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清源妙道真君或二郎神
除了田元帅,还有一种说法因汤显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而流传甚广,即戏神为清源妙道真君:“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流此教于人间。”其文这样描述清源之道:
……盖自凤凰鸟兽以至巴渝夷鬼,无不能舞能歌,以灵机自相转活,而况吾人。奇哉清源师,演古先神圣八能千唱之节,而为此道。初止爨弄参鹘,后稍为末泥三姑旦等杂剧传奇。长者折至半白,短者折才四耳。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一勾阑之上,几色目之中,无不纡徐焕眩,顿挫徘徊。恍然如见千秋之人,发梦中之事。
其中参鹘、杂剧、勾阑、色目云云,仿佛这位灌口的“清源师”有过在勾阑演出的经历。汤显祖还把戏剧的娱人性宗教化,强调其教化作用,宛如“神迹”:
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寂可使喧,喧可使寂,饥可使饱,醉可使醒,行可以留,卧可以兴。鄙者欲艳,顽者欲灵。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思,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愦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疠不作,天下和平。岂非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
可同时,民间的清源传说都以赵昱斩蛟的故事为主,《龙城录》、《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新搜神记》和《茶香室丛钞》的记载大致相同,以《搜神大全》为例,卷三“清源妙道真君”条载:
清源妙道真君,姓赵名昱,从道士李珏隐青城山。隋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郡左有冷源二,河内有犍为老蛟,春夏为害,其水汛涨,漂淹伤民。昱大怒,时五月间,设舟船七百艘,率甲士千余人,民万余人,夹江鼓噪,声振天地。昱持刀入水,有顷,其水赤,石崖奔(崩),吼如雷。昱右手持刃,左手持蛟首奋波而出。时有佐昱入水者七人,即七圣是也。公斩蛟时年二十六岁。
清源传说又与李冰、二郎神传说非常相似,也有以二郎神为戏神。李渔在《比目鱼》传奇《入班》中说:“凡有一教,就有一教的宗主。二郎神是做戏的祖宗,就像儒家的孔夫子,释家的如来佛,道家的李老君。”
关于二郎神的传说比较复杂,《〈封神演义〉漫谈》作者认为,最初的二郎应该是佛教毗沙门天王的二子独健,其流行始于唐天宝,唐中期就普遍有了二郎神的供奉。传说独健率天兵、金鼠解安西之围,天王现形,“帝因敕诸道节度、所在州府于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象部从供养”。
赵昱传说晚于独健,其事始见于《龙城录》,流行于北宋,民间亦称赵昱为灌口二郎,宋太宗封其“神勇大将军”,至宋真宗笃信道教,封清源妙道真君。此后,二郎赵昱逐渐代替二郎独健和李氏二郎,元明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灌口二郎斩健蛟》中,所演的都是赵昱。
我认为赵昱传说是由李冰父子治水战江神的传说敷衍而来,又杂糅了佛教神二郎独健的形象。更为关键的是,戏神也是在赵昱/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的形象上形成的。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末年汴梁的风俗面貌,其中“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条描述了二郎神诞的盛况:
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二十三日,御前献送后苑作与书艺局等处制造戏玩,如球杖、弹弓、弋射之具,鞍辔、衔勒、樊笼之类,悉皆精巧。作乐迎引至庙,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斩鸡、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
虽然其中并没有说二郎究竟是谁,却透露了一些隐含信息。如节日中有诸色百戏表演;又如献送的都是少年喜爱的游戏之物:球杖、弹弓、弋射之具、鞍辔之类等等。学者多以“百戏”说明二郎神与后世戏神的渊源,而忽视了后者“戏玩”与清源传说的巧合。
诸多清源故事中都有赵昱空中现身的情节,其中亦提到弹丸、弓箭。如《新搜神记·神考》“川主”条:“后运饷者见昱乘白马引白犬,携一童子腰弓挟弹以游,俨若平生焉”。又如《搜神大全》:“后因嘉州江水涨溢,蜀人见青雾中白马引数人鹰犬弹弓者,波面而过,乃昱也”。南丰《金沙余氏重修族谱·清源妙道真君传》也有相似传说。后人常对汤显祖说清源“以游戏得道”感到不解,或许这恰是一条线索。
不过,如果我们不过于追究戏神是“哪一个”,二郎神究竟何人,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上神话、笔记中基本推测出二郎/清源/戏神的形象:一位年青男神,爱游艺、娱乐,而且和南方戏神田元帅一样,他也身具擒妖除魔的本领。
3、甘坊傩神与清源妙道真君
南丰县金沙村保留的《金沙余氏重修族谱》(重修于1928年)中有《金沙余氏傩神辨记》一篇,作者傅大辉,年代不详,其中这样写道:
……今尔余氏之族,相传世有傩神,至每岁孟春孟冬集老幼成齐,其所从来也旧矣。予问其故,余曰,此乃本自我唐世远祖瑶公,为衡州太守,从四川峨嵋迁来,得之清源妙道真君,世习其教,历千载弗变。
又有《敕封清源妙道真君传》,所述神迹与《搜神大全》同,结尾处说到清源真君从四川迁祀南丰金砂:
尔余氏旧谱载,远祖瑶公唐进士为湖广衡州太守,随请此神同迁饶州白塔村,至基祖赏公自饶迁丰亦随请此神迁。金砂由是显应四方,祈祷如市,立庙奉祀,岁时香火。遗其制曰驱傩,率子弟十余人掌熊戎□,朱衣朱裳,扬盾操戈,以拔除不祥。是则余氏之世习有傩,据其说曰本真君也,特记。
虽然作者本人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但我认为清源妙道真君确实被奉为傩神之首。根据族谱,金沙余氏从四川峨嵋迁来,而清源神话正源于蜀地,在四川灌口的庙祀最隆。如今金沙已不再跳傩,庙宇也不存,不过笔者在甘坊村《傩神会请神许愿图本》“请神装跳”中看到,所请的神灵第一位赫然就是清源妙道真君:
伏以神道,不远虔诚,须知圣力非遥,叩齿即应,谨焚心香,一心拜请,拜请敕封西川路口清愿(源)妙道真君、千里眼、顺风耳、金花小姐、银花小娘、三伯公公、三伯婆婆、金毛童子、铁甲将军,道罗童子,即鼓大神,傩神会上一齐(切)明神;拜请开山大神、白祗(泽)大神、魁星大神、判官大神……傩神启教历代今古老幼宗师、殿内香火、文班武列、本殿土地一切神祗,适神奉请,凉木(沐)来临,宽坐高坛,受纳心香。
“装跳”之“装”就是妆扮、戴面具之意,其中所请后部分神灵基本为面具角色。
甘坊与金沙都位于南丰县西北的山区,两村相距仅十二里。相传甘坊迁入前这个村子叫邹坊,甘坊之傩为邹姓所传,如果我们设想不同氏族一村落间可以存在傩神信仰的传播与交流(事实上,这一交流直至八十年代仍存在,军峰山、早坳等村的傩就是请庙前人教的),即承认甘坊傩与金沙傩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就可以理解甘坊傩仪式为何有那幺强烈的道教色彩。
甘坊的请神和送神仪式中有大量道符,服装也类似道袍。另外,甘坊傩神庙内有匾额“昭灵圣教”,《傩神辨记》言余氏之傩“得之清源妙道真君,世习其教”,汤显祖说“予闻清源……以游戏而得道,流此教于人间”,都称其表演为“教”。这不是偶然的。传说中,赵昱隐居的青城山自汉以来就是道教名山,被封为“清源妙道真君”更进入了道教的神明体系。
比较民间二郎神的纸马和甘坊傩神的形象,十分相似。更有说服力的是,如前所述,《东京梦华录》记录有六月二十四日为二郎神诞,民间亦有以六月二十四为清源真君生日,如《坚瓠集》“六月二十四日,吴谓清源妙道真君诞”。甘坊村至今仍有六月二十四日请戏班唱戏的传统,戏台就建在傩神庙对面。村里传说傩神老爷爱看戏,每年六月廿四他都会回家看戏。解放前往往连唱十多天,现在虽然只演三、四天,但这个规矩却一直不改。
石邮与甘坊,两村相隔不到40里,各自供奉的傩神却大大不同,前者由粤地传入,后者自四川迁来,然而它们又有着让人惊异的相似,两村的傩神实际上正是两位戏神——田元帅和二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