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傩俗,就是岁时节令里的傩俗。傩本来就是一种岁时活动。宋、明以来,变化很大,岁时傩俗也更加丰富多彩。
岁时傩俗概况:
岁时傩俗的变化,在傩礼的次数、时间、形式等方面上都有反映。
一、傩礼次数的变化
按“周之旧制”是一年春、秋、冬三次。除隋代保持一年三傩之外,大多是一年一次。一年两次的有秦至西汉和唐代显庆傩制,为春、冬各一次。
在上古和中古,民间一般只有一次大傩之礼。元代严禁迎神赛会,使傩仪转为傩俗或傩戏。明清时期的岁时傩俗进一步与多种民俗融合,有时甚至分不清哪是傩俗,哪是一般民俗。就全国而言,大多数地方是每年举行一次,有的地方是三年举行一次,有的又是连续三年驱傩后再停办三年,甚至还有七年或更长时间举行一次的。促使驱傩的次数发生更大变化的,主要因为名目繁多的迎神赛会(北方比较明显),以及愿傩、冲傩的流行(南方比较集中)。这样一来,几乎月月有会,时时有傩,甚至一月多会多傩,反而把固定的傩礼冲淡了。
一些传统的“傩乡”,如江西的南丰、安徽的贵池、广西的桂林等地方,则一直坚持旧制。
二、驱傩时间的变化
古制的春傩、秋傩和大傩,具体时间都是固定的。而唐代季冬之月天子、太子的堂赠傩,由占卜决定,时间无法固定,大傩,官方和民间都是在季冬晦日举行。汉末第一次改在腊前一日大傩。汉代是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因而最早在阴历十二月初,最迟在下旬大傩,而极少有机会在除夕驱傩。其流行时间虽短,却是第一个打破大傩时间的先例。梁朝曹景宗家腊月里“作邪呼逐除”,不一定是除夕。宋代十分活跃的腊月“打野胡”,到二十四止,与祭社习俗融为一体。
清代以来,许多地方由于腊月里太忙,将傩礼移到正月进行。有的地方因不同原因,安排在其他月份。江西的南丰、云南的澄江、贵州的安顺等地方,大体上都是在正月的上半月驱傩演戏。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季冬驱傩的少,正月和春季驱傩的反而更多,尤其是与迎春相结合的傩事增多。
三、形式上的变化
由于傩俗与社会一般习俗的广泛杂交,其表现形式也有了新的发展。在传统的桃符、爆竹、饮食等挂的、贴的、燃的、吃的傩俗之外,又多出了游的、埋的、敲的等新形式。傩俗纷繁复杂,这里只能选列主要的岁时傩俗。
春季傩俗:
正月是傩俗事象比较多的月份。
一、大年初一
(一)画鸡。正月初一为鸡日,画鸡“置户牖间,则鬼类自伏”。这与磔鸡血衅的礼俗也有一定关系。
(二)画聻。关于画聻,有不同的说法。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八写道:
《酉阳杂俎》曰: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聻”字,为阴府鬼神之名,可息疟疠也。段成式《汉旧仪》说:“傩逐疫鬼,立桃人、苇索、苍耳、虎头等。聻,盖苍耳也。”然则其说汉事也。张续《宣室志》曰:“裴渐隐居伊水,时有道士李君善视鬼,尝见于伊(水)上。大历(766~779)中,寄书博陵崔公曰:‘当今制鬼,无过于渐耳。’是时,朝士咸书‘渐耳’字题其门。自此始,盖渐谓裴渐,‘耳’本助词。后人因李君之书,误作一字也。”
聻,有三种解释:一种说是可息疟疠的鬼神;一种说聻是“仓耳”,那是说汉代的事;另一种,说聻是“渐耳”两个字被混淆成一个字,竖写就成了“聻”。总之,聻是能辟邪驱鬼的字。
(三)画钟馗。此俗最晚在宋代已经流行,“今(宋)人画其像于门户”,“岁首画钟馗”等记载,屡见不鲜。汉代开始有画像,那是祖宗像。宋代已有年画式的钟馗像,清代则有了中堂钟馗像,其中亦有门神。过年大门贴钟馗像,也早已流行。据清代顾铁卿《清嘉录》说:“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祛邪魅。”又说:“胡浩然《除夕》诗云:‘灵馗挂户’。则知古人以除夕,今人以端午。”由此说来,端午节挂(画)钟馗像的习俗,是清代以来的事情。
(四)开门爆竹。爆竹由上古庭燎发展而来。爆竹,本是燃竹筒,使它爆破发出巨响,用来惊驱鬼疫邪祟。《清嘉录》卷一说:“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厉,谓之开门爆仗。案:唐(应为“宋”)高承《事物纪原》云:马钧始制爆仗。吴俗纸裹硫磺曰爆仗。……以驱疫厉,巧爆竹辟鬼。其说始于(汉代)东方朔……以竹著火中,哔卟有声,而山魈惊惮。”将从爆竹到炮仗的发展过程,交待得十分清楚。另外还有封门爆竹。
这一习俗,现在依然广为流传,有的只是为了热闹,有的仍有驱邪迎福的意思。
二、立春傩俗
如前所说,这本是国家祀典。立春傩俗出自周代的大傩出土牛。打春牛则从隋代开始,并向土牛撒谷、豆、麻(这又是舍萌的演变形式),彩棒打土牛,拾其碎土求吉祥。宋时卖“春牛”,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府前百戏卖小春牛”句。明时立春演社夥,明袁宏道《迎春录》中的“演社火,进屠苏,假面胡头跳如虎”。说的即是迎春,从牛到虎,又与屠苏傩俗结合。清则送小春牛,《惠民县之岁时》说:“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芒神春牛,迎春东郊。立春日,官吏各执彩仗,击土牛,谓之鞭春。小牛偏送缙绅家,谓之送春。”这已是牛、春、商、戏、俗五流合一了。
三、接路头——迎财神
迎财神一般在正月初五。商家为抢先接到财神,有的便提前到初四,天不亮就到路头去接财神,叫做“接路头”。所以,各地迎财神的时间往往不一样。丐傩迎合商家的这种发财心理,也就有了“跳财神”的傩舞。
四、送穷
正月初五一方面迎财,另一方面送穷,把穷当做邪祟来驱赶。驱穷迎富,相辅相成。有的地方是正月二十九日送穷。甘肃陇东一带,称为“人悄儿”。这天为魂归之日,不能有声。魂归来则老小平安,魂不归则老小一年不顺。魂是冷的,要先烤暖再进屋,所以,这天要在门口堆火“煨魂”。这个习俗历史很久,隋代薛道衡有诗说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初七为人日,晚古演变成人日煨魂、辟邪得福的傩俗。
五、元宵傩俗
近代以来,正月里的傩事最为繁忙,而正月十五又逢元宵,傩事更是热闹。光绪版《重修长寿县志》记载说:“(正月)自初九至十五夜,城乡市镇斗灯,制鱼、龙、狮、象各形状,导以故乐,沿门相贺,仿春傩逐疫意。”
元宵这天,有的地方傩事结束,有的地方第二天结束。其中,大多有开路神、钟馗嫁妹、五鬼闹判官和狮子舞等傩舞、傩戏的演出。道光版《安平县志》:“正月自元旦至十五,击鼓唱神歌,妆扮傩神,沿村逐疫。”“元宵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龙灯、狮子、花灯、地戏之乐。”俗与傩已融为一体。
六、天穿·天仓·填仓
源于宋代之前的天穿节,出自共工与颛顼恶战的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塌大雨,洪水汤汤。女娲炼五彩石,补好了天,就是补天节。
各地过天穿节的时间不一样。豫北是正月二十,“江东俗正月二十四”,清代北京又以正月“念五为填仓节……曰‘填仓’”,有的地方又是正月二十九,“江南俗正月三十日为补天日”。可见,填仓节由天穿节发展而来。后来,又与驱疫灭虫的傩俗结合。
河南浚县卫河边上的牛村第九个村庄的天仓节(也称填仓节)庙会,家家用炉灰撒一个个圆圈做“粮仓”,或用秸秆搭个“仓库”,里面放些五谷杂粮,表示老天已帮忙把粮食装满了仓,今年一定丰收。社火型的填仓节活动规模很大,仪仗、百戏舞队浩浩荡荡,观众多达几万甚至十几万人,其中有傩仪中常用的三眼铳三四十根,一齐开炮,震耳欲聋。还有傩仪常演的傩舞、傩戏节目。实际上也已是俗、傩合流。
七、槌床打户驱鬼鸟
正月的夜晚,多有鬼鸟(怪鸟)飞过,人们认为不吉利。于是,扭狗耳朵,让狗叫唤,熄灯,驱赶鬼鸟。传说,此鸟名叫姑获,又名天地女、隐飞鸟、夜行游女。她喜欢逮人家小孩去抚养,遇到有小孩的人家,就在小孩身上点血做记号,所以叫鬼鸟。
八、井厕火驱鬼
正月的末日这一天夜里,用芦苇(度朔傩俗“苇索”的延伸)扎成火把,照亮水井和厕所,可使百鬼都逃跑。
九、二月初一禳白虎
清代福申《俚俗集》“禳白虎”条说:“《月令广义》:‘二月初一日虎生日,江南俗禳解白虎’。”青龙、白虎本来是吉祥之物,这里所谓的“禳”,有讨好的意思。
十、二月二跳田公田婆(社公社婆)
二月初二,是社公生日。许多地方从官府到百性,都要祭祀土地神。“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犛,俗称田公田母。”这是从傩公傩婆演变而来的喜神。
十一、二月三日梓潼帝君生辰
《俚俗集》说:“梓潼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景泰中……以二月三日生辰,遣祭夫梓潼灵子于蜀庙,食其地为宜。”明清以来,四川梓潼帝君就是当地的主傩神。
十二、清明戴柳傩俗
清明,除了扫墓慰鬼辟邪之外,更有戴柳傩俗。《清嘉录》卷三:“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农人以插柳日(之)晴雨占水旱。……案: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中宗,三月三日赐侍臣杨柳圈,带之可免虿毒。《唐书·李适传》谓:细杨柳圈辟疠。”
《俚俗集》也说:“唐高宗幸渭水祓除,赐群臣细柳圈辟疠。今俗清明亦作柳圈,小儿戴之,至于猫犬亦然,即辟疠遗意。”
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条狗”的民谣。
明清时期还有以柳插头发、以柳插门的习俗,此习俗相沿不息。《武进岁时记》:“清明节。居民插桃花、杨柳于门,以祓除邪祟。城隍神出会”。
这是门立桃便的演变形式,柳与桃一样有辟鬼的功能。河北武安固义柳棍打鬼,也出自此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