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宋金杂剧的服饰穿戴类型(二)
宋俊华

  二 副末、副净的服饰

  副末和副净都是滑稽脚色,副净“发乔”,副末“打诨”。明汤式《新建勾栏教坊求赞》散曲说:“副末色说前朝,论后代,演长篇,歌短句,江河口颊随机变。副净色腆嚣庞,张怪脸,发乔科,(口店) 冷诨,立木形骸与世违。要挆每末东风先报花消息”。这两个脚色都由参军戏脚色发展而来,副末来自苍鹘,副净来自参军,他们在表演上也继承了参军戏中苍鹘嘲弄、扑打参军的程式,经常是“副末执榼瓜以扑靓”。加上,他们都主要扮演社会底层的市井细民。因此,副末和副净两个脚色在服饰穿戴上,既继承了唐代参军戏脚色穿戴的特点,又受到了宋代市民服饰的影响,形成了诙谐、滑稽的风格。

  唐代苍鹘不戴帽子,把头发随意扎成“总角”或“髽髻”的式样,穿一身破烂的“鹑衣”、“敝衣”,完全是普通庶民的装扮。受唐苍鹘服饰的影响,宋代副末也经常头戴形状奇特的诨裹,“裹结络球头帽子,着○役叠胜罗衫”,衣冠不整,穿着随意。如《眼药酸》图中副末把衣袖卷起来,前襟掖入腰间布带中(图3)。河南温县宋墓杂剧雕砖中副末身穿黄色短褐,也把衣襟塞入腰间。山西侯马金代董氏墓的副末戏俑上穿黄色虎皮花纹黑边衣服,下穿黑裤,脚登红鞋,发髻偏斜,也是随意装束。

  副净的装扮也很随意,《水浒传》第82回描写副净:“裹一顶油油腻腻旧头巾,穿一领邋邋遢遢泼戏袄”。明汤舜氏《新建勾栏教坊求赞》说副净是“立木形骸与世违”。文物图像中的副净打扮也十分滑稽:有的头戴簪花幞头,着襕袍束腰带却赤裸小腿,袜筒外翻;有的头戴圆脚幞头,身穿补纳袍;有的裸头束髻,赤裸上身,却右脚着靴;有的头戴诨裹,身穿左衽短襦等等。

  总之,副末和副净装扮都很随意,加上他们都面敷粉墨,因而形成了诙谐、滑稽的装扮特征,与其它脚色穿戴风格明显不同。即使在他们二者之间,装扮特征也十分鲜明,副末经常手持杖、棒之类的道具;副净没有道具,但经常有滑稽的神态动作,如打呼哨等。另外,由于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众多,不同角色在服饰上自然有差别,所以他们的服饰式样变化很多。尽管如此,滑稽仍是他们服饰的总体特征。

  三 装旦的服饰

  装旦就是扮演妇女的脚色。装旦在唐代已经有了,唐代的歌舞戏《踏摇娘》中扮演踏摇娘的就是装旦。《武林旧事》卷四“乾淳教坊乐部”条所记的“杂剧三甲”中,就有“装旦孙子贵”。卷六“诸色伎艺人”条所记杂剧的“杂扮”中,也有“鱼得水(旦)”、“王寿香(旦)”、“自来俏(旦)”的记载。另外,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三载,“一日内宴,教坊进伎,为三婢,首饰皆不同”,其中的三个婢女就是由装旦扮演的。

  从文物图像来看,装旦的打扮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戴各式幞头,如曲脚幞头、牛耳幞头、花脚幞头、局脚幞头、无脚幞头等,穿圆领或方领长袍。有的也穿“裙”,如山西垣曲坡底墓杂剧雕砖装旦左手下垂提裙。这类服饰与俳优常服相同,也与男服区别不大,说明装旦在舞台上可能是直接以俳优常服来装扮女性角色的。二是穿戴明显女性化。如山西稷山马村段氏墓M8杂剧砖雕中,装旦头梳同心髻,上穿左衽襦,下系长裙。山西稷山化峪墓M3杂剧砖雕的装旦,也是这样的装扮。

  四 末泥、引戏的服饰

  末泥和引戏都是杂剧演出中的执事人员,本非脚色。《都城纪胜》和《梦粱录》都说:“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主张”就是主持、指挥的意思。因为“末泥为长”,即杂剧色色长,主持大事自然非他莫属。据《武林旧事》载,末泥后来被“戏头”取代。“分付”是解说、报幕的意思,明陈与郊《鹦鹉洲》第六出插演的《傀儡梦》中,引戏就明显是以报幕员身份出现的。

  当然,末泥和引戏在杂剧表演时,有时也客串其他脚色,如引戏客串装旦、末泥客串装孤等,由于他们的身份主要是舞台执事,服饰一般以俳优常服即幞头、袍、带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物图像中,引戏经常戴“东坡巾”。它是在宋代文人中颇为流行的一种巾帽,造型高而方正,戴时配以宽博衣衫,十分高雅、潇洒。这种巾子相传为大文豪苏东坡所创,故名“东坡巾”(明王圻《三才图会》有它的图像,见附图9)。

  引戏既然不是脚色,为什么要戴文人气很浓的巾子呢?我以为和引戏的艺术修养和舞台职责有关系。明汤式《新建勾栏教坊求赞》说:“引戏每叶宫商解礼仪”。古代杂剧演员大多文化水准不高,能够既懂音乐又懂礼仪的演员自然很少,而杂剧演出又很需要这样的演员来负责报幕、调度演员出场等,尤其是在宫廷中的大型演出时,杂剧作为其中的一个节目,如果在演出时出乱,那就麻烦了。因此引戏戴“东坡巾”这样文雅的帽子去“分付”众人,是和他的身份相符合的。 

  总之,宋金杂剧服饰基本来自生活常服,演员在具体扮演时,可根据脚色的不同情况进行变化,形成了装孤服饰、装旦服饰、副末服饰、副净服饰等不同的穿戴类型。相对而言,装孤和装旦的服饰比较单调,副末和副净的服饰比较丰富。这显然与宋金杂剧演出以滑稽调笑为主有关,副末、副净是杂剧的主要脚色,所扮演的角色以社会下层人物为主,服饰自然可以无所顾忌,“从便跣露”了。而装孤和装旦在杂剧中出现较少,且多扮演庄重角色,服饰穿戴自然不能无所顾忌。可见,宋金杂剧实际上主要发展了由唐代参军戏以来的滑稽风格,副末和副净服饰就是唐代参军和苍鹘的滑稽服饰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另外,宋金杂剧脚色在巾帽上的簪花,既是宋代巾帽簪花民俗的真实写照,又反映了宋金杂剧在服饰上追求装饰的倾向。

来源:中山大学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