
第四时期,宋代傩礼的装队化。以丐傩为主体的傩戏大面积出现,成熟戏曲也同时形成。钟馗嫁妹、判官小鬼类小戏在傩中和戏曲中都有演出,戏曲中还有《硬鬼》、《抱锣》等新傩戏剧目。
第五时期,明清时代傩舞和傩戏更加丰富。普遍借鉴成熟戏曲的艺术营养,并且与社会民俗活动广泛杂交,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傩艺、傩俗事象。
二、傩中积累着古代文学艺术的真迹
第一,傩戏保存着古代舞蹈甚至原始舞蹈的遗产。比如,江西南丰的《开山》搜傩,武术性的舞姿粗犷刚劲,有着周傩方相“戈击四隅”的余意。艺人们通过表演,能超越面具形象呆板的缺陷,刻划出生动的人物性格。看似粗糙,实则一招一式都积累着艺人世代传承的深厚功底。
第二,傩戏中有不同层次的原始戏曲的遗存。比如,江西哑杂剧《傩公傩母》,安徽贵池《舞古钱》中的“喊段人”——类似宋代队舞中“竹竿子”,说唱性代言体的原始戏曲《陈州放粮》,乃至正本的傩戏剧目。
第三,从沿门索室到广场表演,从迎神游演到舞台演出,家庭冲傩演戏和岁时庙会文艺等多种形式并存。
第四,从面具工艺到舞台布置,从法器的置办到傩神的塑造,从天幕的绘制到三眼铳的使用等,积累了傩舞、傩戏舞台美术工作的丰富经验和精湛的艺术造诣。
第五,各地家谱所记载的傩事,代代相传的唱本和法贴,都是重要的民间文学作品。由于佚失严重,这些作品已经十分珍贵,大多数都是孤本。
傩的珍贵价值:
傩是汉字文化圈的珍贵文化瑰宝,是罕见的历史“活化石”,应当忠实继承,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份宝贵遗产。同时,发扬其中精华,努力创新,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作出贡献。
一、当代文化艺术家对傩的评价
舞蹈艺术家盛婕女士早在50年代就说过:“我们党听说‘中国没有舞剧’……但是远在几千年前就有广大中国人民所喜爱的古老形式的‘傩舞,,它一直随着各个历史阶段在发展,也不断在变化,逐渐创造出很多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舞剧。”她还呼吁要“抢救古代人民的(文化)遗产”,为“祖先传下来的古老的舞蹈回复它的青春而努力!……即戏剧家、美术家和音乐家们也需要去共同研究。”
已故剧作家曹禺先生说:“奇迹!长城是我们的奇迹,傩戏也是我们的奇迹,中国又多了一个奇迹。看了这个(傩面具)展览,笔者感到中国的戏剧史要重新改写。”
漫画大师华君武先生说:“傩戏应该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这些面具多好啊!多美啊!”
音乐家吕骥先生则称傩为“中国艺术史的宝库”。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1987年12月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术讨论会上说:“过去日本人认为他们的假面第一,其实中国的面具也很丰富,至少可以和日本相比。……搞傩文化研究要专业化,用一生的精力贡献给这个事业。”
这些朴实中肯的话,已经充分说明了傩的重要和珍贵。
二、傩的宝贵价值
对傩的宝贵价值,学术界是一致肯定的。具体说包括如下几点:
1.傩是历史活教材。古代的事已经过去,现代人如何了解这方面的历史呢?书籍介绍、文物考证、发掘遗址等,都是好办法。但像原始宗教、原始舞蹈和原始戏剧这类历史,还得通过活材料,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傩,就是这种活的历史教科书。看了一场傩仪,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代的礼制、古代的宗教、古代的文艺等多方面的实际知识,包括一些史前文化的遗存。
2.傩中有传统的优秀道德。勤劳勇敢、保家卫国、敬老爱幼、廉洁奉公、救人危难、惩恶扬善等内容,是傩的主要部分。在这里,宗教是外壳,娱乐是内核。从史前传下来的打鬼、赶鬼、不怕鬼的意识,不能说是坏思想。可以说,傩的主流是健康的。当然,这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准会有距离,但这正是民间艺术的特点。
3.傩中蕴含着儒、道、佛、巫、俗等丰富的思想文化积淀,有着哲学、历史学、宗教学、艺术学、民族学、民俗学、对外交往史等等人文学科乃至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价值。这也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真实。
4.傩是一种凝聚力和亲和力。傩戏的演出,使本村、本族的人和谐地聚集在一个目标下。平时不和睦的人,此时也会齐心协力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平时难得会面的亲朋们,也借演出傩戏的机会,相聚一次,通宵达旦,看戏又谈心,增进沟通和友谊。这也是考察过傩仪、傩戏的学者们的共同体会。
5.傩是一种极好的旅游资源。现在,傩在世界上已经小有名气,慕名而来的外国人日渐增多。这是有待我们努力去开发的一个新领域。
傩的负面成分:
傩集精华与糟粕于一身,它的负面成分是客观存在的。
一、傩的滞后性
一进入文明时代,傩就总是滞后于社会潮流。周代傩礼就是当时最粗糙、最不雅气的礼典,以致当代的经学家们在吉凶军宾嘉五礼中未放进它,而把它立在“杂礼”类。以后,随着宗教和文艺事业的发展提高,傩更是跟不上时代步伐,只能被动地为生存而缓慢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傩的负面成分与禁傩
傩中包含着封建迷信、不卫生、淫秽等因素。因此,它与民间其他迎神赛会活动一起屡屡被禁。据有关古代文献不完全的抄录资料,从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开始,到清代康熙十二年,历代朝廷“禁淫祠”风潮,多达二十多起。
当然,作为古代国家祀典项目之一的傩,比其他许多迎神赛会的境遇好得多。但傩在元代也遭受了一次灭顶之灾,太平天国以来,则与其他民俗民艺活动一起被贬斥和禁止。
被禁止的原因大体有四:
1.出自统治者害怕人民结社以聚众造反的担心。
2.统治者企图压制不同民族的信仰。
3.某些官员和文人鄙礼和非难群众文娱活动,怂恿政府禁止。
4.因民间祭祀表演活动存在着封建迷信以及浪费、不卫生、放荡、淫秽甚至误人性命等现象。
应当说,因第四个原因被禁止,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