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用坪传统记忆中的还愿仪式
刘兴禄

  还傩愿作为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是用坪傩文化中的标志性傩仪活动。它汇聚了用坪傩文化中的几乎所有元素和构件,还融入了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与民众的人生祸福密切相关。当地人认为,民间还傩愿可以为他们带来吉祥和安康,驱除病痛和灾难。所以,用坪民间还傩愿在用坪民众心中留下了深刻而久远的记忆。然而,在建国后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用坪民间还傩愿尚处于断裂之中。因此,本节中的用坪民间还傩愿的历史记忆,主要指当地民众对建国前的用坪传统民间还傩愿的历史记忆。据调查,六十多岁的人,才有过去(建国前)还傩愿的历史记忆,七十岁以上的人记忆更深刻。而六十岁以下的人,基本上没有过去还傩愿的记忆。虽然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打压和破坏,但是用坪很多老年人对民间还傩愿依然记忆犹新。那么,这些民众到底存留着哪些相关记忆?其中最深刻的地方或环节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多位当地老人进行访谈,获得以上问题的基本信息,透过这些信息可以探究用坪还傩愿重建的某些因由。

  一、记忆中的还愿仪式

  用坪本地人称还傩愿为“丰吁”。在笔者采访中,无论是普通信众何先田、何秋莲、林仁寿,还是老裟唐守业、蔡超旺,都始终没有说出还傩愿中的“傩”字来,只是反复提还愿。故本文中有时采用本地人所称“还愿”一词,实指还傩愿。另外,本地乡话称傩公傩母为“略日勾勾、略日娘娘”,而瓦乡话“略”是龙之意。又从老裟称给傩公傩母穿的衣服称为“龙衣龙袍”来看,很可能含有视傩公傩母为龙神并予以敬奉,并视自己为龙的传人的内在含义。

  据调查,用坪还傩愿包括许愿和还愿两大部分。还愿是相对于许愿而言的,在做还傩愿之前,一般是先许愿再还愿,也可以先做一场还傩愿法事当作许愿,事成之后再做一次还傩愿作为还愿。许愿要系一个纸做的“人”字形愿标,用三根香竖插在米碗中,然后置于神龛上,也可以直接将愿标通过小香棍插在神龛木壁上。愿标在还愿仪式的“勾愿”法事中,取下烧掉。许愿的方式有多种,既可以到土地堂或寺院许愿,也可以通过老裟许愿。老裟常通过问筶来确定事主是否要举办还愿仪式,如果获得了四次三卦周全,就算领了一十二卦,便获得需做还愿法事的明确答案,然后通过老裟许愿。

  用坪还傩愿也有自己的分类。按所祈求内容,本地人将包括新婚之时所做的求子愿在内的所有求子求孙愿均称为“还喜愿”;将庆贺老年人生日、祈求健康长寿举办的还傩愿称“还寿愿”;而将消灾避祸,求吉求福,求官求财、求六畜兴旺、度法所做的还傩愿称“一般还愿”。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将几种形式还愿集中在一次还傩愿中举行。总体来看,用坪所存在的几种还傩愿形式都类似于曲六乙所称的“愿傩”,即“为许愿或事后还愿而举行的傩仪。”。不过,用坪所有形式的还愿都可以当作喜事办,可以“吉酷”(瓦乡话,俗称“接客”,即宴请宾客)。双炉村老者林仁寿说:“以前还兴接客,而且是大型接客,是亲家那个礼行也就更大了。举办还傩愿时,男女老幼都允许看,好热闹。”无论是接客,还是民众的广泛性参与,都既可以增加仪式氛围和热闹程度,又可以借此扩大还傩愿的影响,强化民众对还傩愿的记忆,还有利于沟通和重建事主的社会关系网络。

  因为用坪民众记忆中的民间还傩愿所涉内容繁多,故笔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仅就用坪瓦乡人民间还傩愿的时间、空间、组织、仪式程序、道具法器、科本手诀等方面进行描叙,并就民间存在的“灵验”叙事予以考察。

  用坪每年举办还傩愿的时间,就大的时间范围而言,唐法师告诉笔者:“还愿集中在农历十月、冬月和腊月,正月没有人做,二月有还桃花愿,我没有还过,听我父亲说二月份有还桃花愿,我没有搞过,现在没有人还这个愿了。”之所以选择十冬腊月这个时间段,是因为秋收已过,属于农闲时节,民众有时间举办和参与这一活动。此外,每一次还傩愿还有具体安排,“那是一昼一宵,今天设坛,明天就烧纸。就是从头天下午开始做法事到夜里两三点钟,早上早点起来,六、七点起床,搞到十二点钟,就化财烧纸了。”对此,何秋莲老人也有清晰的记忆:“我们这里只搞一天一夜。今天下午铺坛,明天中午就烧纸了。”这与笔者所了解的沅陵七甲坪乡不表演傩戏的一次还傩愿所需时间是一样的。

  用坪还傩愿仪式表演的空间是事主家中堂屋,这是事主可以自主支配的空间,也是安有神龛的神圣空间。当然,还愿仪式中烧功曹、送神和烧纸化财等还需到室外去,但那只是室内法事的小小延伸。

  用坪还傩愿仪式表演,需由事主所在村落的坛头傩法师组建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坛班(亦称傩班)来进行,是以团体合作的方式完成的。唐法师告诉笔者:“做一次还傩愿要一个班子,要带六七个人,硬要七人,响乐器的有五人,一个打鼓,一个吹唢呐,两个打钵子,一个敲锣,还要至少两个做法事的老裟轮流做,一人很难做得下,老裟不上场也可以打乐器,没有六七个人玩不活。”从乐器要求看,用坪傩班不同于邻近不用唢呐的辰溪傩班,表现出一种地方差异。

  关于用坪还傩愿的仪式程序与各场次名称,据老裟唐守业介绍,共有十八场,分两天做完。第一天所做法事依次为:绕坛——启师——酬神申法——封祭——上香——接驾——传茶度酒——唱下马歌——喝下马酒——呈牲——判三牲——开财门——求下马筶,最后肃坛不算法事。第二天所做法事依次为:上熟——和会与交标——舞土地——勾愿——送神,最后安神不算还傩愿法事。从现在用坪还傩愿仪式过程来看没有傩戏,那么以前是否有?又是怎么表演的呢?对此,老裟唐守业回忆说:“现在没有傩戏了。我爷爷那个时候有傩戏,我爷爷年轻的时候,有傩戏。后来傩戏本子弄丢了就没有了,失传了,没有傩戏了。先前,我们这里搬孟姜女还唱戏,搬孟姜女和唱戏一样可以当戏唱,唱孟姜女由老裟或者会唱的人坐在堂屋里唱,是坐堂戏。”由此可见,傩戏的消逝,说明了物质条件的变化对民俗文化变迁的影响。而瓦乡人传统中以坐堂戏的形式唱孟姜女,揭示了傩戏尚未从以祭仪为核心的用坪民间还傩愿中脱离出来,这种特征一直传承到今天。

  举办还傩愿所需道具法器主要有:面具、柳巾、绺旗(又称牌经)、祖师牌、牛角、司刀、龙头棍、玉皇印、彩旗等。它们各具不同的功能。如柳巾、祖师牌、令牌用于压邪,牛角用于领兵,司刀既可用于统兵又可用于镇邪……等等。还傩愿中老裟服饰有:蓝色法衣(瓦乡话称“佛衣”)和与之配套的黑色山形帽(瓦乡话称“唐经帽”),红色法衣(瓦乡话称“飞衣”)和与之相配的五福冠。

  对于服饰的使用也有严格规定。穿蓝色法衣就戴唐经帽,用于开坛启师、传茶度酒、上熟、求下马筶、送神等环节,穿红色法衣就戴五福冠,用于和会、接桥等法事,而穿红色法衣的同时,里面必须穿蓝色法衣。按习俗,老裟的法衣和布置傩坛所用的十三张中堂神像图常有事主赠送。笔者看到,唐法师的几件法衣和几张中堂神像画轴上就写有赠送物品的事主姓名。

  还傩愿各场次多有科本,科本名称与场次名称相对应,如《启师》、《接桥》、《传茶度酒》、《勾愿》等。这些科本语言为汉语,不过在实际表演的对白中也可以穿插瓦乡话,增加亲切感和认同感。老裟对科本基本采取唱诵的形式表达。在还傩愿表演中也常使用一些符、咒、诀,这凸现出傩文化的神秘性。据蔡法师介绍,老裟常用手诀及其使用环节为:一字诀,启师用;梅山诀,封祭用;团圆诀,封祭、启师用;拖刀诀,和会用;五山诀,封祭用;本师诀,启师用;祖师诀,启师、封祭用,等等。至于用坪还傩愿中常用步法一般是三步一拜,四步一跪,具体有“丁”字步,即走两步蹲一下,一脚提起虚点地面,形似“丁”字,又称“矮子步”,表演“舞土地”时用;还有七宫八卦步,在申法、发功曹、上香、封祭、上熟、解愿等法事中使用。

  关于一次还傩愿所需费用情况,本地人也有清晰记忆。虽然老裟历来的准则是“有钱有米也去,无钱无米也去”,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是有一些基本规则。何秋莲回忆说:“以前还一次愿,只要准备一头猪、两担谷和一些香米就行了。一般人家都可以做。这头猪还属于你老板的,还愿后你可以过年,可以卖肉。”家中做过一次还傩愿的何先田也说:“以前手艺人工钱便宜,我是给钱,那不是数天数,是多少钱一坛,或者几块钱一坛,我那次不知是十二块还是好多?用的是国民党时候的钱。”此外,还傩愿中的饮食禁忌,更降低了事主的费用。傩班成员第一天在事主家就餐时,只能吃素,不能开荤。唐守业介绍说:“开始只能吃油炸豆腐,吃萝卜,还有什么粉条,一概就是小菜(即素菜),夜里开财门后就开荤了。”这样的低标准和饮食禁忌习俗,使得普通人家也能够做得起还傩愿,这也应该是还傩愿能在民间长期生存的原因之一。

  人们举办还傩愿都有自己的因由,有自己内在和外在的需要,而还傩愿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满足或调节这种需求。在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举办民间还傩愿的因由和需求多表现在民众的灵验叙事之中。透过他们的口述,可以洞见一些还傩愿在民间长期活态存在的原因。

  访谈一:

  笔者:为什么要做还愿?

  何秋莲:有时欠那个,要求子求女,没有正孙的,就许个愿,许愿之后就打个标,插在神龛上,你如果生了男孙就不是要还?我母亲开始一直养女,后来许愿,后来才生我弟弟吉保,后来也还愿。还有以前医生不行,主要是草药,医生又少,附近就只有两个草药医生。以前我弟弟吉保手脚抽筋,很可怜,我伯伯把草医请来,吃药好了,过两天又发作了,就许愿,好了,不抽筋了,就还愿。

  访谈二:

  肖三花:过去(指建国前),我叔叔有头大母猪,生下猪崽后它把猪崽都吃掉了,一连三次都这样,就许愿,后来母猪不吃猪崽了,养得猪了,就还愿。

  访谈三:

  唐守业:像有一个保长,通过许愿得到这个功名,又有钱,就要还坛愿。

  从以上访谈情况来看,用坪民众之所以举办民间还傩愿,是因为有求子、求医、求六畜兴旺、求官等需求,而这种需求呈现在民众的灵验叙事之中。还可以看到,这种需求既体现在精神方面,也体现在物质方面,即人们需要实实在在的生儿育女、六畜兴旺等。因此,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是交织在一起的,应该说人们在谋求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关系的追求也为改革开放之后民间还傩愿的重建提供了无形然而重要的动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用坪瓦乡人民间还傩愿是指为事前许愿或事后还愿而举行的傩仪,即无论事前或事后举办的傩仪均称“还愿”,还愿仪式供奉主神是始祖傩公傩母,其表演具有特定时间(农历十冬腊月)、特定空间(私人堂屋)、特定目的(求子、求寿、求吉、求官、求六畜兴旺、治病、消灾等)。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