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课程的理论构想
陈明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传统文化在新一轮的社会转型中产生剧烈变动,以致渐行渐远,完全边缘化。社会的经济发展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挤压,地方传统音乐也随之难以招架。祁剧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西方音乐、流行歌曲等却大行其道,“天王”、“巨星”不胫而走,身价百倍,充斥的全是哥长妹短、风花雪月。在广播电视传媒上,祁剧成为“老病古人稀”。据央视某公司的调查,2002年全国收视率中,戏曲所占的比率还不到0.8%的份额,就算在湖南省的诸多本地电视频道中再也难觅祁剧表演的踪影。异军突起的娱乐业如日中天,歌厅、舞厅、艺厅网吧遍大街小巷。在现代文化的语境中,祁剧民间的表演风俗仪式也即将消失殆尽(除了在农村祝寿、丧葬等场合中还一息尚存祁剧的表演,平时是很难再看到祁剧的演出)。曾几何时,祁剧生存和发展为何步履维艰?它为何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走向衰落?如何才能拯救祁剧?这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要想拯救祁剧,就得找出其衰落的原因、寻求出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地方传统音乐的衰落呢?其原因当然极其复杂。在此,我们试图讨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缺少传人。何谓缺少传人?缺少传人就是缺少继承者,使其传承发生了困难,出现了断层。在这里具体地说,地方传统音乐缺少传人有两层意思:一是它缺少创作者和表演者,二是它缺少欣赏者(观众),后者尤其重要。现状是严酷的,目前,地方传统音乐只有在高龄人的圈子里才能得到欣赏,四十岁以下的人,大多再没有欣赏地方传统音乐的兴趣。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人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包括专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来说,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应该是责无旁贷的。笔者认为,传承、弘扬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阵地。本文前两章已经对祁剧在过去民间语境和当今学校语境中的传承与教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一章则试图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对祁剧传承加以分析、研究,进而学习与发展,进而为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关于中国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及教育提供一个“以祁剧为个案的地方传统音乐课程研究”的视野和角度,以便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如何更好的发展地方传统音乐寻找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一、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课程建构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历史的、社会的原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地方传统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受教育者(包括以后从事音乐活动的多数人在内)来说,接受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尽管自50年代以来,情况有了可喜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尚不是本质的、体系性的。因而从整体学校音乐教育来看,地方传统音乐的教育在音乐教育中至今还尚无应有的地位(从在祁阳普通中小学中做的有关祁剧的调查报告可以反应这一点)。地方传统音乐课程的缺失,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未来发展均极不相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音乐教育符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就有必要明确和强调地方传统音乐在建设和发展现代民族音乐文化中所起的根基作用,就有必要明确和强调传承地方传统音乐在音乐教育中所应占据的主体地位。诚然,要真正达到上述目标,目前尚存在着诸多困难,还必须经过各方面的艰苦努力,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譬如: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总结和建立地方传统音乐理论体系;建设地方传统音乐的教材体系;培养适应此种体系的师资队伍等等),才能逐渐完成。当前,从整体来看,音乐教育界对地方传统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加强,各地根据不同的地区条件也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对于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了使地方传统音乐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就有必需、有必要站在一个新的课程角度及高度来加以总结和重新认识。21世纪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基础上建立的中国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地方传统音乐基础上的课程或音乐教育体系,从本质上还没有真正的被广泛讨论过。目前,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课程的建设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中还不存在,甚至也还没有人认识到它是否该存在的文化意义。而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和心脏,如果没有课程意义上的地方传统音乐的建构,那么任何有关新地方传统音乐的教育理念和提出都无法得到真正实施的可能性。回顾我国近百年以来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历程,我们最大的缺失就是缺乏对民族音乐的自信,忽略地方传统音乐。比如说,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直到目前我们的音乐教育课程还基本沿袭着西方19世纪末的音乐教育课程模式。学校音乐教育中的课程,例如: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写作直至音乐表演等几乎全是西化了的音乐教育课程。再如,在具体的基本乐理课程中有关记谱法的内容,仅仅讲到两种,即五线谱和简谱,而文字谱、减字谱、敦煌古谱、半字谱、俗字谱、工尺谱等均未被较好地介绍给学生。在基本乐理课程内容中有关西洋大小调的介绍非常详细而且系统,但对于中国本国的民族五声、七声音阶、民族调式却仅是附加式讲授。再加上西洋大小调的先入为主观念上的教育,因此就不可避免的使用欧洲的音乐理论来生搬硬套的分析我国民族地方传统音乐。针对这种状况,黄翔鹏先生曾经指出:“所有音乐学生,当他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吮吸基本乐理的第一口乳汁时,ABC就把欧洲十八、十九世纪以大小调体系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当作普遍真理灌输给他。”管建华教授也曾说到:“我们目前学习母语音乐的语境已被‘置换’,倒像是在西方语言环境中学习中国音乐,基本听觉、音感训练、音乐演奏、演唱操作、音乐史观、美学等课程,语法规则、价值观念等都是西方的。”可见,受西方音乐教育体制和课程的影响,学校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始终保持着向西方音乐教育看齐,而地方民间传统的音乐则处于无关紧要的从属的地位,地方民间音乐课程几乎从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体现。当今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每一种民族文化对于所属民族来说都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早已为诸多的人类学家的研究所确认。从整个人类来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造就了当今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也是为一部漫长的人类文明所证实了的事实。在当今经济全球西方文化已经日趋特化之际,保持其他族群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特性,就如同保护濒临灭绝的稀有动物一样,是为了人类整体的文化永续存在而保存。只有保持文化的多元化,才能避免文化走入“特化”的道路,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通过不同民族的人文特色来体现。然而,民族文化特色的保存和发展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需要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自觉选择,所以说在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学校音乐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课程既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同时,在文化传递过程中,引导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觉,是实现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根本。所以,本文以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课程的研究,也是为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如何更好的发展地方传统音乐提供一个研究个案的视野和角度,以便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如何发展地方传统音乐寻找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二、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的课程特征

  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课程也可以称为地方本位音乐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传统音乐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音乐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和社区对学生整体音乐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因而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地域性特征

  地方传统音乐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或社区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对未来成员的特殊发展要求而制定的,它离不开特定的社区需要与音乐课程资源,从一开始就根植于特定的地域并面向该地域,因此,它在适用范围上必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如祁剧的演唱要用祁阳官话的方言,而这是祁阳地区人们学习祁剧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身为“局外人”是很难学会的)。特定的地方传统音乐课程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最适用于特定的地域或社区的学校音乐教育(这是从地方音乐课程设置优先选择的角度上来说)。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各不同的民族地方音乐别具特色,既相互交流借鉴,又各自发展,形成中华音乐文化百花盛开,姿态万千的多彩景象。就以戏曲为例,中华民族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各地区、各民族又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声腔剧种。各戏曲剧种的主要差别之一,就是音乐风格色彩(包括唱腔旋律、方言唱词以及伴奏乐器等等)的不同。所以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供利用的本土地方传统音乐课程资源也不尽相同。祁剧地方课程要发展,就要求各地、各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充分研究掌握地方社会、历史、文化、音乐资源和现实状况,才能有效挖掘祁剧地方音乐课程资源,设计出充分体现地域特色的音乐课程。

  2.民族性特征

  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课程是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制定的,这就使其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民族性的特征。不同民族因其历史、文化、教育都有其特点,民族聚居区不同,其具体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有不小的差别。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民族有着绚烂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正是在不同民族的交流之中才创造出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在中国不仅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形成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和资源,而且对整个世界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应该被视为人类进步的象征,但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趋同化和多样性的丧失,却没有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那样引起政府和社会乃至中国音乐教育的普遍重视。而且,很多民族的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丧失正在呈现加速状态,一旦丧失便很难再复制。因此祁剧作为地方课程的开发也是保持中国整个大家庭各种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具有民族性特征。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课程设置一定要注意民族性的差异,在坚持国家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尊重民族习俗、关注民族现状之间走出一条适中的新路。这就要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认真关注和研究祁剧民族的文化特色,开发出既适应当地需要,又符合不同民族实际的地方传统音乐课程,以培养既符合国家音乐教育标准,又满足特定民族需要的多民族音乐人才,从而切实促进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3.文化性特征

  各个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及特定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必然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资源。而这些文化资源作为地方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必然引起课程开发者的重视和利用,进而努力挖掘其蕴含的音乐教育价值。经过课程开发者认真辨析与加工过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最终会直接进入音乐课程领域。我们不能把地方传统音乐的课程设置仅仅局限在音乐的技术和审美层面上的要求,而更应该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强调把地方传统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理解,凸显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课程的文化性特征。目前,作为文化理解的音乐教育已经逐渐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例如在德国,已经普遍形成一种音乐教育观念,即:“把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把学习音乐、理解音乐、继承音乐以及发展和创造新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科学的文化任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都知道,祁剧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本体价值是祁剧的文化传承,是在有意识、有目的的学校音乐教育活动中传授祁剧音乐文化中的传统、经验、技能,从而使受教育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有关祁剧音乐文化的知识和体验。此外,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课程还可以将有关祁剧的音乐文化内容进行重构,以受教育者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递,使其能够掌握祁剧音乐的文化主体内容,以确保祁剧作为音乐文化体系传承中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因为祁剧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音乐文化现象,是一种不断积累的东西,它需要通过音乐教育传递给下一代。而课程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媒介,它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从而使得祁剧音乐文化得到继续和再生。所以在当今的多元文化的发展潮流中,应该把祁剧研究对象、运用的概念、提出的命题、理论的演进等等纳入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加以分析、理解,从而阐明一定的文化与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课程之间的内在的关联,揭示地方传统的学校音乐教育的文化意蕴。

  三、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课程的母语文化价值

  关于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段话说明了价值的形成源自主体的需要,价值是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形成过程的实质就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不断生成的过程。祁剧是由本土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音乐文化,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及其历史是密不可分的,是本土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祁剧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以本土成员为载体,以口耳相传的方式生存和发展,它不仅具有审美和娱乐功能,还有道德、风俗、劳动、教育等许多社会文化价值功能。这是因为社会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民族是在历史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的共同体。社会、民族以及它的每一个成员要进行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形成相对统一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祁剧是集历史、民风民情、民事民艺的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化类型上来说,它是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重要“子语系”,从地方传统音乐课程设置从文化价值角度上来说,它应首先是以中华文化为“母语”重要子语系的体现,是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长期以来,祁剧文化传承的渠道主要体现在:一是由政府的文化职能部门有计划地挖掘整理的祁剧音乐集成,并由政府出资出版发行,它以文字、谱例、印刷品的形式传承;二是由个体的祁剧创作人员创作,并由民间社团、文艺团体的演出和媒体的传播方式影响社会,它以实践的方式传承。这两种传承的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却忽视了祁剧的另一种重要传承途径——学校音乐教育。我们可以设问:在目前大量通俗音乐泛滥和外来文化渗透的背景下,我们有多少学生能够像讲自己的地方方言一样熟悉并演唱自己的家乡民歌或知晓家乡的地方音乐,我们的音乐教材中,有多少作品是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当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面临的危机是根本性的。因此,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课程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重视学校教育中的母语音乐文化传承,这也应该成为我国目前母语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既是民族的语言,又是传达情感,交流观点的工具,更是民族精神的居所和民族思想的家园,我们只有守护住了民族的音乐语言,才能守护住民族的思想家园和精神居所。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的“母语”教育,在这里蕴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特有的基质和品位,而母语的存活与失落,兴盛与衰退,在很大程度上与赋有文化传承功能的教育生息息相关。所以,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的课程设置的价值是否建立在中华文化为母语的基础上,这就意味着祁剧作为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是否得以继续生存、延续、传承和发展。

来源:湖南祁剧传承的考察与研究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