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傩堂戏唱腔从旋律线来看虽然它的音域不宽,采用的音乐素材也很简单,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声乐工作者要想唱好原汁原味的傩堂戏唱腔还须经过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它的唱腔特色,首先是傩堂戏在发音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演唱艺术与技巧
1、发声技巧与特色
傩堂戏与地方的苗歌、土家族社巴调、茶灯戏、阳戏、辰河戏一样,在发声方法上非常相似,一般都采用真声唱法,也就是俗称的“大本嗓”。
真声唱法:
这种发声方法的特点是在自然说话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修饰与美化,非常接近我们生活中的用嗓。真声唱法又分为真声真唱与真声假唱两种唱法:
真声真唱大多用胸式呼吸,气息很浅,主要靠喉头挤卡的力量发音,口腔共鸣较多,缺乏胸腔、头腔共鸣,音域窄。声带紧张,牙关打不开,声音较白、紧、高音喊叫,常用于中低音区,发音自然,咬字清楚,但是唱高音困难,真声发声时声带作整体振动,边缘圆顿松弛,口腔内部关闭,会厌低垂,气息经过声门引起声带振动,能亮不能暗,能刚不能柔,与凤凰人的直爽,简单,耿直的性格非常吻合。
真声假唱通称真假声混合。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凡是真声系统中唱的好的戏曲、说唱、民间老艺人,都具有这种科学的发声法。这种唱法基本以真声为主,高音自然结合头声。气、声、共鸣结合得恰到好处,呼吸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喉头稳定,充分发挥共鸣,声带边缘振动、变薄。从凤凰现有的傩堂戏谱例分析,可以发现有一些唱腔经常使用音阶间的大跳,最常见的是由[插入图片p52]到[插入图片p52]之间七度的大跳,这种大跳造成音乐旋律的波动,对于演唱者来说也需要气息与声音的配合,如果没有进行专门的训练,从我们一般声乐学的角度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发声,所以需要把真假声结合起来,这与现今流行的声乐发声方法非常的相似,不过一般来说使用真声唱法占到了发声的主流。
假声唱法:
除了以上两种唱法来演唱傩堂戏音乐,还有一种发声方法也值得一提,就是“假声唱法”,这一唱法在傩堂戏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因为受到音域的限制,艺人们在演唱中并不需要过多的去掺加假声,但是也并不代表没有这种唱法,所谓假声唱法声带没有张力,咽壁无力,音色多虚、假、空、摇、没有光彩,能柔不能刚,持久力差,这种发声是生活中没有的,所以给人一种做作感,但是较为容易演唱高音。这种假声唱法在凤凰傩堂戏唱腔中多用于青衣之中,有时候也用于彩旦,大多数处于吟腔与拖腔的部位,用以增加唱腔音乐的色彩度。
凤凰傩堂戏唱腔的发声方法与凤凰地区的民间音乐戏曲的发声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具有亲缘关系。经笔者的实地调查与研究,总结出傩堂戏唱腔发声方法与地方民间小调,戏曲音乐的发声方法表,如表3.1。
表3.1:傩堂戏唱腔发声方法与其他地方音乐唱腔的比较图
从表3.1可以看出傩堂戏的音域并不是地方音乐中最宽广的,音域在两个八度之间,呼吸与共鸣采用一样的方法,发声方法都是以真声唱法为主,有少量的高腔音乐采用真假声结合,从这张比较图可以清楚的对比出凤凰傩堂戏音也与地方音乐的亲缘关系,像阳戏就是由傩堂戏演变过来的,它的唱腔音也中依然保留着傩堂戏的影子,它的发声方法,呼吸共鸣与傩堂戏一致,但是经过加工与改造阳戏唱腔的音域得到了扩展,在演唱音色上有了不同的分类;一辰河高腔的音域非常宽广,唱腔是根据艺人的表演经验与艺术功底来拿捏把握,没有固定的曲谱,可以随便改变音高与唱法,气息的运用采用较浅的胸式呼吸,遇高音时采用“丹田”气进行呼吸。
与美声唱法之比较分析:
傩堂戏唱腔的发声虽然以真声为主,气息较浅,从现当代声乐发声体系来说,不是很科学规范,但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与民族背景下,这种发声方法是独特与清新的。
表3.2:傩堂戏发声与美声唱法比较图
表3.2是一个关于傩堂戏唱法与科学的美声发声方法的比较图,从发声方法,演唱技巧上来说,美声唱法当属先进较为科学的一种发声方法,从它的音域看来几乎可横跨3个八度以上,旋律变化非常的丰富,以科学的真假声混合唱法为主,在呼吸方法方面是一大革新,就是采用了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这是一种能充分利用膈肌和胸部、腹部呼吸肌肉群的运动来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气息吸入的量多,而且灵活,能够控制好声带、喉咙、口、舌等,使得发音吐字清晰、自由。共鸣方面,美声唱法也是非常科学的,它根据角色的不同而分为多种共鸣方式,如为了表现男中音,低音的粗壮,深沉的音色采用胸腔共鸣,女高音声部音域宽,高音多采用头腔与鼻咽腔共鸣,少用胸腔与口腔。
凤凰傩堂戏唱法虽然比较美声唱法来说有诸多的弊端,如音域窄、气息浅、共鸣腔不够洪亮、但是在凤凰特定的音乐文化背景下,这种唱法却是有很多优点:
(1)它是采用地方话演唱,面对的观众是还愿的东家与老百姓,要想通俗易懂,为老百姓所接受必须在唱调上要趋于说话,用本地的语言演唱就会对发声,共鸣,打开产生影响,所以音域一般都不宽广,旋律起伏不大,好适应观众的欣赏口味。
(2)并不是高难度的技巧就适用于各种情绪的处理,如傩堂戏唱腔中,有表现悲痛情绪、有表现哀怨动人情绪,有表现庄重严肃氛围的,悲痛的情绪的唱段一般采用口腔共鸣,喉头挤卡的力量发音来代表一种呐喊的情绪;表现庄严情绪时采用胸式呼吸,利用胸口的张力把字词通过口腔发声送出来,产生一种庄正的音色效果,这些唱法可以帮助处理演唱时的各种情绪,并且与听众产生共鸣,所以不能因为它的发声方法浅白就抛弃这一原生态唱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共性,利于人们挖掘、整理、研究这个民族的文化。
2、演唱风格与韵味
风格与韵味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风格是事物的内在精神与它的外貌特征相统一的体现,包括了一切与演唱有关的曲调,表演方法的总和,如同诗、词、曲三者虽然都是韵文,但是格律不同、意境不同、表现手法不同,使得音乐的形象有的豪放自然,有的雄浑有力,有的哀怨动人,有的柔美含蓄。
所谓韵味就是指语言的美与旋律的美通过艺术手段结合,产生的一种既含蓄又洗练的特色,使得角色形象鲜明,恰如其分。有声无韵就相当于一杯白开水里没有放茶叶而平淡无奇,有声有韵则会使得角色形象生动贴切。傩堂戏的演唱也是十分讲究声腔演唱的风格与韵味的,因为傩堂戏的音域较窄,单从发声方法来说只要做到简单的气声结合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要做到声情并茂就必须要掌握声腔的韵味。
傩堂戏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祈福,祭祀,还愿等巫楚文化,是一种演给神明看的戏,所以在演唱过程中尽量都采用较为庄重,严肃的风格,但是它同时又是一种戏剧,所以在韵味上还是有独到之处。如果单从演唱的角度来看,想要捕捉唱腔的韵味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才能做到:
(1)一个是注重语音的高低。乐谱与唱腔是死的,但是演唱者是活的,一个音的振动频率是不会改变的,但是经过不同的演唱家的在创造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要想唱出与角色贴近但是又要有独特韵味的效果就必须要仔细研究每个音高的处理。
(2)另外一个方面是重视强弱处理,这也是没有既定格式的,也同样是需要演出者的经验与积累。
(3)还有一个就是轻响度,拿我们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一句话说的轻一点和重一点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说话声音的大小所产生的效果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说你对一个耳背的人说话就需高声,但是同时你用这种音量去对一个正常听觉的人说话会产生误会,认为你很不礼貌,演唱中间也是一样的道理,演唱傩堂戏如果《庞氏女》中的庞氏从开始说话就如《搬算匠》中算匠妻那种泼辣,利索的性格,也不会受到婆婆的欺负与刁难。
所以演唱者在演出中要随时记得自己代表的角色,去揣摩透了才能演唱出韵味。傩堂戏声乐艺术韵味美的内在尺度到底是什么呢?是字和情、声和情的有机结合,剧中人物思想感情和艺术家艺术个性的高度结合。也就是说,在演唱中,演员对感情、语言、语气、声音感情色彩、行腔等种种表现手法和技巧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