㈣ 演出实践
“以团带班”昆曲教育模式的一个非常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便是艺术实践。1956年,江苏省文化局暨苏州市文化局在苏州举办昆剧观摩演出活动,特意安排了“继字辈”演员向昆曲前辈作汇报演出。为了提携青年演员,俞振飞主动提出和张继青、章继涓合演《断桥》,并开导两位学生放下心理包袱,不要怯场,不厌其烦地给予示范、配合排练。这次演出,给“继字辈”青年演员极大的鼓舞,开启了他们实践演出的序幕。
1956年10月,剧团改组成江苏省苏昆剧团,次年2月正式成立继字辈青年演出队,进行了实习性的巡回演出,逐渐锻炼了演员的舞台实践能力,扩大了昆剧及继字辈青年演员的社会影响。1957年4月,江苏省文化局在南京主办全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张继青和柳继雁因演出《断桥》和《游园》获得青年演员奖。
在“继字辈”学员们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剧目之后,团里开始加大力度组织他们参与实践演出,开辟了苏州开明剧院和新艺剧院两个主要演出场所。1959年,文化部门更是将新艺剧院划归到苏昆剧团作为实验剧场,为学员的舞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演出环境。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期,在苏昆剧团的三个演出队中,两队由年轻演员组成,轮流在开明剧场和新艺剧场演出。当时,像张继青和柳继雁这样的学员,全年演出场次多达两百多场,有时一天就会演出日夜两场,极大丰富了学员们的舞台实践经历。
在1956年之前,江苏省没有专业的昆剧院团,除了正常的分队演出之外,苏昆剧团的演职人员经常来回于苏州和南京两地,经常参加省、市重要招待演出任务。为了使苏昆剧团的工作得以正常运行,解决省、市招待演出任务中出现的矛盾,1960年4月,江苏省委和苏州市委研究决定将苏昆剧团一分为二,在南京另外成立一个江苏省苏昆剧团,以张继青、范继信、董继浩、姚继焜、吴继月、姚继荪、王继南、高继荣、吴继静、潘继正、李继平、崔继慧、朱继云十三名“继字辈”演员及部分乐队人员为骨干人员,与江苏省戏曲学校首届昆曲班毕业生合并组建而成,与原苏州的苏昆剧团同名并存。
1961年,上海市委宣传部邀请苏昆剧团赴沪演出。为了展示“继字辈”演员的整体艺术水平,保证演出质量,文化部门将苏州团和南京团再次集中在苏州,从当年6月开始,由顾笃璜负责对所有赴沪演出剧目进行重新加工排练。9月9日开始,两团首次联合赴沪,在上海人民艺术剧场、大众剧场公演二十四场,历时十九天。演出开始当日,《文汇报》发表了题为“江苏省苏昆剧团昨晚招待演出”的文章:
江苏省苏昆剧团今(9)日开始在上海艺术剧场公演。昨晚,上海市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邀请本市党政首长和文艺界人士,观摩苏昆剧团招待演出的苏剧和昆剧《跪池》、《痴梦》、《送子》、《醉归》等,这些具有浓厚传统特色的剧目和演员细腻深刻的表演艺术,受到热烈欢迎。
……这个剧团很重视继承传统艺术,努力在身段、唱腔、咬字、音乐方面保持与发扬苏昆剧的风格,现在剧团已拥有苏剧保留剧目《醉归》、《窦公送子》、《出猎回猎》、《长亭出塞》、《李翠莲》等四十多个;昆剧剧目《游园惊梦》、《断桥》、《思凡》、《痴梦》、《醉写》、《刺相》等七十多折。
除了《文汇报》,当日的《新民晚报》还对苏昆剧团的几个“打泡戏”的剧情和演员做了详细的专文介绍,节选如下:
跪池
……苏州昆曲的青年一代——“继”字辈演员的柳继雁、董继浩和姚继焜(特别是前两人)都很能体会角色,台上有“戏”,不让前辈。从剧本来说,这个喜剧是高度夸张的;就演员来说,却是正确地达到了戏的要求,恰到好处的。因为演员是这样的年轻,就更难能可贵了。
痴梦
……崔氏是由最出色的青年演员之一张继青饰演的,手、眼、身、法、步,合乎法度而自由灵活,富有创造性。梦醒前,感情的陡起陡落,几度突变;梦醒后苦笑无状的痴騃形态,都有独到的神韵。
此次演出,是苏昆剧团首次在上海公演,一时间引起上海文艺界广泛好评。俞振飞、赵景深、袁雪芬、筱文艳等文艺界人士都在《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上发表评论文章,肯定了苏昆剧团青年演员的优异表现,肯定了苏昆学馆在昆曲教育上取得的突出成绩。俞振飞的评论文章中这样写道: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他们以自己精湛的表演、严谨的态度和优良的作风,赢得了本市戏剧界同行和广大观众的赞扬。作为一个昆剧演员,一个戏曲教育工作者和大半个苏州人的我,看了他们的戏,更是打从心底里感到高兴。
从这次演出的各方面的接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短短的五六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江苏同行,已经在好几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在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他们在整理、改革传统剧目的时候非常积极,也非常重视;为了继承优良传统和发扬优良传统,他们在老艺人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大大地调动了老先生传艺传戏的积极性;在培养新生力量方面,他们一面克服师资不足等等困难,想尽办法来提高青年演员的业务水平,一面抓紧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培养他们的优良道德和优良作风……
除了成长的迅速以为,江苏的青年同行们还有一个十分可贵的长处,就是演起戏来态度严谨,一丝不苟。
在这次演出中,我看了很多的戏,不论是昆是苏,差不多每一个演员一上台总是循规蹈矩,十分认真,因此尽管演出水平不一,但是看上去都比较有分量。
俞振飞的评论文章,高度肯定了苏昆剧团在青年演员培养上所取得的成绩,概括了他们在昆曲教育上的两点成果经验:一是,剧团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的成果经验,吸引了一大批老艺人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使得昆曲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二是,树立了青年演员正确的艺术观念和学习态度,严谨规范、勤奋刻苦。
在苏昆剧团在沪演出结束前夕,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联合邀请了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会,苏昆剧团在人才培养和舞台演出两方面取得的成绩做了研讨和分析,出席座谈会的专家有钱璎、徐凌云、赵景深、刘厚生、吕复、吴白匋、孔罗荪、郭绍虞、杜宣、魏金枝、孟君谋、陈西禾、赵清阁、刘天韵等六十多人。专家们在谈到苏昆剧团青年演员的表现时,“都认为他们的表演极富魅力,把观众带到了很深的意境;青年演员又能遵循剧情特定环境的轨道去刻划人物,这是非常可贵的。”
1962年,苏州的苏昆剧团已经发展到三百二十余人,下设一、二、三团,连同南京的苏昆剧团,江苏省已有四个苏、昆演出团体。之后,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来临,苏州团被撤销,改建成苏州红色文工团,大部分演职人员被下放专业。不过在文革之前,从昆曲教育的角度来看,苏昆剧团的“继字辈”学员已经完成了在剧团学馆的受教育过程,实现了从学员到演员的身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