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符号性的表现(二)
宋俊华

  二 颜色的符号性

  单纯的颜色并不具有符号性,颜色只有和具体事物相联系,并被纳入人类认识的视野,才会获得意义。也就是说,颜色的符号性的形成,是人类社会颜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另外,同一种颜色符号,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情景下的人群中,其所指的意义是不同的。因此,要探讨某种事物颜色的符号性,就不能离开其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

  戏剧服饰的颜色来自生活常服的颜色,生活常服的颜色,在历代冠服制度中都有专门的规定,已经具有了符号性。因此源自生活服装的戏剧服饰颜色,也就自然具有了符号性。戏剧服饰颜色的符号意义,总是和其所处的颜色文化背景相联系,例如唐宋参军戏中参军脚色所穿“绿衣”,就与当时生活中参军常服基本一致。唐宋两代的冠服制度都明确规定了象参军这样的七、八品官员要穿绿袍,所以戏剧中的参军就按照常服的样子而穿绿袍了。后来,参军戏不限于扮参军,其服饰颜色也就不限于绿色了,装扮状元时穿红袍,装扮宰相时穿紫袍,所穿服色都与当时冠服制度的有关规定是一致的。

  明代《脉钞本》“穿关”中大多数服饰都未注明颜色,但从已注明颜色的服饰看,颜色在杂剧服饰中已经具有了独立的符号意义。“穿关”中服饰的颜色有红(赤、肉红、红闪色)、绿、青、黄(金)、蓝、黑(皂)、茶褐和白(玉色)等8种,涉及的服饰种类有裙、盔、袍、襕、绢肚、曳撒、袄、抹额、直身、巾帽、蟒衣、靠和贴里等,颜色在这些服装中的符号意义有:(1)指示身分等级。黄色表示尊贵,故刘备、唐元帅、黄巢和萧王等王侯就穿黄袍;青色表示卑贱,故农民、厨子、屠户、艄公、兵卒和商人等社会底层人就穿青色服饰。另外,高级神灵如天、地、寿福神及增福神穿红襕,低级神灵如厕神、判官和龟、鳖使者穿绿襕等等,戏剧角色所穿服饰的颜色都是和其身份地位相关联的。(2)指示方位。戏剧服饰吸收了中国古代五行、五色、五向的观念,分别用青、白、赤、黑、黄表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戏剧角色。如五方鬼,分戴青色鬼头、白色鬼头、赤色鬼头、黑色鬼头、黄色鬼头。同样,四海龙王头发的颜色,亦以各自方位取色。(3)指示形象特征。灶君与火有关,故穿“火裙”;雪神与雪有关,雪为白色,故着“玉色直身”。(4)指示人物性格。如黑色表示人物刚直,性格暴躁,故项羽、张飞、李逵和武松等威猛武将都穿黑色袍服。

  清代大戏的服饰颜色,在大戏剧本中记载往往比较简略,但从当时《扬州画舫录》记载的“江湖行头”颜色来看,大戏实际所用颜色一定非常丰富。清代江湖行头的颜色已经有红、黄、黑、白、绿、大红、青、石青、古铜色、秋香、红蓝和紫等十二种,涉及到的服饰包括蟒服(五色)、披风(五色)、袄褶(五色)、圆领(大红)、道袍(大红、绿)、褂袍(石青)、素衣(青)、小袄(大红)、虫甲(绿)、龙箭衣(五色)、补子(古铜)、绫裙(白、绿、秋香)、茧裙(白)、裤(大红)、顾绣裤(五色)、纺丝带(大红)、丝棉带(红蓝)、箭衣(青)、布褂(青)、布袍(蓝)、绫袜(白)、缎靴(皂)、鞋(大红)和布鞋(绿)等。其中同一款服饰往往有几种不同的颜色,应当分属不同的戏剧角色穿戴,可惜《扬州画舫录》只记载了服饰名目,没有记载穿戴角色,我们无法从中了解具体的穿戴情况。

  大戏《劝善金科》剧本注明的服饰颜色有金色、黑色、红色、白色和青色五种。金色主要用于金貂,金貂往往为高级文武官僚所戴,如李希烈、韩游环和戴休颜等人就戴金貂。黑色主要用于黑貂和黑白二色幞头,前者为神仙赵帅、雨师及安禄山魂、江允魂所戴,后者为掌分阴阳的地界官所戴。红色服饰种类较多,意义也较多,用于朱雀冠,表示朱雀方位;用于盔帽上的扎红,表示神仙身分;用于披红,表示结婚等典礼的喜庆气氛,如新郎、六局人、傧相的披红。白色用于黑白二色幞头和白虎冠,前者与阴阳有关,后者表示白虎方位。青色用于青龙冠,表示青龙方位。以上提到的服饰颜色,都具有一定的符号意义:一者表示角色的社会地位,二者表示角色的性格,三者表示方位,四者表示角色的特征,五者表示风俗。这些意义既是社会生活中颜色习俗的反映,又是戏剧服饰颜色符号性的具体体现。

  《封神天榜》中的服饰颜色有青、金、白、黄、绿、红、黑、月白、银红和金黄等,与其对应的服饰有貂(金、黑)、纸钱(黄、白)、蟒(红、银红、黄、金黄、青、绿、月白)和靠(黄、绿、白、红、黑)等,这些注明色彩的服饰多为大戏神怪所穿戴,说明宫廷大戏对神怪角色服饰比较重视。从《封神天榜》中服饰颜色的名目来看,宫廷戏剧服饰颜色显然比民间戏剧服饰颜色要丰富得多,如《扬州画舫录》所记民间戏班的蟒服只有五色,而《封神天榜》所记宫廷戏班的蟒服则至少已达到七色。再从《封神天榜》中带颜色服饰的穿戴情况来看,其中的颜色至少可以表示以下几种意义:一是表示方位。如东、西、南、北各方向的行瘟使者就各戴本方向色瘟神帽,穿本方向色蟒,系本方向色带。再如东、西、南、北、中各方向的主痘正神,也分别穿绿、月白、银红、青、金黄五色蟒,系本方向色带。同样,东、西、南、北方向的岳神和斗神,也分别戴本各自方向颜色的冕旒、星官冠,穿本方向色蟒,束本方向色带。二是表示职位级别。如昊天大帝穿金黄蟒,金灵圣母穿黄蟒,紫微大帝穿银红蟒,元坛神君穿青蟒,普通星官、星后穿红蟒,不同级别的神仙所穿蟒服的颜色各不相同。三是区别神鬼。神仙一般在巾帽上挂黄纸钱,鬼魂则挂白纸钱。所挂纸钱颜色的不同,其所表示角色的特征也就不同。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颜色,还有正色与间色之分。程大昌《演繁录》卷七说:“《环济要略》曰:‘正色五谓青、赤、黄、白、黑也,间色五谓绀、红、缥、紫、流黄也’。孟子曰:‘恶紫恐其乱朱,盖以正色为尚,间色为卑也’”。所以,用于戏据服饰的每一种颜色,在戏剧舞台上往往都是一种符号。当然,戏剧服饰颜色符号的所指意义有时是确定的,有时则是不确定的,它既有稳定性又有变通性,我们对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来源:中山大学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