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广阐宫傩仪记录(二)
石萍

  3、仪式过程

  仪式开始时,师公们身穿大红袍,镶黄边或蓝边,乃师教的打扮。做道教法事时穿的是黑色的道服,道服后绣有一个八卦图。奏职的新人则身着蓝青布大褂(图2-4)。师教在头上还系有一头扎,头扎上绣有五个图案和“日、月”两字。中间三个神像为座主、教主和法主,神像两侧则是花草的图案。在神像与花草图案的交界处长有两片“小耳朵”,上面绣着汉字“日、月”。(图2-5)。最早的头扎上是没有神像图案的,上面绣的全是花草树木。这与巫教早期的自然崇拜有关,他们敬仰自然神,山、水、雷、电、火等等。后来由于道教与佛教的兴起,以及其他思想对巫教的影响,便将道教的太上老君、真人,佛教的菩萨、观音等都作为其崇拜的对象。

  

  图2-4:服饰

  

  图2-5:头扎

  第一天仪式:9月25日(农历八月初七)

  06:40—07:28起首:放鞭炮,吹响海螺及牛角,紧锣密鼓,鼓点由慢渐快形成随意并急促的节奏。在锣鼓声中念诵文疏,召唤祖先及各路神灵的到来。笛子加入后,锣鼓停止。仪式中还特别去到孙家附近的水井,请水。由高公带领其弟子及奏职的新人一同前往。五个人吹奏笛子,再加小鼓、大小锣及小镲一共十一人。最后分别在灶台前和堂屋内各唱一段经文,再将念完的咒符烧掉。

  仪式中锣鼓点为:

  07:40—08:05开坛:锣鼓停止,告开坛符。初禀宗师,开坛荡秽,四维行道,泛洒妖氛。

  09:09—09:56预报:预报苍穹,各衙晓谕,处处通传,方方知悉。演唱《八仙偈》。

  小锣、镲子:

  10:05—10:51三官经:在笛子伴奏下,敲打木鱼念诵《三官经》。

  11:09 重新结幡:因为第一次结幡时,不小心打破了禁忌。将竹子插入土内时,有人不小心从上面跨过,受到了玷污。

  11:45—17:08依次念诵《北斗经》、《伍师申》、《玉皇忏》(上下卷)、《道德经》,并演唱《八仙偈》,属于典型的道教仪式。

  17:15—17:40扬幡:把供桌抬到院子的门口,点上香,供奉三碗饭菜及酒水。仪式中除了常用的锣鼓、镲、笛子,还加入法器摇铃和匝子。

  18:32—19:44借地表、结界、封禁:借地表内容还是请神,并分别演唱《八仙偈》和《香偈》。送完表文后,回坛结界。结界时两名师公一人手拿令旗,一人手持师刀,相互打斗。念诵急急如令,并在仪式中第一次正式的祭拜供奉在桌下的张五郎神君。仪式结束时要杀鸡滴血。借地后结界封禁是为了封住邪师邪道,保证仪式的顺利进行。

  19:58—20:36晚课:与普通道教科仪相同。

  

  21:00—21: 34安驾,请神灵休息,烧纸钱结束全天仪式。

  第一天仪式多为道教的科仪,念诵经文等。因此气氛相对沉闷。 使用的音乐也多为道教的《八仙偈》和《香偈》。 

  第二天仪式:9月26日(农历八月初八)

  06:49—07:15荡秽:吹完牛角后做道教法事,念诵文书,用来除晦气和不干净的东西,使人神平安。

  牛角:

  07:34—09:08发奏:是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会法事。由高公,也就是师父帮助奏职的徒弟进行一系列的“受礼”仪式。师父向奏职者抛撒米粒,奏职者用衣服接住,表示以后有饭吃。随后,师父用红线绑住奏职者的一个手指,并用针将其戳破,用毛笔沾取他的血液填入已画好的符中,一同装入兵牌箱中。兵牌是师公行香火时一定要随身携带的东西,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如同现在的毕业证书。(图2-6)兵牌主要是由一个木头做的长方形小盒子和数条彩色牌带制成。小盒子长约一尺二寸,高与宽同为三寸;牌带长为一尺二寸,宽为一寸二,上面绣有花纹。在过去是将牌带的样品发放给村里的未出嫁的女孩来刺绣,现在是直接送到绣花厂来完成。牌带在木箱里装有很多药材及祖传符咒之类的文书,还有其师父的画像等。秦老先生没有用自己的画像而是改用的照片。最后由师父亲手将兵牌交给奏职者,将念诵的文疏烧掉,并吹奏牛角与海螺,结束仪式。

  09:43—10:34玉皇表、早课:“早课”由于时间来不及了,因此省略。

  10:52—12:15造桥、下马:这是广阐宫傩仪中比较常见的一会法事。在堂屋中间并排摆上两条长凳,好比是桥。由两名法师各持一面旗子,其中一人还需拿上匝子敲打节奏,围绕屋中的凳子边唱边跳,身体轻轻地左右摇摆。造好桥后,附近的村民和亲戚朋友带着各自的小孩儿,跟随师公绕场行走,并在东南西北各个方位鞠躬作揖。主家派发敬神的饼干糖果等小食品给小朋友们,敬神后的食物有健康、增福添寿之意。

  12:25—13:13法主表

  14:13—14:39行香:去到孙家附近的“合兴”古庙行香,周围进香的村民一同前往。

  14:58—15:40监坛、封禁:在孙家每个房间都进行逐疫、封禁。让家中清洁,保佑人神平安。

  15:53—16:40 颁赦

  17:08—19:03招兵买马,踩小九州八卦,这是在堂屋内进行的,用黄色的纸钱在地上摆成三行三竖的正方形,共九处,代表九州。摆好之后便穿梭在其中,脚上按一定的步伐行走,手上同时还要进行手诀的演示。

  19:43—20:52天师表、拜家书

  21:16-停銮

  

  图2-6:兵牌

  在第二天的第二会法事“读奏申”中,师父向奏职者抛撒米粒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刘枝万先生在《中国民间信仰论集》中写到:“‘撒米’在中国传统民间宗教中既有播种谢土,也有施食饲鬼的象征意义,所以同时是增殖仪式(fertility rite),也有驱邪去煞的目的。”“撒米”代表了“播种”,而“播种”之后便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繁殖下去。因此师父向弟子抛撒米粒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是米粒本身就是粮食,说明是赏给徒弟一口饭吃;二是其隐含的“播种”之意,说明其具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示意弟子要将本流派的道法传承下去。“抛撒米粒”在仪式中频繁出现,又称之为“米诀”。秦国荣老先生有句话形容“撒米”是“未曾动兵先动粮”、“天子不差饿兵”。可见“撒米”的重要性,因此在很多法事开始不久便会使用米诀。第三天仪式:9月27日(农历八月初九)

  07:15—07:45解秽,并将结好幡的旗子迎回去。幡旗下面的九根幡绳在风力(法师们称之为法力)的作用下,缠绕成了一个结。因为幡不结就毕不了业,说明法力还不够,所以这也是奏职者最担心的一项,终于成功了。

  07:58-08: 48星主表

  09:45-11:13起马、踏大九州八卦(图2-7):这是在屋外的空地上进行。事先用竹子像围篱笆一样,在空地上围成一个两层的同心圆坛,并在圆坛里按照东南西北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个方位用红纸条纸条进行标记划分。除了方位,还按地域进行区分。在地上插有小旗子,上面标有文字。特别的是,在东北门的方位还竖立摆放了一边石磨。由高公带领几名弟子在锣鼓声的伴奏下,与奏职者一同穿越在这个八卦之中。

  11:15-11:50 说法

  11:22-11:27 封刀

  11:56-12:30 解卦,坐龟受法:以前是让弟子坐在乌龟上,现在用布袋代替。本场法事主要是师父教育弟子怎样做人,怎样做有道德的人,并举出一些实例以此警示其弟子。讲完之后,师父递给弟子一碗饭,让其吃下。表示以香火旺盛,有饭吃。

  12:35-12:42拆坛、踩刀山(图2-8):将之前用竹子搭建的八卦地形拆除,并由师父带领弟子爬刀山。

  12:50 迎幡参圣

  13:13-13:41王母表

  13:52-15:07造桥、坐阳祖桥、传法器、丐答、抛牌:师父向弟子传授法器,同样还要教导其在以后行香火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做人的道理。此时大量村民及亲朋好友前来观看。这也是师公向大众传播思想的一个机会和途径。

  16:39-17:05三官表

  17:28-18:07安龙

  18:40-18:58辞圣

  19:05-19:37赈孤:准备好斋饭、斋粑,纸钱和一些纸做的衣服,来到孙家附近的一个三岔路口,摆好香案,插上香,由两名师公进行赈孤。

  

  图2-7踏大九州八卦 

  

  图2-8踩刀山

  第三天多为师教法事,仪式表演更具多样化。除了在屋内进行的法事,在屋外还有大型仪式表演,如:踏大九州八卦、踩刀山、传法器、抛牌等等。非常热闹,吸引附近很多的村民及亲朋好友到场观看,不仅是给奏职的人一份祝福,也是一个见证。这种喜庆、轻松的氛围与道教完全大相近庭。

  其中“踏大九州八卦”这个阵法表面上看为一个道教八卦阵,但实际在阵法里包含的是古梅山区域图,看似穿越九州,实为践踏九州,以报复中原对古梅山的强行统治。收服梅山后,各朝都对其加强了统治,不仅从军事上还有文化上。随着道教势力的逐渐扩大和增长,以及统治者的强力及暴力推行,使得梅山人民不得不接受这种宗教改造。为了迎合当局的规定,又要守住自己的信仰,梅山人民只能被迫吸收道教文化,对自己的法事进行改革,因此产生了这种表面为道教,实为另一种涵义的法事来掩人耳目。但前朝当局对道教的推行,在现在看来还是颇有成效的。现在的梅山傩仪中,不仅是广阐宫,大多数傩坛也多为傩与道的融合体。两教的融合除了外压因素外,还因为单独做一门法事收入相对较少,两教兼做可以增加不少收入。民以食为天,经济来源才是人们生活的根本。当然也还是有少数只做傩事的老坛。这也与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处于偏僻的地区的傩坛受到的影响自然小于交通便利的地区。像“踏大九州八卦”这种内在的意义一般师公都不会写下来,只能口传心授给自己的徒弟。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