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时期的昆曲班
建国初期,由于党中央对艺术创作高度组织化的领导,昆曲事业被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作为昆曲艺术的创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往往在政府的强势控制下,逐渐失去其自身的主体性,卷入一浪又一浪的政治潮流。“以现代戏为纲”的方针彻底否定了传承传统昆曲剧目的意义,因此,在文革结束之前的十几年时间里,剧团和演员都不再整理和演出传统剧目,整个中国的昆曲教育事业全面停滞下来。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文化艺术事业开始出现新的生机。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重新确立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为当时在迷茫困顿中徘徊了十几年的文艺工作者重新指明了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戏曲事业的整体局面开始改观,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八十年代初,党和政府为昆曲事业的发展制订了专门的政策,并设立专门的机构用以确保昆曲的健康发展。1982年,文化部提出了“抢救、继承、革新、发展”的八字方针,随后,又颁发了一系列关于保护和振兴昆曲的文件。随着昆曲舞台的全面复苏,中断十几年的昆曲办学事业也被重新提上日程。这一时期开设的昆曲班,其办学模式建立在建国初期昆曲班的办学基础上,一脉相承的同时,也在探索和拓展。
⑴ 上海地区
1986年9月,上海市戏曲学校迎来了第三班昆剧演员班的学生,男生三十八人,女生十八人,学制八年,中专学历,史称“昆三班”。本届昆曲班主持教学的首任昆曲科科长为“昆大班”的张洵澎,其他教师还有王英姿、甘明智、周清明、余慧清、屠永亨、戴蓓蓓、李应鹏、陈小燕、屠巧丽等。上海昆剧团的著名演员蔡正仁、岳美缇、计镇华、王芝泉、刘异龙、张铭荣、方洋、王君惠、成志雄、周启明、周志刚、王士杰等也组成教学班子,参与到“昆三班”的教学过程之中。此外,这次招生,还开设了昆曲音乐三班,由上海昆剧团的乐师辛清华、顾兆琪、李小平等执教。在八年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系统和规范地学戏传统戏之外,还增设了《文艺学常识》等文化课程。1994年10月,“昆三班”演员班和音乐班毕业,正式进入上海昆剧团工作,之后组成上海昆剧团青年队,在不断地舞台实践过程中进行“持续性”的教育。张军、沈昳丽、谷好好、黎安、余彬、吴双、倪泓、季云峰、胡刚、侯哲、丁芸、赵磊、陈莉等,业务上已经取得突出表现,成为上海昆曲舞台的新一代接班人。
此后,上海戏曲学院昆曲班又进行了两次招生:一次是1999年,招收了19名初中毕业学生,学制四年中专,其中的优秀学生又继续进入大专班学习,于2005年毕业。“昆四班”由于初中毕业之后再入学学戏,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基本功的培养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整体教育成果不佳。不过,“昆四班”的演员在进入上海昆剧团之后,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昆三班”行当不够齐全的问题。该班中的女小生翁佳慧,表现出色,已经在昆曲表演上取得不错的成绩;另一次是2004、2005级“昆五班”,招收了60名学生,学制十年,前面六年为中专,后面四年为本科。关于“昆五班”的具体教育情况,下文还将做详细论述。
⑵ 江苏地区
文革结束后,江苏省戏曲学校改称江苏省戏剧学校,并于1978年开设昆剧科,招收了演员班和音乐班共六十多人。演员专业学制七年,乐队五年,先后由华月秀、屈曼玲任班主任,武美玲、钟铭元、蔡鸣芬任副班主任,主要教师有高慰伯、李锦泉、徐振民、王正来、包世蓉、徐雪珍、王维娟、曹小丽、沈莹、王文华、翁以敏等。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分别于1985年和1987年毕业,全部加盟江苏省昆剧团,其中柯军、徐云秀、孔爱萍、李鸿良、龚隐雷、王振声、潘中琦、孙建安、王建农、程敏、钱振荣、孙海蛟、计韶清、鲍学军等人,已经在艺术上取得优异的成就。1998年,时隔二十年,江苏省戏剧学校再次招收昆曲班,并于2005年毕业,其中的单雯、施夏明、罗晨雪等演员现已崭露头角。
1989年9月,苏州大学中文系昆剧艺术本科班开学,学制四年,共招收本科生二十名,日本留学生一名,由中文系周秦老师任班主任,目的在于培养既能从事舞台实践、又能从事理论研究的昆曲艺术通才。关于该班的教育情况,下文还将作重点分析。
⑶ 浙江地区
1996年,在浙江昆剧人多方努力下,由当时的浙江京昆艺术剧院委托浙江省艺术学校,设立昆剧科,开办了学制四年的昆剧班。通过全省各地的初试、复试选拔,最后录取男生十二名,女生二十一名。这个班级的任教老师除了浙江省艺校的教师外,主要由浙江京昆艺术剧院选派“盛”、“秀”两辈中的优秀演员担当。
1978年10月,原温州戏曲学员训练班昆剧班学员平阳人周云霑,为了传承永嘉昆曲艺术,不惜典卖家产,在当地永昆老艺人的支持下开办了“永昆学馆”(也称“平阳昆剧学馆”),招收了学员五十余名。永昆老艺人陈方魁、张献珍、张金弟、陈雪宝、徐剑鸣、陈达辉等自愿担当教学任务,不收取分文报酬。学员们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掌握了《荆钗记》、《秋江》等十多个剧目,并于1980年开始在温州各地演出,引起关注。由于此次办学未向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生源又都是农村户口,违反了当时文化管理的相关规定,该班被迫于1983年解散。
此后十多年,永嘉各界呼吁“抢救永昆”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1992年3月24日,永嘉县政府响应民意,正式向浙江省文化厅呈递《关于要求开办浙江省艺校校外永嘉昆剧班的报告》,计划正式培养永昆接班人。浙江省文化、教育、财政、计经委等单位通过可行性的调查研究,同意批复,并分配编制名额三十五名,毕业后承认中专学历。但是,次年3月,由于永嘉县政府领导班子的更换,该计划没有得到执行,永昆校外班的招生工作被搁置,原筹备小组也因此解散。
⑷ 湖南地区
1978年,湖南省艺术学校开设湘昆科,分上下两批招收学生四十名,男二十四人,女十六人,委托给郴州湘昆剧团代管培训,主持教学的是唐湘音、卢太善。教学计划按照省艺校教学大纲结合湘昆传统剧目进行授课,昆曲专业老师有卢太善、王其新、李凤章、孙金云、文菊林、孙毅华、陈宋生,文化教师有彭英涛、陈亚俐。经过三年的培训,学员们在文化和专业考试合格之后获得中专文凭,大部分学员进入湘昆剧团就职。其中罗艳、崔美芳、周恒辉、傅艺萍、黄学军、谭益友、夏国钧、陈小云等人,逐渐成为湘昆剧团的骨干演员。
1985年,在郴州艺术学校,也创办了湘昆科,招收了男女学生三十名,学制五年,中专。当时的校长是宋信忠,副校长是郭松华、卢太善,专业教师有卢太善、李凤章、郭静蓉、文菊林、孙金云、彭松发、陈丽芳、谢序干、晋德才、刘存明、彭明光、徐美君、黎任斌、雷纯门等。
三、学校昆曲班的教育特点
以上所列的,是各地在解放之初和改革开放之后两段时期里创办的专业性昆曲班。这些昆曲班虽然开办的时间和地点各异,教学的成果各有高低,但是总体上来说,具有许多共同的办学特点,归纳如下:
㈠ 公办性质
在中国的昆曲教育史上,除了宫廷戏班带有一些国家“公办”性质之外,一直以来担当昆曲教育使命的都是文人、艺人、曲家、曲友等民间力量,包括昆剧传习所在内的解放之前的昆曲教育机构,都是属于民间办学的性质,从来没有出现过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昆曲人才的培养计划。
新中国建立以后,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戏曲教育受到了党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进入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本节所列举的昆曲班,除了永昆学馆是民办性质以外,基本上都是以当地的艺术学校或戏曲学校等公办学校为教育载体,隶属于政府教育系统,实施统一招生和培养,以戏曲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中心,以班级教学为基本格局的事业型正规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
正是因为公办学校的性质,昆曲班的教育经费得到国家财政稳定的支持和保证,如此就避免了如昆剧传习所后期一样由于资金短缺而面临的办学困境。
㈡ 定向培养
所谓定向培养,是指在招生时即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其毕业后工作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学习期间的培养费用按规定标准由国家向培养单位提供。
古代昆曲教育机构里,职业戏班和文人家班都带有一定的“定向”性质,班主蓄养学徒的目的就是为了为自己的班社演出服务的。宫廷戏班因为更加严格和规范的管理,其“定向”性质更为突出,所培养的演员,就是为了满足宫廷演剧需要的。同时,古代家班中的演员,由于处于奴隶性质的地位,流动性很大,如清初李渔姬妾组成的“李十郎”家班,就曾“游燕适楚,之秦之晋之闽,泛江之左右,浙之东西”。因此,古代的昆曲艺人,因为其身份的卑微和班社的民办性质,其职业的“定向性”没有那么明显。明末著名红粉昆伶陈圆圆一生的颠簸坎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兴办的昆曲班培养的演员,不再重复旧社会艺人的悲惨命运。他们是国家统一招收的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成绩合格之后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按照“定向培养”的政策进入当地的昆剧院团担任演员工作,是具有国家编制的社会主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在毕业之后,大多数都承担起当地昆曲艺术的演出和传承的历史使命,就业流动性相对较小,更多的流动原因是行业内部的艺术交流、国内外的舞台演出,以及艺术成熟之后对后辈学生的教学实践。
㈢ 师资配备
建国初期的昆曲班,其专业教师大多是当地昆曲界的艺人和曲家,他们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昆曲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为典型的例子,首推苏州昆剧传习所的“传字辈”艺人的教学活动,是他们一同开启了新中国昆曲教育事业的新篇章。昆剧传习所,作为近现代中国最重要的昆曲科班团体,在吸取传统科班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提倡文明办学,采用了一些新的教育方式,形成了相对进步和完善的昆曲教育模式,为建国后昆曲班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其培养的优秀“传字辈”艺人,后来成为建国后各地昆曲班中的主要专业教师,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学生,教授了一大批昆曲传统剧目,对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之后,这些“传字辈”演员们,大多年事已高,难以担负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吸收进来一大批新的师资力量。这些教师,就是建国初期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昆曲演员,他们在文革中耽误了最好的艺术青春,在改革开放新一轮的昆曲教学事业中,成功地完成了演员到教师的身份转换,成为之后昆曲教育实践中的师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