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世俗武将服饰
历史故事,也是宫廷演剧的重要内容。脉本附“穿关”的剧目中,历史题材占了多半,且多与武将生活相关,所以“穿关”中武将的服装,占了很大的比例。若不算神怪将领服饰和以和尚、道士、农民(主要指江湖将领)等形象出现的将领的服饰,“武将”的服饰则约有64套。这些套装从纵向看,包括了春秋战国、三国、隋唐五代、宋金等不同时期的武将服饰;从横向看,涵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将领、官军与绿林将领的服饰。
《脉钞本》中的汉族官军将领服饰,共约有45套,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三套依次是:(一),“凤翅盔、膝襕曳撒、袍、项帕、直缠、褡膊、带”(54人),主要为普通将领如曹仁、李肃、杨宗保、杨志等穿戴。(二),“皮盔、膝襕曳撒、掩心甲、项帕、直缠、褡膊”(40多人),主要为性格滑稽的将领如范当灾、蔡瑁、段志贤、夏侯渊等所用。(三),“奓檐帽、蟒衣曳撒、袍、项帕、直缠、褡膊、带”(36人),主要为军中统帅或王侯如廉颇、袁绍、杨令公、宋江等所用。可见汉族官军将领的套装具有类型性,它从地位、性格、情感上把武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另外,套装的构成也有规律性。在45套套装中,以“蟒衣(膝襕)曳撒、袍、项帕、直缠、褡膊、带”为基本组件的约有34套,占75%;其次以“锦袄、项帕、法墨踅、直缠、褡膊、腿绷护膝、布袜、八答鞋”为基本组件的约有4套,占9%,它们构成了汉族官军将领穿戴模式的基本框架,而穿戴模式的丰富性,则主要通过服饰组件的数量、颜色的不同,以及武将盔帽款式的变化来实现的。
绿林将领,主要指那些啸聚山林、占山为王的武将。他们的服饰,“穿关”仅录7套,这些套装都以“万字巾”和“蟒衣(膝襕)曳撒、项帕、直缠、褡膊、带”为基本框架,通过组件数量与颜色的变化,来改变套装类型。绿林武将(如宋江、樊稠等)与官方将领(如黄忠、马援等)穿戴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戴“万字巾”,后者戴“凤翅盔”。当然绿林将领在接受招安后,也改戴官军将领盔帽,如宋江改戴“奓檐帽”,杨志、戴宗、雷横、燕青等改戴“凤翅盔”。
少数民族将领的穿戴既不同于汉族官军将领,也不同于绿林将领。“穿关”中少数民族将领的服饰大约有12套,构成4种基本穿戴模式:(一),“蟒衣(膝襕)曳撒、毛袄、闹妆茄袋”。(二),“皮袄、战裙、皮条茄袋”。(三),“白手巾、蟒衣(膝襕)曳撒、比甲、海鲮项帕、手巾、闹妆、带”。(四),“蟒衣曳撒、袍、海鲮项帕、直缠、褡膊、带”。套装的丰富性,主要通过帽子、饰物的款式变化来实现。
总之,明代北杂剧武将的装扮,因民族、朝野而分为汉族官军将领、绿林将领和少数民族将领三类套装,各类型套装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既整齐美观又特征鲜明。
三 世俗文官服饰
《脉钞本》中的文官服饰比武将服饰少,总共只有32套。这些套装从纵向看,包括各个朝代、各个等级的文官服饰;从横向看,则包括汉族官员、少数民族官员和外国王侯等的服饰。
1.汉族诸侯王和外国国王服饰。《脉钞本》中没有汉族皇帝的服饰,但有3套汉族诸侯王和国外王侯的服饰。汉族诸侯王的服饰,又称为“公子服”,主要为周朝各诸侯国国王所服。他们一律穿戴“簪缨公子冠、上衫袍、方心曲领、火裙、锦绶牌子、褡膊、玎珰”。外国国王服饰主要是郑和所到的西洋诸国国王的服饰,包括苏禄国王、彭亨国王、船心国王及西洋国王,四个国王都穿戴“海鲮项帕、锦手巾、闹妆”。不同的是西洋国王戴“犀角冠、白手巾”,穿“蟒衣曳撒”;其他三个国王戴“黄草大帽”,穿“间道绸直身”。
2.汉族文官服饰。这类服饰共有20套,根据职位高低分为高级文官服饰、中级文官服饰和低级文官服饰。高级文官服饰包括伯侯服饰和宰辅服饰两类。伯侯戴展脚幞头,穿红襕,束偏带。宰辅戴兔儿脚幞头,穿补子圆领,束带。中级文官服饰主要指府尹级别的文官所穿的服饰,中级文官一般戴一字巾,穿补子圆领,束带。低级文官服饰则主要包括县令、县丞、司吏等的服饰,低级文官一般穿补子圆领或圆领,戴吏巾或纱帽等。另外,太监一般戴官帽,穿蟒衣或膝襕曳撒,系鸾带。
3.少数民族和外国官员服饰。这类服饰共有9套。西洋诸国国王的侍从官服饰因人而已,但以穿“直身、海鲮项帕”为特点。少数民族文官包括女直、鞑靼和回回官人,分别戴“四大巾”、“狐帽”和“回回帽”,所穿的服饰均含有“闹妆”或“闹妆茄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