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上看,它仍然依附于傩祭仪式,实际上已半脱离或完全脱离了傩祭活动,具备了戏剧艺术的独立品格。尽管在某些地方还保留着傩的残迹,但人们已经不再把它视为驱鬼逐疫的手段,而把这些“傩祭”行为当作吉祥的象征和对遗俗的观赏。如云南关索戏、贵州地戏、江西目连戏、孟姜女戏、坛灯戏等。
由于剧目逐渐增多,故事性增强,剧情曲折复杂,傩戏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音乐随之而丰富,出现了戏剧音乐。唱腔中加入了抒情性的曲调,表演出现了曲牌转换,旋律起伏增大,不仅衬词、虚字较多,而且出现了大量委婉的拖腔,音乐段落间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如湖南傩戏《巫师腔》:
从剧目看,它大多已与傩无关,而是单纯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其内容非常广泛,有反映戎马生活的三国戏、列国戏及《薜仁贵征东》、《四马投唐》、《反山东》、《醉战幽州》、《盗刀抬床》、《棋盘山》等武戏,还有《孟姜女》、《裁缝偷布》、《王大娘补缸》、《陈么八娶小》、《庞氏女》、《七仙女》、《龙王女》、《刘海戏金蟾》、《花园交拜》、《刘十四娘》等生活小戏及爱情戏,也有大量的历史故事与传记戏,如《岳飞传》、《梁武帝》、《目连传》、《西游记》、《秦雪梅》、《秦香莲》等。剧中的唱词与道白更生活化、性格化,更富于戏剧情节,同时也更风趣幽默,耐人寻味。这些剧目多由地方剧种移植,由即兴编造到固定唱词,大大提高了它的艺术性。
从行当划分看,民国初年湖南源水县傩戏手抄剧本中,已有生、旦、净、丑四种行当的记载。
生:包括老生、须生、小生、奶生。
老生:做戏稳重、注重做工、唱腔质朴,多由长者扮演。如《龙王女》中之金定国。
须生:唱做并重,表情端庄如《庞氏女》中之姜士英。
小生:以文戏为主,唱做都很讲究,化妆简单,也有短打装束。如《桃园洞》中的相子云,《龙王女》中的柳毅。
奶生;即娃娃生。稚童装扮,表演活泼。如《庞氏女》中的安安。
旦:包括正旦、小旦、老旦、彩旦。
正旦:如青衣。重褶子功和甩发功,唱、做、白都很考究。如《孟姜女》中的孟姜女。
小旦:即闺门旦,还包括花旦、武旦。如《搬先锋》中的先锋。
老旦:一般和善、慈祥、风趣。
彩旦:表演夸张、泼辣、重说白与做工。
丑:多幽默、风趣。
净:多表现架子戏。
目前,各较成熟的傩戏行当,分工亦多类此。
从音乐看,清末至民国初年,其它地方戏曲竟相发展,有些地区的傩戏先后甩掉了傩祭部分,成为专业戏曲艺术。它要求巫师必须具备全面的戏曲技能。湖南民间人们常说:“三戏一套班,阳、花、傩,随人点。”说明傩坛师必须会唱阳戏、花灯戏和傩戏。优秀傩戏艺人往往还能兼唱高、弹二腔。如溆浦辰河剧团名演员柏宗道和父亲、祖父三代都是道师,又是辰河戏著名演员。
建国以来,傩戏音乐发展迅速,许多艺人摆脱了旧程式的羁绊,大胆地吸收、借鉴兄弟戏曲艺术,使得某些傩戏音乐日趋完善。最典型的是将传统的傩戏唱腔与民歌、曲艺和戏曲巧妙地融为一体。傩戏艺人称之谓“集”,如“山歌集花灯”、“花灯集民歌”、“三棒鼓集花灯”、“阳戏集花灯”等。如“花灯集民歌”的《傩戏先锋调》:
它没有照搬花灯戏音调,而是和民歌结合成曲,这是傩戏艺人的创新。再如“阳戏集花灯”:
它是借阳戏唱腔渗入花灯音乐而成。
各地傩戏均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当地剧种的唱腔。如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江西等省的傩戏,明显地融合了汉剧高腔、辰河高腔、花灯、地灯、采茶戏、京剧、三棒鼓等声腔音乐。
傩戏声腔,由民歌套曲及集曲式向板腔体系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形成曲牌体、板腔体和板腔加曲牌共存的综合体,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傩戏不平衡发展的历史沉积。如湖南傩戏唱腔的板式为一流板、二流板(又称二六,即一板一眼)、夹板(有板无眼的紧打慢唱),三种板式均可表现喜怒哀乐各种情绪。贵州傩戏把唱腔归结为“十三腔”即二簧腔、二簧原腔(一、二),猛虎腔、滴水腔、滴水观音腔、慢三眼、悲哀腔、四平腔、辰河腔(一、二)、三簧腔、三簧散腔、桃花腔、拜柳腔等完整的唱腔体系。有些傩戏虽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但也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增板、减板的方法,反映出由曲牌变为板式化的发展过程。
傩戏音乐正走向行当分腔。它们以大体相同的主旋律为基础,根据各个行当人物性格、特征和音域发展为生、旦、丑、净四种。并派生出了许多不同行当的唱腔。如湖南傩戏正调曲牌派生表:
民间器乐:傩戏中常见的乐器有马锣(小锣)、中锣、、小钗、鼓、师刀、牛角等。师刀、牛角等法器也是乐器,演出中牛角声和师刀发出的沙沙声,加强了宗教色彩。极少数地区,据说前三辈人起开始加入“胡琴”(自制竹筒二胡)、喇叭(土长号)及其它一些特有的地区性乐器。用打击乐伴奏,是傩戏主要特征之一,唱腔衔接过渡全由锣鼓承担,打击乐器作用十分突出,故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之说。傩戏作用的锣、比一般的锣、大、声音浑厚泼辣。小锣却比一般的锣小,声音尖而脆,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受土家族围鼓、花灯锣鼓、川戏锣鼓等地方锣鼓的影响,曲牌逐渐增多,以至有的傩戏班子能敲数十种曲牌。如前面已提到的“九板”外,湖南傩戏锣鼓有《九槌锣》、《八槌锣》、《报子》、《十子锣》、《九子点》、《五槌锣》、《七星锣》、《七槌锣》、《四平腔》等,逐渐形成固定程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活跃在农村舞台上,深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
其它:傩戏具有自由灵活的特点,便于博采众长。凡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都可为傩戏所用。除上述六种类型外,它还吸收了当地的风俗歌曲、儿歌以及气功、杂耍等多种形式,成为综合性艺术。
傩戏音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的民族中,各富特色,风格不一。但其共同点是:同属一种戏曲形式,均依附于傩祭活动;音乐由五声音阶构成,多用商、徵、羽调式,常用2/4拍、旋律起伏不大,较平稳。旋律进行多级进,偶尔出现大跳,但多属于唱法上采用滑音造成,演唱气氛热烈,很注意字与音的韵味;曲式结构短小精干,与民歌小调关系紧密,一般衬词句形式多样、多为加有插句、衬腔的乐段:歌词以方言为基础,同一体裁的民歌,因地域不同、所操的方言不同,其音乐曲调也不同,如贵州、广西、湖南、四川、云南、安徽、江西、湖北等地的傩戏各有所别。而方言是各地音乐曲调的基础,体现出音乐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贵州松桃县的苗族傩戏和土家族傩戏,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几乎完全一样,然而,仅由于语言上的差异,就形成两种不同的音乐种类。相反,广西壮族师公戏(傩戏)中的欢调,流传在不同的县份,有的遥隔数百里,但由于都用壮话演唱,音乐风格非常接近。
从傩戏音乐的结构及其特征中可以看出:傩戏音乐具有分布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传承的通俗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它是长时期人民大众集体创造的艺术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