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傩仪式的田野调查(三)
王争彦

  二、傩神的供奉方式

  傩神是一种民间信仰,其供奉方式有傩神庙,如江西南丰、萍乡地区;有傩坛,如湖南、贵州交界地区,还有傩神牌位。在安徽贵池地区,傩神信仰与祖先崇拜联系密切,大都将面具供奉于宗祠内。

    1.江西南丰地区

  A.石邮村

  村人尊称傩神为“傩神太子”或“傩太子”,供奉于傩神庙。石邮村傩神庙位于村西南口,是一幢三开间的清代建筑。据村谱记载,傩神庙始修于明代,清乾隆四十六年重修,并从村北的塖头山移至现在的位置。1985年春节,傩神庙不慎失火,傩神神像、面具俱毁,仅存石刻庙门,后来村人集资照原样修复。

  现在看到的傩神庙,朱红大门八字朝外开,上方刻红底黑字“傩神庙”三字,两侧有一对武将砖雕,一人执斧,一人握锤,脚踏狮形瑞兽,背插翎旗。檐口线角有一对形制较小的文官砖雕,各手执“平安吉庆”、“天官赐福”竖联。檐口外侧下方亦有两对人物砖雕,似是戏文故事。门畔有一幅石刻楹联:“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

  殿内约30平方米,正中有神台,傩神太子端坐其上,脸涂金粉,口角含笑,金冠龙袍,年青俊俏。傩神太子身后有红幔,平时放下,正月十六搜傩晚上掀起,里面有十二位傩神的小塑像(大神有两尊),对应十一个面具角色。正中坐一小偶人,活手活脚,称为“傩崽”,白脸朱唇,金冠红袍,亦十分俊美。最左边有近年村人后加的一个观音神像。

  神台上方高挂匾额,书“浩气光天”,匾额下有锦幅“正法久住”。神台左右分别是吴姓支祖太尹公像和土地神。殿内两侧各有一间耳房,东边放条凳、蒲团等杂物,西边庙祝居住。面具平时藏在神台上的阁楼,跳傩时取出,挂于傩神太子上方。日常的清洁、上香等任务由庙祝负责。

  石邮村傩神在远近乡人心目中很灵验,经常有信士来上香许愿、占卜问事。以至民间流行的观音、如来在此地供奉的人并不多,傩神成为石邮村和附近百姓信仰的主要神祗,常年香火不断。除了逐疫驱邪,傩神太子和傩崽还兼有送子的意味,被当作送子神。

    B、甘坊村

  甘坊村傩神庙约在村子正中,建成年代不可考,从使用月梁来看,笔者推测属于清代建筑。较有特点的是其屋顶为重檐歇山式,并在殿内正中做有藻井。

  村人尊称傩神为“傩神老爷”,白面方脸,面露微笑,端坐于神台。傩神头戴官帽,身穿金甲,外罩红袍,一幅武将打扮,左手握腰间玉带,右手捧一金色物,村人解释为仙桃。左右侍立千里眼、顺风耳,前下方有四排神坛放置面具,上方悬“昭灵圣教”匾额。神台左侧立“历代启教演傩先师之位”牌位,右侧为土地神像。

  面具以前藏在傩神庙阁楼,由于93年被盗,数枚面具丢失,现在放在村口的崇福古寺,每年跳傩时取回。傩神庙每天有人上香、点灯,修缮等事宜则由村委会负责。

  殿内左侧有一间厨房,供正月十八傩班等人吃饭使用。正对傩神庙有一座戏台,屋顶有藻井,形式与庙内相同,大约也建于清代。戏台与傩神庙之前搭有简易长棚,轴线偏离傩神庙大门,显然为便于观众看戏而后添。

  正印解释,村里有传说傩神老爷爱看戏,每年六月廿四是他回家的日子,要做戏给他看、让他高兴。解放前往往连唱十多天,现在只唱三、四天。全村每家每户自愿出钱,越剧、采茶戏、京剧都可以,唱一夜约付戏班400元。开演前在傩神庙敬香、放爆竹,无其他特殊仪式。

  C.瑶浦村

  瑶浦村傩神庙在文革中被毁,此后因经费问题一直没有重建。据村人回忆,傩神白须,打扮象个县官,傩崽是傩神的儿子,是个小孩子模样的木偶,手脚可以活动,远看笑嘻嘻的。傩神塑像已不存,傩崽和面具现藏于村民家中,拿出、搬动之前要敬香、放鞭炮,遗憾的是笔者未能亲见。

    2.安徽贵池地区

  D.观音阁村

  贵池农村普遍没有傩神庙,没有单独的傩神塑像,也没有傩崽。村人称面具为“菩萨”,在问及观音阁普通村民时,他们都说没有听说过“傩神”,但布置戏台(设于祠堂内)时,笔者看到戏台上方贴有“傩神大会”的红幅,也有“傩神大会”的回避牌,说明村民口中的“菩萨”就是傩神。

  面具平时封存于箱中,藏在祠堂,有专人换香、点蜡烛,并由各村轮流保管。唱傩戏期间,取出放在龙亭。龙亭为木制,雕刻精细,功能类似轿子,面具置于其中方便搬运。正月十五,不同姓氏的村落都要把面具抬到刘街乡附近的青山庙,供人们朝拜,当晚唱完最后一夜傩戏后封存,待来年正月取出。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