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度朔谱系
钱茀

  度朔神话传说包括五个主要成分:鬼所畏惧的桃树、神荼与郁垒二神人、捆鬼的苇索、能吃恶鬼的神虎、恶鬼。鬼又分为善恶两类,而傩礼只驱恶鬼。

  后来,度朔神话传说,演变成一系列傩俗,其核心是桃傩俗。在与其他民俗杂交之后,又生成许多新傩俗,流行很广,在岁时傩俗中到处可见。经梳理,得出一个初步的“度朔谱系”。

  一、桃傩俗的早期发展轨迹

  桃傩俗的演变,出自桃梗。桃梗,又称桃偶、桃人,即用桃木雕成的木偶人,是由度朔大桃树演变而来。最晚到东周就已有桃梗实物出现。司马迁《史记·孟尝君传》说:“苏秦对孟尝君曰:‘土偶语桃梗’。今子东国之削桃木为人。”鬼之所以怕桃木,《淮南子·诠言篇》说,是因为“羿死于桃桔”。许慎注:“桔,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

  其后,出现了桃弓苇矢、桃符(又称桃板)、五色桃印、桃卯、桃莉、桃杖、桃枝等等一系列的桃崇拜事象,又从桃符衍生出门神和对联。其初期发展的轨迹如下:

  (一)秦至西汉傩制傩礼用桃弓苇矢。同时上层社会流行桃符、桃版等傩俗;

  (二)东汉前期首次在傩礼末尾于宫门立桃梗——门神,并衍生出桃茢(用桃枝扎成的扫把)打鬼的新傩俗;

  (三)东汉后期首次安排了“郁垒苇茭”、苇戟、桃杖等新的桃傩俗;

  (四)东汉后期出现了第二层次的桃印等新傩俗,甚至第三层次的线符——五色线辟邪等端午傩俗和饮食傩俗;

  (五)南朝衍生出“帖画鸡户上”的傩俗,把磔鸡与桃傩俗联系在一起;

  (六)唐代出现由桃符——门神演变而来的对联。

  二、次生桃傩俗

  桃傩俗的次生形式很多,数不胜数。最常见的有:

  (一)桃枝辟鬼

  安徽《寿春迷信录》:“僵尸之患。謦术者以朱笔画符数纸,贴置棺上,又于临葬时,削桃木七根,插于坑侧,谓之镇恶。”旧时,洛阳滇源县除夕用“秸秆扎《挞鬼棒》,插《秸秆》于户外檐旁”;浙江绍县演“平安戏”时,就保存着插桃枝、桃叶辟鬼的习俗;各地端午、年节大门插艾叶、菖蒲、柳枝、柏枝等,也都是桃傩俗的演变形式。

  (二)桃汤、桃水

  桃汤沐浴辟祸降吉,桃水遍洒,驱鬼逐疫,都属此类。

  (三)桃茶

  用桃木、桃枝、桃叶煮茶,喝了祛病辟灾。后来又引申出屠苏酒等饮食傩俗。

  (四)桃符护畜

  在猪栏、牛舍门口钉上桃符,可保畜禽平安。这方面,日本比中国还流行。

  (五)桃木法器

  民间祭祀活动中,用桃木制作的法器、筊(卦)、桃木剑、桃骨扇等,就是桃傩俗的又一种演变形式。

  (六)桃偶陪葬

  早在西汉就已经用桃木偶像随葬,以保护死者身体和灵魂安宁。后世往往沿用此俗。

  三、二神人、苇索、神虎

  神荼与郁垒二神人,后来发展出来一系列的傩神。并且,随着桃符一起,逐渐发展成为门神。

  捆鬼的苇索,演变出桃弓苇矢,后又转化成桃弓小豆及以芦苇杆扎成的火把“井厕驱鬼”等新傩俗。

  能吃恶鬼的神虎,更是随着傩俗的演变被广泛使用,特别是端午傩俗中花样最多。

  此类傩俗前文已提到一些,这里不再多说。

  四、度朔傩俗在国外的流传

  度朔傩俗的影响所至,远达越南、朝鲜、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社会。细节请参见拙作《韩国傩史——兼说东亚国际傩礼圈》(将在杭州发表)。

  五、门神和对联

  门神的出处,有多种说法,但门神和对联的直接源头则是桃傩俗。其演变过程是:桃便(门神)——桃板、桃符——门神——对联。

  (一)从桃梗、桃符到对联的演变过程

  1.桃木刻门神——桃梗。那是用桃木刻成的桃偶、桃人。大门立桃梗,亦即设门神。门神,守门之神。这就是最早的门神。

  2.桃符和桃板。桃板画门神。雕刻桃人毕竟费钱费力,一般人做不到。于是,以桃板代桃梗。桃板又称桃符。隋代杜台卿注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写道:“庄周云:有挂鸡于户,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于旁,百鬼畏之。”东周就已有桃符一说,但今本《庄子》并无此段文字。

  3.活门神和布帛画门神。元无名氏《三教搜神大会》卷七说:“唐太宗不豫……秦叔宝出班奏曰:‘……愿同胡敬德戎装立外以侍’。太宗可其奏,夜果无警。因命画工图二人之像……悬宫掖之左右门,邪祟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吴自枚《梦梁录》说,南宋宫傩中有“门户神尉”角色,这是演门神。

  4.纸上印门神。最晚到五代已有木刻印刷品出现,宋代纸年画、纸门神便普及起来。

  5.泥塑门神。日本至今还有这种泥塑门神。

  (二)桃符

  桃符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其用途和演变过程,可以简述如下:

  1.符,本是官方凭征,如符节(出入关门的凭证)、虎符(军用凭证)。

  2.桃符,驱鬼辟邪。后来,谶讳迷信有符命,说“祥瑞”征兆是天子受天命的凭证。

  3.符咒,道士施符与咒来“驱使鬼神”。桃符与桃板稍有区别,桃符比桃板多一层信仰的成分,是道教符录的直接源头。

  4.门神。《荆楚岁时记》说“岁旦绘二神,披甲执钺,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证明最晚到南朝时已经有画门神的习俗,不会画就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现代的浙西南大山里,还有用红纸写神荼、郁垒名字的老习俗流行。

  门神、对联并存,都称桃符。

  5.桃符的尺寸。桃符的尺寸,不同时代规格不一样。具体尺寸历史上主要有五种:

  (1)汉代桃卯的尺寸。《后汉书》:“桃印,长六寸,广三十”。这是最小的一种。

  (2)东汉许慎注《淮南子·诠言训》写道:“今人以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已出土的汉尺,大多长约23厘米左右。看来,桃符都很短。

  (3)唐代敦煌《护宅神历卷》:“(符)以桃木板长一尺,书此,玄宅四角,大吉利。”

  (4)唐代敦煌《护宅神历卷》:“(又一符)家中地穴出桃板长九寸,钉。”

  (5)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写桃板”条引《皇朝岁时杂记》说:“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更之。”这是一个大概的尺寸,但已经很大很大了。作为观赏树和果木,桃树都是很好的树种,要取材就不太理想了。桃树树干一般都呈弯曲状,能锯成笔直一尺长已属不易,要做成二三尺长笔直的桃板,那是太不容易了。

  一些媒体做知识性节目,也有人提出“古代的桃符有多长多宽?”主持人或嘉宾以为只有一种。显然是错了。

  (三)对联

  传统说法认为,对联是后唐末代皇帝孟昶首创。《宋史·蜀世家》记载说:“初,昶在蜀……每岁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以正月十一日降,太祖命吕余庆知成都府,而长春乃圣节名也。”孟昶自以为改得好,但此联却成了他亡国的征兆。结果,真的在新的一年,“纳”了一个“(吕)余庆”来成都掌权。“圣节”是指皇帝的生日,宋太祖赵匡胤的生日,又正好取名为“长春”。这当然有违于孟昶原意,后人都说尽“应验了”。

  又说,原桃符上一般是写“元亨利贞”四字,是孟昶的长子第一个写成对联文字:“天垂余庆,地接长春”。

  其实不然。

  1.最迟东汉就已有对联形式出现。当时的学者许慎注《淮南子·诠言训》说:“书祈福禳灾之辞,岁旦插于门左右地而钉之。”这至少是一种对联的萌芽。

  2.唐代敦煌S.0610卷子,正面为《启颜录》,末尾题“开元十一年八月五日写了”,反面有两组对联式文字。其中“岁日”的对子写道: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录延长。

  “立春日”的对子写道:

  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宝鸡能辟恶,瑞燕解呈祥。

  这是公元723年抄录的新年和立春两个节日不同的对联,对仗合仄,十分工整。这说明,最晚到唐代,对联就已经产生。

  3.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一书,研究了对联的起源,将对联作品分为故事、圣迹、格言、佳话等十门,并分析了各类作品的特色,第一次把对联创作上升为一门学问。

  4.现在,对联已在全国各地、以及越南、朝鲜、日本和世界华侨华人社会广泛流行。

  六、度朔傩俗谱系简图

  桃傩俗是度朔傩俗的核心,加上二神人、苇索、神虎等项内容,构成“度朔傩俗谱系”,笔者初步作了归纳,得一《度傩俗谱系简图》,以供读者参考。

  

  七、度朔傩俗谱系评价

  综合起来看,对这个“度朔傩俗谱系”,可以做如下评价:

  第一,度朔傩俗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桃崇拜。桃和苇是最早的植物傩俗。后来衍生出了萌、赤豆(赤丸)、五谷、柏、松、柳、艾、蒲、梅等新的植物傩俗;

  2.虎崇拜。虎是最早的动物傩俗。后来又衍生出熊、牛、羊、猪、狗和鸡等动物傩俗;

  3.祖先崇拜。神荼、郁垒称为“神人”,就是半人半神。他们实际上是能力很强的祖先神,即是始门神,也是始傩神。以神方相氏、拟人化的十二兽以及钟馗、土地、城隍等等;都是神。

  第二,“度朔傩俗谱系”是一个多种崇拜的组合。

  “度朔傩俗谱系”是动物崇拜、植物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组合,是由上古傩礼的宗旨决定的。

  这种动物、植物和祖先三崇拜结合的历史,应当早于周代,因为这种组合与父权制氏族社会的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特别是二神人,即是神又是人,即所谓“神人”,应当是神主制——即是酋长又是大巫师制度的遗存,神人即神主,两考正相吻合。

  第三,度朔傩俗反映着多种民俗内容。

  度朔傩俗包含人生习俗、丧葬习俗、岁时习俗乃至傩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中华民俗史上一份宝贵遗产。

  1.度朔傩俗用在人的生老病死的每个环节。

  2.度朔傩俗对丧葬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桃偶倍葬、桃符镇魂等都是。

  3.度朔傩俗在岁时习俗中,更是广泛存在。

  所以我们说,度朔傩俗是傩俗中最主要的习俗之一。

来源:傩俗史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