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傩仪式的仪式记录(二)
王争彦

  二、江西省南丰县白舍镇甘坊村的解傩

  1、村落基本情况

  甘坊村,辖于南丰县白舍镇。分上甘、下甘两个自然村,相距1.5公里,下甘较小,是从上甘分出的,因此甘坊多指上甘村。据村人说该村原姓邹,叫邹坊。后甘姓迁入,香火繁衍、人丁兴旺,倒成了大姓,遂改名甘坊。

  甘坊距白舍镇约17.5公里,与三溪乡仅隔一座鸡月岭,徒步10公里。村落依山而建,地势向南平坦开阔。村外有一条溪水,因其走向如“了”字,名为“了溪”。村中有《了溪甘氏族谱》,原谱大部分在文革时散佚、烧毁,1996年重修,将所剩部分合订成一本。

  2004年调查时,上甘村全村1300人左右,251户,是附近较大的村庄。甘姓占50%,杂姓有聂、唐、季等,多为1963年建新安江水库时迁入的移民。村中青壮年部分打工,部分务农,作物有双季水稻、白莲、桔树,以水稻为主。2003年村人均收入1300元上下,还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山村。不过笔者从连续三年的调查中感受到,村中的新房越来越多,随着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在慢慢提高。村中读书的风气较好,先后出过两名博士生,七十多名大学生。

  早年村中有三座甘氏祠堂,现都倒塌。从周边众多的庙宇看来,甘坊是一个较有宗教气氛的村落,村民大多信仰傩神、佛教,也有七八家信仰天主教。村南口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崇福古寺,供奉如来等佛教神祗。

  除傩神庙,村外还有其他小庙如福主殿、关帝殿、财神殿,以及社公社母、霜降老爷、落雪老爷等小型祭坛。在村东约3里处有一座甘真人祠,塑像不存,传说甘坊始祖曾在此炼丹得道,羽化登仙,族谱中亦有此人事迹。笔者猜测甘坊傩仪式中杂糅大量道教因素,或许与此传统有关。

  2、仪式过程

  南丰当地有甘坊、南堡、石邮之傩是三兄弟的传说,因南堡村的傩神爱吃不爱玩,所以只供不跳,甘坊和石邮的傩神爱玩不爱吃,所以跳傩。两村又有“老傩”之称,相比于其他村落,它们解放后的改编较少,仪式色彩浓厚,基本保留着原貌。

  甘坊与石邮相距不到40里,两村的傩仪式却都自成一格。

  甘坊傩舞中武术、杂技的成分较多,每到农历十二月,傩班就拿出道具,开始练习,活动筋骨。正式的傩仪式从正月初一开始,持续至十九日上午结束。

  正月初一早晨,傩班所有成员来到傩神庙,众人把面具取出,按次序整齐地排放在神坛上。正印主持出神仪式,画各种道诀,并到村周围的各个小庙或祭坛点香、敬拜。按旧规矩,这日要去村中的三座甘氏祠堂跳傩,并到村东约3里的甘真人祠参拜,有祭祖之意,现在由于祠堂已倒,遂改在村委会。

  初二,傩班到本村的分支——下甘村跳傩。初四、初六、初九三日,村中有结婚、生儿子等喜事的人家,会请傩班来自家跳“喜事傩”,其舞目以吉祥喜庆的傩公傩母、福禄寿等为主,但首尾必须是开山和关公。跳喜事傩的人家要请傩班吃顿饭,并送上数目随意的红包。其间,初三到十二,外村有请,傩班则出坊跳傩,时间并不固定。通常对方村落也要请傩班吃饭并送红包。

  十三、十四两日,除跳过喜事傩的人家,傩班在本村各家跳傩。十六日以后,则进入整个仪式最重要的部分:解傩。所有跳傩的人家必须解傩,解有解除、搜除之意,相当于石邮的搜傩。解傩仪式分家中和殿上,家中解傩在十六、十七日,殿上解傩从十八日晚开始,持续至十九日凌晨结束。第二日众人收拾、安放好面具、道具等各种物品,整个仪式就结束了。

  以下记录的是甘坊村正月十八日殿上解傩仪式,由笔者2002和2003年春节在甘坊的调查整理而成。

  正月十八日早晨,傩神庙内格外热闹和忙碌,傩班和村中自愿来帮忙的人忙着杀猪买菜,筹备饭菜,这些开销都从跳傩所得的红包中支出,其细目就随手写在傩神庙的墙上。从十八日中午起,中饭、晚饭、解傩结束后的“夜霄”,以及第二日中饭,大家一共要在傩神庙里吃四顿。正印甘老怀说他们的习惯是全部经费举办酒席,不设节余。当然,饭菜的丰俭就由这一年的红包数目而定了。

  下午约四点,傩班有人在村边各处小庙点香、放鞭炮,如两处福主殿、财神殿、社公社母等。这时,正印和众人关上庙门,擦洗面具,排放整齐,并摆好猪头、水果等供品,结束后才将门打开。这一过程相当严肃,闲杂人等和女子都不能随意进去观看。

  约傍晚六点,仪式开始。首先有催神仪式,由于所请神灵众多,催神的次数也格外多,按单年或双年要反覆进行十六或十七次。因为时间很长,晚饭就插在其中。

  有人先在傩神庙外的巷道两旁插上线香,约向南五十米至路口止。据说这是向神灵标明降临后的道路,让它们由此登入傩神庙。正印执锣,副印执灯,走到路口,面西站立。副印插路香,烧纸钱,并放数枚小鞭炮后,两人三鞠躬,正印高举铜锣,头前后左右的摇动,如对镜自照,据说这是催神之诀。同时他由慢渐快地敲锣,副印再放两枚小鞭炮,两人三躬返回。殿内的动作一样,只是不敲锣,一来一回称为请神一遍。晚饭后加一人敲小扁鼓,过程相同。可能因为天暗的缘故,路边加点了红烛数支。

  然后是请神仪式,傩班众人跪在神坛前,正印念“殿内界傩请神辞”(内容详见本章附录),并判筊占卜神意。辞中所请的神灵来自甘坊附近村落、山川的各坛各庙,从观音、如来等佛教神,到许仙真君、甘氏真人等道教神,再到福主、社令、土地、龙王等民间神,甚至汉皇上帝、霜降老爷、三奶夫人,“上至源头,下至水尾,有坛无迹,有迹无坛,或有不知名姓一切神祗”,竟无所不包。

  约九点,冗长的请神仪式结束,开始跳傩(村人也称演傩)。这晚的傩舞是象征跳给神灵看的,因此傩班众人格外认真,而且要跳全套舞目,包括:开山;魁星;判官醉酒(又称二鬼偷花);孙悟空;福禄寿;叠罗汉;西天取经;张天师召将;傩公傩母。舞蹈中的拳术痕迹很重,还杂有杂技成分,如魁星、叠罗汉、孙悟空,和石邮舞蹈温和舒缓的风格完全不同。其中孙悟空挥舞着夹有鞭炮和纸钱的三角叉,纸钱点燃后,鞭炮四溅,火花飞舞,煞是惊险好看。

  表演完最后的傩公傩母,立即开始搜厨仪式。鼓声突然变得奇异,节奏加快,短而急促。伴着轮回的鼓点,两人戴鹰哥元帅和田螺大王面具上场,各执铁链两端做跳跃、搏击状,口中发出鬼魅般“呜——呜——”声。第三人手执搜厨大王面具上场,三人也做搏击状。然后搜厨大王冲进傩神庙西侧的厨房,拿起锅内的一碗米和肉,回到殿上,将米倒给众人,自己只留一点。这些饭被村人拿回家,据说可以护佑家庭平安。之后,由手持搜厨面具的演员带领,另两人和傩班所有成员疾步出殿,走到村东头的水塘边,锣鼓停止,众人点燃纸钱,象征将疫鬼逐除水中,然后回殿。

  最后是送神仪式,傩班弟子每人拿数叠纸钱,托碗一只,内盛灶灰和断香,六人对称地站在殿门口。正印念辞神口诀:

  重申上启,远近福主、各部大神、在坛文武一切神祗,今日傩已周圆,烛尽灯残,肴冷酒淡,简亵殊深,莫为怪责。特备起马钱财,拜送诸位大神早登云路,在天者腾云驾雾,在地者勒马摇鞭,有车驾车,无车驾马,各返瑶官,各归宝殿。弟子不敢久留圣驾,圣筶落地,诸神速起。

  鼓声下,正印带领众人从侧门奔出,绕村一周至水口,沿途插遍线香。正印再念口诀并判筊:

  傩神启教,历代今鼓,老幼宗师,传于弟子,一代传于万代,先师传于后师,弟子不能远送。圣筶落地,诸神速起。

  此时庙内殿门紧闭,直至众人送神归来打开,整个解傩仪式结束。大家在傩神庙稍作休息,吃毕夜饭,各自归家。

  家中解傩与之类似,具体是准备一碗饭,两片猪肉,放在锅中。傩班先在厅堂里跳,之后三人扮演搜厨大王、鹰哥元帅、田螺大王,到厨房、猪圈等处伴着锣、鼓走一遍。主人家要给傩班红包,多少随意。

  据说过去解傩还要要跳“二郎伐弓”,这只舞平时不演,只在解傩时跳,但现在该面具丢失,舞蹈便也省却了。

  3、与石邮的几点比较

  甘坊在许多仪式细节上不同于石邮:

  (1)请神仪式

  石邮较简单,请出面具后,傩班弟子跪在神台前,由二伯念《傩神太子鸣辞》,判筶占卜;甘坊则较复杂,仪式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且羼杂有浓厚的道教因素,有各种道符。

  (2) 送神仪式

  石邮的送神仪式以在面具间穿梭的步法为主;甘坊则念辞神口诀,在水口送神。

  (3)逐除仪式

  石邮参加逐除仪式的是开山、判官、大神,它们也参加面具舞表演;甘坊则为鹰哥元帅、田螺元帅、搜厨大神,不参加面具舞。其中搜厨大神面具不戴,由表演者执手中。

  (4)乐器

  石邮只有一锣一鼓,其中鼓单面蒙牛皮,直径约三十五公分;甘坊也以节奏乐器为主,但数量较多,包括小扁鼓两件,大、小锣各一件,铙一件、唐鼓一件。

  (5)服装

  石邮傩班表演时扎黄色头巾,穿花布裙衫,背后写“傩神太子台前”,并有赠送信士的名讳;甘坊傩班穿红色长衫,上写“傩神祖师台前”、赠送信士名讳,表演时扎红色头巾,颈间系红色方巾。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