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湘西瓦乡人及其族属之争(一)
刘兴禄

  瓦乡人,指居住于湖南沅陵、泸溪、古丈、辰溪、溆浦等县交接之地,且多聚居于沅水流域及其各支流区域的族群,人口约三、四十万,其中沅陵县瓦乡人人口最多,计23万人左右。瓦乡人语言独特,虽没有文字,但至今不衰,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奇迹”,成为研究地方方言的活化石。瓦乡人自称为“果兄翁”,自称其语言为“果兄喳”(也可简称“兄”),他称其语言为“瓦乡话”或“乡话”,瓦乡人因其语言而获得族群称谓——瓦乡人。

  历代以来,湘西瓦乡人被视为盘瓠子孙,相继被称为百濮群蛮、槃瓠蛮(又名盘瓠蛮)、五溪蛮(又名黔中蛮、武陵蛮)、苗瑶、苗等。历代文献对此均有所记载。如,《后汉书·南蛮传》载:盘瓠是高辛氏的神犬,因杀敌有功,高辛氏“妻以少女”,盘瓠“负之入南山”,“经三年,生子女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其后滋漫,号曰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后汉书·马援传》注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酉溪、沅溪、辰溪、樠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皆槃瓠之子孙也。”这里的武陵五溪蛮是指盘瓠蛮的住地而言。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被称为五溪蛮,也包括今瓦乡人的先民。晋《荆州记》载:“沅陵县居酉口,有上就、武阳二乡,唯此是盘瓠子孙。二乡在武溪之北。”二乡的范围约为今沅陵县太常、乌宿两个区的大部及与之相邻的泸溪、古丈、吉首等县市的边缘地带,都是瓦乡人聚居区。

  宋代朱辅的《溪蛮丛笑·叶饯序》云:“五溪之蛮,皆槃瓠种也。聚落区分,名亦随异,沅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苗、曰瑶、曰僚、曰伶佬、曰仡佬,风声习气,大略相似。”《大明一统志》载:“辰之沅陵,壤杂苗僚,祖皆尊槃瓠。”清康熙四十四年《沅陵县志》亦裁;“辰沅亦苗之巢穴也”。明清档案馆保存的乾隆时清吏上呈的苗区御览图,就把沅陵乡话地区标入苗区之内。同治《沅陵县志》亦说沅陵“旧是苗顽穴”。上述文献和出土文物证实,沅陵县曾为盘瓠蛮的聚居地,盘瓠蛮是苗族的先民,瓦乡人也多尊盘瓠辛女为始祖,“酉溪河流域讲乡话的人都尊称槃瓠、辛女为始祖。”“境内苗家人尊槃瓠、辛女为始祖。……《后汉书》、《搜神记》、《武陵记》、《辰州府志》、《沅陵县志》等书籍都有槃瓠、辛女的记载。至今沅江两岸尚有槃瓠祠、辛女庙、辛女山、辛女溪、辛女桥,区内棋坪苗族乡还有辛女庵遗址。祠庙内雕有槃瓠、辛女像,逢年过节,境内苗家人都举行祭祀活动。”辰溪县船溪驿乡岩橹溪还保存有辛女宫,与船溪驿临近的泸溪县境有以辛女命名的辛女岩、辛女溪、辛女桥。上述诸地现仍为瓦乡人居住区。

  此外,一些本土学者在其著述中亦将瓦乡人视为苗族。张永家、侯自佳的《关于“瓦乡人”的调查报告》记述了三种民间传说:一是盘瓠子孙说,二是戎氏阿娘戎氏阿焚相配说,三是由苗人分化出来。这三种传说突出阐明瓦乡人属于苗族的一支。本土学者瞿湘周亦认为:沅陵县乡话地区一直被认定为苗区,乡话人被认作为苗人;乡话人历来是统治者当作苗人进行征、剿、镇、抚的对象。

  也许是语言的隔阂,用坪瓦乡人对于“槃瓠”这一名称几乎都不知道,对于自己是否为神犬的后代,他们都予以否认,似乎都不愿意称作为狗的后代,但是该地人的日常生活却与狗有着密切的关联:首先,日常饮食中,许多人忌吃狗肉,尤其是一些妇女,凡是家里炒了狗肉的铁锅,都要求反复清洗,更有甚者,不准将狗肉摆在家里食用。其次,本地流传着神犬传稻种说。据本地人说,神犬偷稻种来人间,过天河时,身子被淹,只有尾巴上粘的稻种保留下来,从此人间就有了稻种,这大概是神农氏传说的地方性变异吧。再次,本地流传着神犬与富家小姐婚配说。这大概是神犬槃瓠与高辛氏之女婚姻传说的一种变异。

  关于湘西瓦乡人的由来,多持外来移民说,从部分瓦乡人族谱和口述来看,它们多记述为江西迁来,如:筲箕湾镇筲箕湾村《李氏族谱》、筲箕湾镇用坪双炉村《刘氏族谱》与《何氏族谱》、思通溪村《戴氏族谱》都明确记载祖先从江西迁来,如《刘氏族谱》载:“夫天地生人,孰不有祖有宗,至流芳衍庆,子孙千亿,万世而绵绵悠远者,惟我刘氏其庶几乎!余族原籍,本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早禾市梅子村。”《戴氏族谱》序言写道:“我族从江西发脉以来,迄今已有七百余载。”沅陵筲箕湾村《李氏族谱》载:‘明朝有一世祖公字讳李逢湘,原住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大溪口湖子湾。朝廷国君见其英才俊业,刺史加升辰州府卫太守。后住籍于辰州府沅陵县岩基头韭菜园花岩屋场。”用坪大坪头村《萧氏族谱》则记述道:“吾祖先一菊公携九男一女别吴土迁南楚,来沅陵辰洲府(即沅陵县)。”这里的吴土应该指江西、江苏、福建交界之处。口述方面,泸溪侯家村瓦乡人说,他们的祖先不是本地人,是从江西迁来的。用坪朱木山的张方池告诉笔者:“我们朱木山姓张的人是从江西吉安府搬来的。”九龙山村蔡家的蔡超旺对我说:“我们是从江西搬来的,我们老族谱上也记得有。”除江西迁来说之外,也有部分村落民众持福建迁来说,如筲箕湾镇用坪双炉村林家的林仁寿就说他们村是从福建迁来的。对于瓦乡人由来的移民之说,地方志书也有类似表述,据清同治十二年守忠等修的《沅陵县志》记载:“县之四塞山川险峻,故元明以来他省避兵者卒流徙于此,今之号称土著者原籍江西十之六七,其江浙豫晋川陕各省入籍者亦不乏。”

  在用坪除移民说之外,还有原住民一说,不过移民是主体,自认和被认为是原住民的仅一个村落——大坪头湾里唐家。湾里唐家说他们是用坪原住民的观点,得到用坪民众的认可,用坪的戴继旺说“唐姓是用坪的原住民”。双炉村的刘隆一等也持相同观点。唐守业说唐氏祖坟延伸到十里外的张思界、锋子岩、长坡、铁树坪、大坪头、蒋家村、古潭里、用坪市场等,最远达十里外的猪皮洞,祖墓范围的广大都说明着唐氏祖乡曾经的辉煌与盛世,以及在用坪的世居地位。唐守业还告诉笔者一个传说:在清代湖广填四川时,唐姓人退避山林,躲到村后一片枣树林,等事态平息后出来,上面也不追究,所以唐姓就留了下来。关于唐姓族谱,唐法师说,在辰溪有老族谱,是“文”字辈时,离现在已经二十几代了,那时在用坪湾里分家,部分人迁移到辰溪去了。关于唐氏墓碑,现在可以看到的是乾隆年间所立墓碑,上书“历代祖宗唐姓之墓”。又据唐守业二儿唐承银说,湾里本来叫芹菜湾,有一个隋唐时期的石碑,后来因为刀耕火种,石碑遭到破坏,可惜,现在看不见那块碑了。综合来看,唐姓很可能是最早在用坪定居的族群。除湾里唐家外,其余村落民众皆自认为是外来移民的后代。

  关于瓦乡人语言,历代文献有所记述。嘉庆时,溆浦严如煜的《苗防备览》云:“沅陵清水塘、拱胜坪一带与永顺、乾州接界……苗佬猩鼯杂处,无一字可识,偕其同队,作乡语,晤伊之声往往偕是。”清乾隆二十年顾奎光修、李涌纂的《泸溪县志》,称瓦乡人的语言为“乡谈谜语”。又载:“五方之风土不同,言语亦异。同一楚语,而群之音异于乡。沅泸明确不远,其乡谈谜语,语曲聱牙,令人不可晓。泸人亦有能言之者,兹不聱载。泸音浊而促,不审字义,不辨平仄,或因古语或本土音,转而之为谬,失其本意,其所以从来久已。”清代同治《沅陵县志》载:“所谓言语不通,即四乡乡话。……其说乡话,城市人亦不解”。民国十九年修承浩主编的《沅陵县志》载:“县南、县西、县北有一种乡话,聱牙佶倨,不知其所自,大约当时土人所传至于今者也。……生其地者,操其土语,反以说客话为难,塾师之授蒙,除本文读官音外,其讲说皆用乡话训释”。

  “对于瓦乡话的由来,在泸溪瓦乡人聚居区的曲望、红土溪、侯家村都盛行一种‘挡局’的说法,过去瓦乡人的祖先从江西逃到五溪蛮居住地,为躲避朝廷追杀,编造了一种暗语‘挡局’,这就是现在所称的瓦乡话。”曾继梧《湖南各县风俗调查笔记》的记载是:“沅陵民情强悍。……惟附城九堡,及保利益永安建各乡镇。内有讲‘乡话’。兼能讲‘客话’。据称为汉马援口号。”据调查,瓦乡话是一种他称,瓦乡人自称“果兄翁”或者“哦兄翁”,自称其语言为“果兄喳”或者“哦兄喳”。有学者认为:“瓦乡话实际上是‘话乡话’(第一个‘话’是动词,第二个‘话’是名词)即‘讲乡话’的意思。”这种看法具有合理性。综合有关资料,笔者认为:瓦乡话很可能是一种融合了中古汉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混血语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周边苗语、土家语日益萎缩的今天,瓦乡话仍然是瓦乡人聚居区的日常用语,这不失为一大语言奇迹,故此吸引了众多研究者。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