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创办,集合了当时一大批进步人士参与其中,并且在之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鼎力相助。1921年8月,由贝晋眉、张紫东、徐镜清等人发起,以分股认购及个人赞助的方式,集资创办了昆剧传习所,并邀请汪鼎丞、吴梅、孙咏雩、李式安、潘振霄、吴粹伦、徐印若、叶柳村、陈冠三等热爱昆曲的有名望之士,共同组成12人的董事会,其中聘请孙咏雩为传习所所长,其中10人各赞助100元,共计一千元作为开办的启动费用。所址选在苏州城北桃花坞西大营门“五亩园”,选中其中十三、四间房屋作为教室、师生宿舍、食堂等使用。董事会成员、道和曲社社长汪鼎丞为昆剧传习所题写了牌额。
次年二月,穆藕初以极大的热情和雄厚的财力接管经营传习所。不久,他以昆剧保存社的名义发起并组织了江浙名家大会串,所得费用全部作为传习所的办学经费,共八千元。这次会串在昆曲演出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从中可以窥测出当时业余昆曲人才的整体状况。除了这次演出的所得费用,穆藕初还承担了传习所每月约六百元的全部开支。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在中国近现代昆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苏州昆剧传习所,在昆曲之乡稳固扎根下来。
一、生源
昆曲演员对于先天的形体和声音条件的要求是极高的,但是在昆曲衰落的二十世纪初,学艺弟子的人数规模锐减,考生条件的整体水平也明显不如往昔。因此,传习所对生源的要求自然不能像文人家班那样严苛,尽可能降低了挑选的门槛,只要报考者五官端正,五音俱全,年龄从9岁到14岁左右,就能顺利通过选拔入学。
招生考试由全福班著名艺人沈月泉主持,所招学员皆为男孩,大多是苏州的贫寒子弟,也有的是全福班艺人的亲属。初次招收之时因为生源条件不佳,没有招满名额,只优先录取了19人,即朱祖泉、顾时雨、周根生、赵洪钧、刘顺斌、姚新华、徐永福、包根生、华福麟、华和卿、王森如、沈南生、张金寿、王仁宝、顾根祥、马家荣、沈坤生、屈金通和周巧生。上海贫儿院的院长高砚耘是昆曲曲友,将院中孤儿条件优异者送来六人(邵锦元、龚仁、张茂、黄锡趾、唐巧根和宋恒兴)入学。之后,郑荣寿、顾时霖、倪筱荣、沈葆荪等相继入所学艺。
传习所主张新法办学,贯彻文明办学方针,在传统师徒授受的昆曲人才培养方式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学员规定最初半年为试习期,试习期满,另立关书。主要条件有三:
第一,学习三年,帮演两年,五年满师,即毕业;
第二,学生住所的一切膳食费用,全部由所方供给,为鼓励学员认真学习,还设立奖励制度。每月逢五例假;
第三,学生入学要有保人,不得中途违规。
1926年初到1927年,昆剧传习所组织学员在上海进行实习演出,通过熟人各路推荐,陆续又招收了小班学员20余人,即后来人称的“小传字辈”。这部分学员,因为入学迟,只是随班学艺,因此所方没有为他们专门开设文化课,专业方面安排了成绩优异的师兄们为他们负责教习。后来因为各种内外原因,“小传字辈”当中,到后来只有吕传洪一人一直坚守着昆曲表演事业。
二、师资
传习所的创办人深知“名师出高徒”的教育法则和昆曲艺术传承的内在规律,深知师资水平的优劣直接关乎到昆曲教育的兴衰成败。因此,在教职人员的挑选上,其要求远高过对于生源的要求。传习所先后延请原全福班老艺人沈月泉、沈斌泉、吴义生、许彩金、尤彩云、陆寿卿、施桂林等人为主教老师,高步云为助教和笛师,蔡菊生任笛师。概括地说,这样的师资配备,具有以下两大优势特点:
(一) 名师即名伶
传习所的艺师,大多出身昆曲世家,沈月泉和沈斌泉为昆曲名家沈寿林之子,许彩金为沈寿林之内侄,吴义生为昆曲名老外吴庆寿之子,陆寿卿的祖父陆老四和父亲陆荣祥均为昆班著名净角,施桂林为名旦施松福之子。而且,传习所开班之后,他们亦将自己的子侄亲属再送来学艺,代代相传。由于家学技艺精湛,自小耳濡目染,传习所的艺师们在从艺生涯中都较早地显露出昆曲表演的潜质,并且逐渐成长为优秀的表演人才,之后皆作为台柱演员长期搭班全福班演出。因此,他们在受聘于传习所之前,本身都已是表演技艺娴熟的知名演员,艺术造诣深厚,深谙舞台实践。
“大先生”沈月泉(1865—1936),原名全福(泉福),原苏州全福班小生名角,初入小堂名班,师承著名翎子生吕双全,工冠生、翎子生、巾生和鞋皮生,有“小生全才”美称,所演《荆钗记·见娘》、《惊鸿记·吟诗、脱靴》、《连环计·梳妆、掷戟》、《彩楼记·拾柴、泼粥》、《永团圆·击鼓、堂配》等戏,著称一时。
“二先生”沈斌泉(1867—1926),原名多福,师承名副曹宝林,工副,兼演小面、白净,能戏颇多,别具一格,以冷隽见长,尤擅方巾丑戏,所演《绣襦记·乐驿》、《跃鲤记·芦林》、《西楼记·拆书》、《义侠记·借茶》等戏,描摹人物入木三分。
吴义生(1880?—1931),工老外,兼演老旦,人称“老外旦”。据徐凌云说法,吴之技艺并非其父传授,而是自学钻研所成,演唱、念白、表演俱佳,被昆曲界公认为首屈一指的外角,其经典剧目有《牡丹亭·闹学》、《如是观·交印》、《浣纱记·寄子》、《满床笏·纳妾、跪门》等等。
许彩金(1877—1924),艺名小彩金,师承著名正旦陈四,又随名旦丁兰荪学艺。他初工六旦,后主正旦、四旦,擅演《西厢记》中的红娘、《千钟戮》中的女解差、《白兔记》中的李三娘、《琵琶记》中的赵五娘、《金锁记》中的窦娥、《雷峰塔》中的白素贞、《义侠记》中的潘金莲等角色。
尤彩云(1887—1955),艺名小彩云,幼习堂名,后师承作旦陈聚林,又从名旦葛小香、丁兰荪,五旦、六旦、正旦皆擅长,为全福班后起之秀。他扮相秀丽端庄,嗓音清丽甜润,表演以细腻文静见长,著称的角色有《义侠记·挑帘、裁衣》中的潘金莲、《孽海记·思凡》中的色空、《呆中福》中的葛巧姐等。
陆寿卿(1869—1929),先工白净,后从名副曹宝林改习副角(二面),戏路宽广,各路副、丑、白净戏,无所不精。代表剧目有《水浒记·借茶、活捉》(饰张文远)、《义侠记·挑帘、裁衣》(饰西门庆)、《儿孙福·势僧》(饰势僧)、《渔家乐·渔钱》(饰赵大)、《西厢记·游殿》(饰法聪)、《浣纱记·回营》(饰伯嚭)等等。
施桂林(1876—1943),艺名小桂林,得自家技艺真传,工四旦、六旦,兼擅作旦,某些五旦戏亦能应工。他演出的拿手戏《衣珠记》(饰荷珠)、《翡翠园》(饰赵翠儿)、《西厢记》(饰红娘)、《蝴蝶梦》(饰田氏),合称为“衣翡西湖”,被昆曲界广为称道。
(二) 一师兼多职
传习所的艺师们,不仅仅只擅长一个行当,他们往往对其它行当也相当精通,因此在教学之时身兼多职,尤以首席教师沈月泉为代表。入所之前,沈氏就曾经有过教学经历,当过“拍先”,为曲友拍曲、踏戏,并亲授名曲家张紫东、贝晋眉、俞振飞、王茀民等人的台步和身段。入所之后,沈氏不但主教小生行当,而且还担任其它行当的教师。他传授顾传玠、周传瑛小生戏,也教施传镇老生戏、朱传茗五旦戏、邵传镛净角戏、华传浩丑角戏以及沈传芷的正旦戏。沈月泉除了是“小生全才”,同时也是“六场通透的全才”,他培养出来的“传字辈”弟子都熟谙工尺谱,能吹奏笛子,并且掌握其它各种乐器。
除了“大先生”之外,其他几位先生也同样身兼数职,传授几个行当的剧目。“二先生”沈斌泉,主教副、丑、净。吴义生主教老外、老生、老旦,尤彩云主教六旦、五旦和正旦,陆寿卿主教副、丑、白面和大面,施桂林主教六旦和四旦。其中,许彩金因故半年后离开传习所,因此他教学的剧目和学生都较少。
由于一位教师身兼数个行当的教习任务,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不局限于一个行当,不限定为向一个教师学习,有的学生甚至初学某一行当,到了后来又改学另一行当,可归纳为“一人转益多师”。除此之外,还有“多师合授一戏”的情况。传习所的艺师们在全福班之时,彼此就是默契合作的搭档,因此在传习所教学过程中,必然也是相互合作、相得益彰。比如,施桂林、吴义生、陆寿卿三人就给学生们合授了全本的《衣珠记》、《翡翠园》、《昆山记》、《寻亲记》、《钗钏记》、《南楼记》等。
传习所的师资配备,行当齐全,阵容强大,除了昆曲表演教师,所聘的笛师亦为名家,可谓一时之选。
高步云(1895—1984),幼小随父高森堂习昆曲堂名,后再从名师伍春如习艺,先后搭太仓合和堂、光裕堂堂名班。传习所成立后,随沈月泉入所,专工擫笛。高步云能拍曲、吹奏的曲牌达二三百支,其吹奏气满韵足,节拍分明,在传习所他协助沈月泉工作,担任第一位助教和笛师,为学生司笛拍曲、传授笛艺。
蔡菊生(1904—1929),曾在苏州金玉堂昆曲堂名学艺,工老生。1922年随师沈斌泉入传习所。他笛艺精湛,能吹曲目众多,后来一直担任“传字辈”演员演出时的主笛。之后,“传字辈”中的老生学员沈传锐夭折,蔡菊生主动继用其艺名,改名蔡传锐,称为唯一一位“传字辈”的后场人员。1929年,蔡传锐病逝,由蒋耕生继任主笛,此时“传字辈”演员已经出科演出,蒋便一直随班司笛。
昆曲课程以外,还开设文化课,分四班,聘请文学教师傅子衡、国文教师周铸九以及英语、算术教师孙卓人,教授文化基础知识。注重文化教育,是传习所的一大进步,这自然和创办人都是知识分子,而他们又都接受了一些新思想紧密相关。此外,还聘请了武术教师邢福海教授拳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