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ICP备000012 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1、方言声调
巴陵戏的语言,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的传统,在“中原音韵”的基础上采用“中州韵”,使得巴陵戏能够为较大范围的观众所听懂、接受;另一方面又与湘北地方语言长期结合在一起,受到“湖广音”的影响,使唱腔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巴陵戏立足于巴湘,其字音声调主要来源于岳阳和湘阴两地方言。这两地方言分属北方语系和湘语系,各包括六个不同的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上声、入声。历代艺人对这些声调进行规范和加工,将阴平上声、入声归入去声。规范后的巴陵戏语言分为四声,它们的概况如下表:
2、方言声调对唱腔的影响
四声的音值融入唱腔之中,势必影响旋律的进行。如《三审刺客》中闵爵唱的一段南路二流中的两个下句唱腔(曲例2、3):
曲例2
曲例3
上例的两句唱词中,“在一旁”为去——去——阳,“无凭据”为阳——阳——去;“不安”为去——阴,“却难”为去——阳。尽管两句唱词同属南路二流的下句,节奏也基本一样,但由于字调及其连接方式不同,旋律的进行也就各异了。
巴陵戏的去声字较多,这表现在行腔中则容易引起音程的大跳,使巴陵戏唱腔音调别具风味,为湘北人民及湘、鄂、赣边区人民所喜闻乐见。如《六郎斩子》中杨六郎唱的一句北路慢皮唱腔(曲例4):
曲例4
此句唱词中的“是、在、后、帐”四个字,巴陵戏均作去声字唱,旋律受其字音大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特点。
从上面所列的一些谱例可以看出,巴陵戏音乐旋律的高、低、升、降受到字音声调的影响,为同一种曲调配上不同声调的唱词,将会导致不同旋律的产生,这就是所谓的“因字行腔”。它是戏曲声腔规律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