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花鼓戏的现状(采风调查)
一、频危的现状
通过笔者的走访调查,以前花鼓戏曾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但到了现代,花鼓戏的演出以及演员的境遇大不如前,除了一些老年人之外,许多城市里的年轻人对花鼓戏毫无兴趣,花鼓戏的发展步履维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费严重不足。市场经济以来,政府将剧团进行了剥离,剧团不再属于“应保”名册,等于空壳一个。政府只拨给了人均约300元的人头经费,这样少量的经费,无法维持剧团的创作、排练、演出、设施设备添置维修等开支,剧团的工作举步维艰。第二,人员队伍危机。以前的台柱演员、乐手,因得不到正常的工薪,只好另谋生路。第三,演出市场危机。由于影视文化的盛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对古老的永州花鼓戏已不再感兴趣,因而所占演出市场份额越来越少。第四,剧目越来越少。因人员的频繁流动,使得许多剧目资料丢失、破损,再创作更是困难重重。第五,技艺失传。永州花鼓戏的表演中有许多绝活,如头碎砖瓦、吐火、绳技、口技等,因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学,导致绝技失传。第六,传承断层。没有传承就没有延续。受工薪待遇、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年轻人择业观念发生改变,对永州花鼓戏的发展缺乏信心,导致从业人员青黄不接。
近年来,永州花鼓戏严重半瘫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观众流失,演员收入低,演出成本却居高不下,最后,导致剧团难以正常经营。目前的永州花鼓戏剧团正苦苦为生计挣扎着,这种状况不能不说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二、永州花鼓戏的主要价值
1、永州花鼓戏极具欣赏价值。
永州花鼓戏,通过唱、做、念、打四种表演手段和丑、旦、生、净四个行当的区分,刻画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那种旦舞手帕,丑挥纸扇走矮步,绕着旦转圈,相互对唱的形式,显得十分生动活泼。永州花鼓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感染观众,怡情悦性,极具观赏价值。
2、永州花鼓戏具有文化交流价值。
永州花鼓戏曾一度攀越颠峰,声名远播,不仅在永州境内的十一个县区流传,在邵阳、衡阳、郴州以及广东、广西、江西、贵州部分地区都广为流传,并且与邵阳南路花鼓、桂林彩调、粤北和赣南的采茶戏等,有过交流和借鉴,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永州花鼓戏具有认识、教育价值。
永州花鼓戏的剧目很多,土生土长,多来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哲理、名言等,通过舞台呈现,让广大观众看到了民族的智慧,领悟到了人生哲理,有助于人们道德品质的薰陶和思想智慧的启迪。
4、永州花鼓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永州花鼓戏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湖湘文化中精典的篇章。它的生成、语言、音乐都与环境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进步,地方方言必将被普通话所代替,地方音乐也将向现代音乐进化。因此,永州花鼓戏必然会成为历史文化遗产。
5、永州花鼓戏具有个性价值
永州花鼓戏虽是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但在戏剧路子、音乐唱腔、表演手段等方面,都由两种不同的风格合成。如南派表演歌舞,北派表演正剧,再如,同一剧中的曲牌,南派用商调式,北派则用角调式,这些个性特色,是其它剧种与流派中所没有的。
永州花鼓戏未来的传承计划与构思
一、保护计划
首先,我们期待永州市委、巾-政府加大对永州花鼓戏剧团的投入,让永州市花鼓戏剧团每年有经费有能力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演艺惠民、送戏下乡”的演出任务,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永州花鼓戏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播,这对其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应该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并大力寻求发展的途径,有意识地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永州花鼓戏推向全国,抓住契机,展示永州文化品牌,促进永州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最后,根据目前状况,要对濒危的剧目进行抢救,创作新剧目;对现有的传承人要进行保护,同时,引进人才,开科取士,培养青年尖子人才。
二、保护措施
1、召开保护永州花鼓戏的研讨会;
2、确定专职人员对永州花鼓戏进行专题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
3、拿出培养接班学员的方案,确定培训内容;
4、在现有演出力量的基础上,拓宽演出市场,进一步提高永州花鼓戏的知名度。
5、组织录制永州花鼓戏音、像资料
6、搜集整理永州花鼓戏剧目;
7、建立永州花鼓戏艺人数据库。
8、聘请省、市专家指导开展抢救、保护、拓展工作。
三、永州花鼓戏的未来出路
永州花鼓戏要发展,需要自救,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引进资金以改变永州花鼓戏剧团严重缺乏经济的局面,对人才培养进行科学管理。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市场元素、时代气息,永州花鼓戏才能重新展示其魅力。
1、改革
对剧团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试行股份制,管理实行经理负责制,剧团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能者居上,增强发展后劲。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演职员的合理流动,最终达到实现演职员队伍年轻化的目的。
在资源配置上,突破剧团的常规界限,实现强强联合,以剧目生产为着眼点,实行资产、人员重组。探索以拨改贷、以奖代拨、以聘代拨的模式,注重投资回报,对每台剧目进行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提出产出回报,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分配方式上,采取定岗、定责、定奖、定补的办法,以绩定酬。实行底工资、高补贴的分配办法,依据水平、工作量大小、出演场次及个人的贡献,剧团的收入情况等,合理拉开档次,亦即实行岗位工资加演出场次补贴加效益奖励工资的分配模式。另外建立外联演出工资,如联系和操办红白喜事、开业庆典、企业活动、社区文化、歌舞厅表演等演出,按提成分奖补贴金。只是这样多劳多得,激发工作激情为剧团所用,才能成为剧团的整体运做模式。
2、双管齐下培养传人和群众
戏曲艺术的最大特点是人的身体记忆为载体而传承,因此,保护与继承地方剧种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人,通过一个整体的表演艺术团体,将它的表演技艺传承下去。
培养演唱永州花鼓戏的的“传人”改变艺人普遍老龄化的局面,定期更换新面孔给观众。着手剧团队伍的建设,培养艺术骨干,以老带新,以专业带业余的顺序,壮大剧团演出队伍,解决传承断层问题。
培养永州花鼓戏名角的同时,还要培养懂戏的“戏迷”,他们的鉴赏水平越高,对永州花鼓戏的技术水准要求就越高。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将本地的花鼓戏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地方民族音乐的熏陶,并可定期举办一些民歌、花鼓戏、祁剧、木偶戏等地方性的永州戏曲大奖赛等,一来提高永州是“戏曲之乡”的知名度,二来提高鉴赏永州戏曲的观众水平。以达到普及全市民地方音乐知识性。
3、市场化运作、加强创新
在现代化的社会,永州花鼓戏也可以引用市场机制,通过文化经济人运作,在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安排经典曲目。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尝试对一些优秀的传统曲目进行挖掘、整理,创作改编,使其适应市场需求,适合举办各类展示和演艺活动;比如这几年省宣传部等承办的”公共大戏台”,让戏剧再次光鲜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夺回永州花鼓戏发展的土壤。制造古老戏剧艺术与现代传媒的完美结合的机会,借各地方政府举行的大中小型民俗文化艺术等活动,以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表演花鼓戏,既满足了广大人们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在刺激花鼓表演的复苏的同时也展示“永州戏曲之乡”的美名。
在运作机制上,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实行一团多队。花鼓戏剧队,以永州花鼓戏的表演为主,注重整理、传承、创作花鼓戏剧目,是永州花鼓戏剧团的基石;歌舞话剧队,以通俗的表演占领城市市场,戏曲队,以农村为阵地,面向广大农村市民,保证每个台口都有群众喜欢看的新戏;社会宣传队,实施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企业联姻,丰富相关文化产业内容,促进企业文化活动长足发展。运作机制的改革,其目的就是在都市背景下能够占领表演艺术的高端市场,也能够占领适宜覆盖的农村地区的低端市场。
诚然,改变永州花鼓戏的“半瘫”现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不能说一改就成,需要艰苦细致的探索。剧团自救的改革是大势所趋,需要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保护、保存、发展好永州花鼓戏这一具有我们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我们应真心实意倡导改革,以实际行动推动发展,只有这样,永州花鼓戏的未来才有希望,我们的花鼓戏才有更为辉煌的明天。
选题来源于笔者参加的一个永州市开展全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宣传暨“非遗”展演活动。永州花鼓戏是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传统花鼓戏剧目“双盘花”在花鼓戏剧团专业演员的精彩演绎下,更是大放异彩。在活动过程中引发了个人的兴趣。因此,在接下来三年的学习中,围绕这一学术中的前沿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特别是笔者通过阅读了有关当前花鼓戏等方面的著作,并且去相关地区进行部分走访和调查,以及观摩花鼓戏剧团的精彩演出,收获颇丰。
近些年来,由于影视文化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冲击,永州花鼓戏面临经费短缺、设施简陋、人才匮乏、传承断层等诸多问题,可以说已处于濒危状况,尽管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为抢救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的永州花鼓戏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并世代相传,这是我们这辈音乐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呼吁更多热心人士一起来保护我们永州人自己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