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的魅力就在于一个“情”字,而此“情”之奇,源于一“梦”。杜丽娘与柳梦梅相识、相爱皆在梦中,这是汤显祖的独创。汤显祖紧紧抓住杜丽娘的“梦”,发挥了一连串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一奇,让杜丽娘“寻梦”;二奇,寻梦不见,丽娘一病不起,自行描画,“写真”留春;三奇,杜丽娘在中秋之夜情殇,临终嘱托将她葬于太湖石边梅树下;四奇,柳梦梅“拾画”、“叫画”,竟引来杜丽娘香魂翩然降临,与他夜夜幽媾;五奇,柳梦梅掘坟使丽娘还魂复生。从惊梦、寻梦、写真到拾画、叫画、幽媾、回生,都是由梦中之情发出的一连串奇幻之行。汤显祖可谓把杜丽娘一“梦”发挥得淋漓尽致。《牡丹亭》意象最早起于梦,因梦生情,因情而死,又因情而死又复生。它是汤显祖“情”的理念在舞台上的呈现,是汤显祖杰出的美学创造。
汤显祖《牡丹亭》曲文优美,以语言绮丽华采而著称,与其早期作品相比,呈现出更为成熟的语言风格。在本剧中,他继承了元杂剧本色语言的传统,又融合六朝词赋、五代词绮丽的特点,形成了一种自然真切与华采空灵相结合的语言特点。剧中每一出之结句,都为后来剧情提供暗示,下场诗全用集唐而无不如意,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学修养。此外,《牡丹亭》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足见其影响力是何等之大!
通过对《牡丹亭》三出成套唱腔的分析,笔者总结出南昆风格戏曲唱腔的特点:成套唱腔以曲牌为基本结构单位,将若干支曲牌连缀成套,按照散—慢—中—快—散的原则来结构唱腔。每套唱腔都有一个主腔。所谓主腔,是曲牌的核心旋律,一支曲牌,主腔可以变化出现多次,正是通过主腔的各种变化再现,建立起了唱腔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整套唱腔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
通过总结青春版《牡丹亭》成功上演的经验,引发了笔者的一个思考:昆曲究竟应该怎样继承和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昆曲本身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①剧本。昆曲剧本采用宋元时代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穿在总情节上有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因而,许多折子戏可以单独演出。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词及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长短句的文体,文辞华丽典雅。②音乐。昆曲的音乐是曲牌体,共有一千多个曲牌,唱腔婉转细腻,有“婉丽妩媚,一唱三叹”之说,讲究吐字。③表演。昆曲的表演手段主要由歌、舞、科、白构成,创造性地积累了唱曲和歌舞相结合的艺术经验,逐渐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点。昆曲表演以戏剧性的歌舞动作抒情、画景,配合唱曲内容创造了许多身段表演,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演出规范。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当时文化部长孙家正说:这是一个让人喜忧参半的消息。喜的是,昆曲的地位、价值受到全世界关注;忧的是,它恰恰证明了昆曲岌岌可危的现状。
昆曲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质就在于那婉转悠扬、细腻绵软的声腔。所以,保护昆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这一独特的昆腔声腔系统的保护。令人欣喜的是在昆腔的流行区域,昆曲的保护工作已经展开了。在昆曲的诞生地——昆山,建立了昆曲博物馆。馆内藏有丰富的资料,细致地展示了昆曲艺术由盛至衰的历史陈迹,昆曲自古以来的活动形式及内容,昆曲创始人和昆曲专家的事迹介绍,以及手抄本、明清版本、现代版本的昆曲剧本和曲谱,昆曲的面具、戏衣、乐器、舞台模型,以及许多著名昆曲演员的剧照与题词,等等,这些都为昆曲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昆曲是活的艺术,绝不能把它当作文物,博物馆式地收藏起来。笔者认为,要想保存昆曲,传承极为重要。昆曲是中国戏曲中最细致、最文人化的一个剧种,它的美丽不只在曲词,也在戏的本身。唱念做无一不工,每一句念白都有动作,可能是舞蹈,可能是手势,或一个默默眼风,每一个小细节都充满了戏味,所以学起来极不容易。而现在的昆曲演员有些青黄不接,四十几岁的演员在功夫上远不及前辈,二十几岁青春正盛的一代,又往往得不到六十几岁一辈的教导。目前,六十几岁一辈较出众者,大都是得到过苏州昆曲传习所“传”字辈师傅的真传的,虽过了粉妆上台的年龄,但此时的做功却正是炉火纯青,是传授技艺、延续流脉的最好时刻。而细腻的戏曲技艺必须透过手把手的切身师徒传授,才可能学到精髓。白先勇先生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苏州昆曲剧院挑选了几个资质较好的学生,并专程邀请到了昆曲著名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张继青,特别安排了拜师仪式,且恢复古礼以表慎重,让传统文化再现,传承意义也更大。经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细心揣摩,在唱功和表演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才有了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上演。
因此,笔者认为,要保存昆曲、振兴昆曲,首先要有出类拔萃的演员。而要培养出类拔萃的演员,就需要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技艺传承,我们应当看到传承昆曲技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切实的展开这一工作。其次,要培养昆曲观众。有多少人知道昆曲?许多事物是人们经接触后才喜欢的,而不喜欢昆曲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接触。所以,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和手段,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昆曲在舞台演出的同时,要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通过电视、光盘、计算机网络把昆曲优秀的剧目介绍给观众。影视艺术与舞台艺术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很大不同的视觉艺术。昆曲表演团体和影视公司的密切合作,才可能做到既保留昆曲艺术的魅力,又发挥影视艺术的长处。另外,还可以借鉴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让昆曲走进校园,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最后,要有稳定的保护昆曲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定期举办昆曲年会,建立固定的演出场所,对昆曲专业演出团体提供资金赞助,等等。
昆曲是中国最传统、最完美的戏曲剧种。它蕴含着声乐、文学、表演体系及舞蹈等极为丰富的艺术宝藏,是生命力最强的艺术形式。李晓在《中国昆曲》一书中给昆曲的价值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昆曲,从文学上看,它是最高品位的古典戏剧文学。南曲又称“词余”,是词的演进物,其实它是中国古典诗词意境在舞台上的最后遗留,中国的文人传统都渗透到它的里面;从音乐上看,它是中国古典音乐的最后遗存,它里面有唐宋大曲、诸宫调、唱赚等古代的音乐;从戏曲来看,中国戏曲在昆曲时代已经演变为完整的艺术体系,它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京剧也好,梅体系也好,其实是继承了昆曲的体系。
昆曲是我国民族艺术中的一块瑰宝,在世界各国并肩携手拯救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形势下,昆曲已经受到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乐观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昆曲的保护和继承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全社会一如既往地不断努力。
笔者对于昆曲《牡丹亭》的音乐研究,限于时间、精力和学识,还有很多未尽之处留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并完善。希望本文能够引起人们对昆曲的热爱和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将昆曲更好地保存和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