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朝鲜假面戏(舞)概述
王童

  我国珍贵的古傩,在汉唐之际先后传到越南、朝鲜和日本,至今仍留有遗存,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国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傩文化事象,更是世代相沿,传承不息。

  对于面具舞这一形式,韩国是称为“假面戏”,以戴假面演戏这一最鲜明的特征入手给予命名;日本则分而称之为“能乐”、“神乐”、“田乐”、“舞乐”等。

  似乎都经过了一个共同的发展轨迹:即仪式——舞蹈——戏剧。韩国假面具是最后形成的日本“能乐”假面具的发展中的一个环节。这个发展轨迹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物体,它把人同比人更大的力量联系起来。面具是神圣的,不可或缺的,为多种目的所必需的——既有魔术方面的,又有实际方面的,还有艺术方面的。

  一、发展历史

  1、起源问题

  关于韩国假面文化的起源问题,在韩国舞蹈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朝鲜或韩国民族的假面具文化起源于中国的傩假面的影响而形成;一种认为,朝鲜或韩国民族的假面具文化是间接受到古代西域假面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依据是在朝鲜三国时期,百济人味摩之从当时中国习得伎乐,并将这一形态传入朝鲜和日本。“伎乐”,原来自中国,它是指中国吴地(江苏省一带)和西域(今印度、中亚、新疆一带)的乐舞的总称;还有一种认为,在傩文化与古西域假面文化影响朝鲜半岛之前,朝鲜本民族即有自己的假面具文化现象和假面舞。

  2、发展脉络

  有资料证明,早在公元前3世纪,假面舞就出现在朝鲜,用以扮演动物的精灵,并有效的安抚它们;在当时,假面舞就已经很发达,据说在24部歌舞作品里,有12部都是假面舞。倘若资料证据确凿,那么,朝鲜民族自己的假面具文化历史极为悠久。

  不过,在典籍中有较明确记载的时间是到了七世纪初,百济国有一个叫味摩之的人,他到中国南方的吴国学习了“伎乐舞”,到了大约公元612年,他把“伎乐舞”移植到了韩国和日本,这就是假面舞剧。据史料记载,味摩之所传伎乐舞是佛教文化因素与中国傩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实以荆楚傩舞为本吸收了西域传来的假面具。味摩之将伎乐舞传入朝鲜和日本之时,朝鲜半岛兴起了佛教世俗化活动,这为驱鬼与娱乐结合在一起的伎乐舞传入朝鲜提供了条件,也因此加深了伎乐舞世俗化的色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和朝鲜的假面舞走的是“下里巴人”的道路,而日本的能乐在武士阶层的保护下走了“阳春白雪”的路子。

  在三国时期的新罗国,假面舞十分盛行,尤其到了新罗统一了三国之后,中国的假面文化影响很大,其中有《兰陵王》、《拔头》、《苏莫遮》等。在这一时期,除了有味摩之传来的伎乐舞假面文化,还有朝鲜民族自己创造的处容假面具及其舞蹈。

  新罗之后的高丽时期(918-1398),原来由一恶搞舞蹈演员表演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了在岁末仪式上演出的宏伟舞剧,五个戏剧组成一个整体。在中间穿插的片段中,戴假面具的萨满教徒、农民、和尚、妻子、妾、妓女、贵族和仆人——将整个封建社会不同阶级、年龄和性别之间的冲突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哑剧、喜剧、歌舞以及假面具的不寻常的程式化——这一切都有助于造成一种强烈的印象。这一时期,在举行国家祭奠的“八关会”、“燃灯会”上,歌舞百戏尽显其能,山台杂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宫中大兴傩仪,定期举行冬季的驱傩活动。可以说,从朝鲜的三国时期到高丽朝,中国的假面文化东传到朝鲜半岛的古西域假面文化,犹如浪潮,将朝鲜民族自己创造的假面文化吞没了。所以,在文献资料中,凸显出来的是外来的假面文化现象。

  进入朝鲜朝时期,假面文化从宗教性转向了世俗性,其成果是假面具突出了“人性”,假面舞强调了娱人性。迄今为止,流传在朝鲜半岛的假面舞和假面剧最迟在朝鲜朝末期已定型。

  二、代表舞蹈:处容舞

  朝鲜宫廷中较有代表性的假面舞有处容舞。处容舞是依据处容传说创作的朝鲜假面舞。传说,处容原是东海龙王的八子,后来到了汉城辅佐朝政。宪康王赐给他美女做妻子,又让他加官进爵。奸臣对处容夫人的美色垂涎三尺,便伺机和她共床。恰好被处容撞了个正着,但是他并未感到愤怒,而是一边唱着处容歌,一边跳着舞,从房间退了出来。这一幕令奸臣颇感意外,他对处容的大度立刻佩服的五体投地,跪到处容面前,发誓日后哪怕是见到处容身影,永远不再触犯他。自那开始,新罗家家户户都把处容当作保护神贡奉,贴到自家的门上。“新罗王时期,处容故事中为首的《处容舞》是独舞的形式,到了高丽时期则是由一个人或二个人跳,是在宫廷驱傩仪式中不可缺少的演出节目。据《乐学轨范》第一卷中记载,舞者一人戴黑布纱帽,后来变成五个人跳的,名曰《五方处容舞》。”“在李朝末期,《处容舞》虽与其他舞合演,但在开始部分还是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作品的,而且在历代演出中是不可或缺的宫中呈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三、具体形式

  现在韩国尚保留着众多的假面舞及假面游戏的形式。韩国舞蹈学界将它们分为了“乡村型”、“都市型”和“流浪艺人型”,按地域又分为了“黄海道的‘海西假面舞’”、“汉城京畿道的‘山台游戏’”、“岭南地方的‘五广大’与‘野游’”。

  值得关注的是,韩国的假面舞具有游戏文化特征。韩民族从史前时代起,通过祭天仪式形成了独特的游戏文化,并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一种丰富多彩的又继承发展为岁时风俗活动。韩国假面剧中演员与观众融为一体,共欢同乐,因此,假面剧一直是代表老百姓心情的游戏。例如,富有代表的“河回别神祭假面游戏”,它是集歌、舞、对白为一体,且具有戏剧特色的形式。这种形式所运用的木制面具,被很多学者认为它是韩国最古老的一种假面具。

  在朝鲜半岛,由中国大陆流传过去的驱鬼逐疫的傩祭祀形式被称为“傩礼”。傩礼又与“山台杂剧”结合为“山台傩礼”,逐渐又形成“山台都监剧”,演出的范围逐渐扩大,从宫廷走向了民间。以山台都监剧为代表的朝鲜假面戏至今还保留在南北朝鲜的各地,每年的春秋两季,韩国的江陵和安东会分别举行各自的“假面具节”。

  山台都监剧系统的假面戏主要分布在韩国的京畿地区、海西地区和岭南地区。海西地区叫“假面舞”,主要有“凤山假面舞”、“康翎假面舞”和“殷栗假面舞”三种,他们都有一段“狮子舞”很引人注目。这几种假面戏一般出演于传统节日。像每年四月初八的释迦牟尼诞辰(燃灯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九月初九重阳,一年中这几个节日是必演的。除此之外,民间俗信认为演山台有求雨的功用,故山台戏也有出现在乞雨祭上。而在朝鲜朝末年之前,山台剧除了上述的国家庆典上演出、参加除夕的驱傩活动之外,还多在春夏秋三季到各地巡演,艺人们以此谋求衣食。

  山台都监剧的表演形式与中国现存的许多傩戏十分相似。头尾的祭祀仪式,像“路戏”、祭奠假面,祭亡魂、送归假面等,在中国的傩戏中非常多见。山台戏的中间部分,也与中国许多地方的傩戏几乎一样,都是用假面的形式演绎世俗故事。而这些假面已经多是现实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有神圣感,不再狰狞可怖,一如我们身边的世人,他们表演的故事也具有“人”化,即使贴有神话传话的标签,但依然“人”味十足。

  在韩国的宗教仪式乐舞中,密阴一带的丧葬乐舞,是由丧葬队伍之首戴方相氏假面者,手里拿着木制的刀,左劈右砍,边歌边舞率队直奔墓地,其乐舞主要是驱赶疫鬼,为亡者能够顺利到达“彼岸”进行开道。这和中国民间傩舞的表演十分相似,足以说明中韩两国一衣带水的关系,以及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