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当今戏曲音乐发展的问题
黄琼

  戏曲音乐第三次大变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不仅有成熟的戏曲音乐作品,而且有丰富的理论总结。今天,经典的唱段继续为世人所传颂和珍藏,有着独到见解的文献资料也仍旧为后来者提供学习和参考,但戏曲音乐第三次大变革给我们留下的远远不只成功的创作经验、表演经验、理论研究经验等,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

  历史上素有“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等等称谓的一代代戏曲艺术大师,他们的演唱让当时的观众为之倾倒。但听惯了当今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演唱,再翻出老唱片来欣赏前辈艺术大师的传世之作,难免还是会觉得他们的演唱及身段表演有些别扭。诸如杨贵妃、薛湘灵这样的女性角色还是由女性人物来扮演会更为自如、更加细腻。再加之化妆技术的提高,高科技的演播及录制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完备,使观众从中获了完美的艺术享受。此外,管弦乐队伴奏的引入,丰富了音乐的织体,增强了戏曲音乐的表现力,使听众无论是在演出大厅,或者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都能获得丰富的音响感受。可见,戏曲音乐已在传统基础之上提高了它的视听效果。

  传统戏的写作手法讲究“写意”而非“写实”。一个手势的运用可以表示开门、关门,而并不需要在舞台上真正摆设一扇门;一个简单的身段起伏可以表现出架船、骑马等等,也无需将真实的船或马搬上舞台……而习惯于这种虚拟表演的戏曲观众往往也能够理解舞台所表现的特定故事情景。这种写意的形式是中国戏曲艺术独有的。也正是由一张桌子这样的简单舞台道具的运用,上演了一场栩栩如生的打斗场景戏——《三岔口》。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舞台美术的整体构想在观念上也发生着质的转变。观看戏曲表演的人们早已不能满足于以上虚化的表演,也时刻期待着新奇与新鲜。2004年12月在湖北剧院上演了一出重新编排的传统黄梅戏《天仙配》。它在视觉上给观众极大的满足与享受。剧中,在演到仙女下凡一幕时,舞台布景中衬出一朵云彩由远及近从“天上”飘来,神仙姐姐们架着云彩前来搭救七妹。现代设备的运用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天”与“地”在空间上的层次感。此外,在机房织布一场,七仙女从天宫请来了无数根“天丝”,一时间舞台前被七彩的丝线密布着。接着,“天丝”后面七仙女们进行了一段表现织布情景的歌舞表演,顿时赢来了观众的掌声阵阵。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掌声是为舞台设计者的精心设计而给予的肯定,观众的叫好声也时常是冲着演员的演唱和表演而来……戏曲音乐方面似乎难以走出传统曲调的圈子。可见,当今的戏曲艺术已经从演唱技巧、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诸多方面迅速的发展着,而戏曲的音乐创作却是一个大难题。2003年11月,笔者参加了湖北省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暨楚剧新作展演,观摩到十多部现代戏曲新作。下面,笔者试通过这次戏曲新作展演、评选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众多戏剧界专家的评议来窥探近年来现代戏创作(特别是音乐方面)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楚剧《风雨情缘》

  这是由红安县楚剧团推出的一部大型现代楚剧(编剧:徐绪敏;导演:林海波;作曲配器:樊祖林;舞美设计制作:刘忠源),在此次艺术节的评选中荣获音乐创作一等奖。该剧在用戏剧艺术形式反映历史性题材方面迈开了具有发展性的一步。剧本以土地革命为历史背景,但将视线聚焦在乱世中一对恋人的情缘上,即从另一种角度来反映革命历史体裁,立足于反映平凡的老区人民对革命战争的牺牲和奉献精神,由此展开了一段表现普通群众的荡气回肠的感情故事。情感朴实、真挚,贴近基层人民的心。整个舞台设计精心,舞美效果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在音乐创作方面,将传统楚剧《赶会》中梳妆打扮所唱的【瞧相调】合理地运用到该剧音乐中,以这段节奏明快的曲调赋予声腔较强的律动和轻松的情绪,形象地刻画了桂英——一位年轻的女性为迎接恋人的归来,精心打扮时的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该剧突破了传统的楚剧音乐,它以一首优美抒情的《送郎当红军》作为女主人翁桂英的主题旋律,通过管弦乐的伴奏和小合唱等表现形式使之多次出现,贯穿全曲。这支民歌旋律不仅对人物的出场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和预示作用,贯穿的手法也使之深入人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送郎当红军》的情感内涵也较好地吻合、烘托了剧中参军、送别等场面,起到了很好的场景渲染效果。这支民歌旋律作为新的创作因素引入到戏曲音乐中,推动了传统楚剧音乐的发展。

  从这出戏的整体音乐感受来看,除了这支民歌旋律之外,两个主人翁桂英和王福的唱腔却没能给观众留下多少印象。首先,从剧本编写的角度来看,它应该为音乐创作的进行和人物感情戏的唱腔设计留出足够的创作空间,充分发挥戏曲音乐对表现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的特殊功能。其次,音乐上注意到创新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地继承传统、运用传统。历史上任何一部成功的现代戏,其创新都离不开坚实的传统基础。譬如,现代京剧《红灯记》铁梅的西皮流水唱腔“都有一颗洪亮的心”,它的成功、流行与传唱就在于其继承和保留了传统西皮流水基本的旋律、板式、调式及结构等方面特征,而将旋律、节奏变化等新的素材融合到传统曲调之中,即在传统基础之上融合新的创作因素最终实现了创新,使人有种“形异而神似”的新鲜感和熟悉感。这样的革新创造才是获取成功的重要途径,也真正实现和推动了戏曲音乐改革的前进。由此,《风雨情缘》一剧的音乐创新若能将民歌音调与传统楚剧唱腔充分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出符合全剧情感和气氛的剧目主题、人物主题,并最终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将它与器乐伴奏、唱段过门、人物唱腔甚至拖腔进行充分地发展及贯穿,这样的音乐创新或许会比运用一支民歌曲调的反复要形象丰满得多。

  二、现代黄梅戏《天职》

  这是由英山县黄梅戏剧团推出的一部大型现代黄梅戏(导演:王国胜;编剧:肖崇东、涂耀坤、方祖新;作曲:夏泽安;舞美设计:潘胜民)。该剧也荣获了音乐创作一等奖。它真实地刻画出了当代国税人在新世纪经济浪潮中恪守天职、依法治税的正义形象。剧中女主角金慧秉公执法,经过亲情与法制的矛盾斗争,最终将其亲生父亲送上了法庭。从“工程启动仪式”到“牢房探监”,整出戏的音乐结构布局安排得较为合理。该剧的作曲夏泽安老师对黄梅戏的男女分腔进行了尝试,成就出好的演员,从而推动了黄梅戏音乐的发展。该剧反映出较强的戏剧性和感召力,演员以其动己又动人的演唱和表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一致认可。剧中的多处感情戏都相当动情、感人。“探监”一幕剧情发展至高潮,祖孙三代人的情感戏描绘相当真挚感人,演员煽情的表演使在场观众不禁潸然泪下,收到了很好的剧场效果。

  从该剧的音乐来看,人物唱腔的创新性和戏剧性表现还不够突出。整出戏的唱腔虽给人以细腻、抒情的美感,但曲终人散之时,唱段甚至其中某一旋律片断的闪光点不足以在人们的脑海中烙下深刻的印记,从而使音乐随时间的流逝成为过往云烟,这是该剧音乐创作留下的遗憾。回顾近年来的黄梅戏音乐创作,我们不得不承认,至今流传且家喻户晓的仍是《天仙配》中“树上的鸟儿”等唱腔,黄梅戏的音乐创作未能超越这一传统曲调有所新的突破。由此,该剧的音乐首先要力求突破传统,努力创新。此外,在保持黄梅戏唱腔抒情性的特点之外,还应极力捕捉剧中人物激动和悲痛的情绪,从而着力满足和完善戏曲音乐戏剧化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对剧情高潮的推动。以唱腔创作为基础,再加上演员动情、生动的表演,一定能收到更为深入人心的剧场效果。这同时也是现代黄梅戏音乐创作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加这次艺术节会演的还有罗田县黄梅戏剧团排演的大型现代黄梅戏《生命恋歌》、黄梅县黄梅戏剧院推出的大型黄梅戏《兑现》、《守护真情》等等,共8出现代题材的剧目。这些戏剧作品都努力沿着求发展的创作思路进行,剧目不论大小都积极地紧跟时代的步伐,赋予新剧目较强的时代气息,剧本选材与群众关注的焦点紧密相联。舞美设计、灯光等现代设施的运用较之传统有了重大突破,每部作品都力求通过现代手段达到创新的目的。诸如,设计精美的舞台布景(包括硬片、软片的设置和布局),做工精致的各种道具,灯光的各种戏剧性效果等。它们从多方位完善了戏剧舞台,加强故事背景、环境的呈示,层次鲜明地反映场景的转换。作曲技法力求突破传统、寻求创新,在音乐上取得了许多成就与突破。总之,这些现代戏从戏剧表现的各个方面都明示出这一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创新与发展。

  从对这次黄梅戏艺术节部分戏曲新作的梳理和考察中,折射出近年来现代戏音乐创作的探索和创新,同时也反映出存在的不足。尽管不少现代戏作品都注意到了音乐上的创新,但最终能留给观众深刻印象的新腔,能流传开的唱腔不多。创新是创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对戏曲音乐创作者而言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任何一部戏曲新作只有创新了才有成功的可能性,成功的好腔必然要有创新的成分,但创出新腔仅仅只是使音乐通往成功的必要途径,新腔不一定都是成功的。因为,新腔的流传与否还会受到音乐的选材、人物唱腔的设计、主题的贯穿发展、板式的安排与布局,以及演员对唱腔的理解和二度创作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尽管近来戏曲各剧种都在发展中求生路,纷纷上演着新编剧目。许多在舞台设计上耗费了巨额投资的剧目在舞台上辉煌一时,但是音乐没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扣开人们的心弦,没能在观众心底留下什么印记,以至于人们记住了好看的布景、绚丽的灯光、热闹的歌舞、甚至几句搞笑的台词。也许还有一点记忆空间是留给音乐的,那就是“有点像传统戏里面的某某腔”。音乐上这种重复的审美过程最终会造成审美疲劳。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看来,戏曲音乐创作的确是当今戏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来源:武汉音乐学院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