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傩仪音乐分析(五)
石萍

  二、祭祀性音乐

  由于文化的涌入与融合,新化地区的大部分傩仪已经不再纯粹,它们与道教法事紧密结合,因此仪式中的祭祀性音乐包括师教音乐与道教音乐。由于师教音乐与傩戏音乐同样是建立在地方民间音乐之上,两者音乐特点基本一致,详细内容请参照傩戏音乐一节,此处重点论述道教音乐的特点。

  1、道教音乐

  据民国廿年新化县礼俗中记载:“……今新化之道教,即张天师一派之流裔也”。由此证明,新化之道教亦来源于江西龙虎山,属符篆派,信仰张天师。据《鸾驾科》一书记载,道教传入我县的经过,是从江西龙虎山经洞真观、阁藏山、道堂观、毛田观(新化水车)至玉虚宫(位于新化县城关镇西正街,这里解放前是新化道教会址)。新化道教中最早的真人,叫曾如寿,据查,他任该教师祖距今已有三百余年了。由此可见,道教传入新化一带至少也有三百年历史了。

  秦国荣老先生说广阐宫的傩仪中有些法事太过于复杂,为了简化仪式会采用一些道教法事替换。还有一种情况,由于广阐宫属于师道合一的傩坛,为新坛弟子举行奏职大典的时候必须师教的抛牌仪式和道教的授篆仪式两门大典同时进行。因此在《抛牌奏职》大典时,师道两教法事是交叉进行,在广阐宫的《还都猖大愿》、《大宫和会》中也都如此。在傩仪中穿插的道教法事,最常出现的三种道乐为:《步虚》、《八仙偈》和《香偈》,相当于三个曲牌名的性质,多数为同曲异词。这三个经曲经常依次连接演唱,下面分别列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曲谱:

  步虚:大极分高厚

  

  此《步虚》中的“大极”应该是“太极”。秦老先生的经文中写的是“大极”,但新化方言里“大”的读音为“太”,他演唱时也是发“太”的音,此处极有可能是经文中的笔误。这个乐曲为B羽五声调式,以D为宫。相对于其他道教音乐来说,这首乐曲较为活跃,受到地方音乐影响较多,节奏更像是散板。前两句旋律呈下行发展趋势,末尾都是由羽音级进到徵音停住。从第三句开始,旋律突然向上大跳九度,在高音区进行,并全以三度的级进,加上不稳定的切分与附点节奏,使旋律显得更加跳跃。

   

  这首《八仙偈》同样为B羽五声调式,但与上一首《步虚》相比,乐曲的感觉更偏向于道乐的风格。旋律采用上下行级进与环绕式的发展,音符频率较为密集,因此速度相对略快。此经文共有八句,以上两句为一段,剩下的六句按前面的曲调重复演唱。演唱时,唱一段打一行锣鼓作为间奏。 

  

  此曲《香偈》以D为宫,使用2/4和3/4相交替的节拍,乃典型的道教音乐,一字多音,婉转曲折,带有哼唱的味道。歌词—句结束后打一行锣鼓,由于旋律过于拖沓,有时在演唱换气时也会打一小节锣鼓不仅可以填补换气时的空白,还能给旋律加上一点花样,使其保持了乐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又不会显得过于繁重。乐曲的第一段是第一到第十七小节,结束时的鼓点为:,第二段为二十一到三十九小节,乐句中间过渡的鼓点为:,第三段和第四段是第一、二段的重复。

  乐曲歌词不断重复前一句的后面几个字,类似鱼咬尾,旋律同样重复后面几小节。如:第一句的歌词为“白鹤”,第二句还是以“白鹤”开始,并重复了第一句四、五小节的旋律作为第二句的开始,往下发展。乐曲共有四段,反复之后有一个七小节的旋律结尾,没有唱词,使用哼唱结束。

  由于广阐宫的道法来源于江西龙虎山,而江西龙虎山的天师道乐吸收的是江西民歌小调和曲艺、赣剧的成分。当龙虎山道乐流传到新化地区以后,由于口传的误差,及受当地音乐以及方言的影响,道乐风格大为不同。除了道法中共同使用的经文以外,广阐宫道乐与龙虎山道乐在调式旋律上的联系不大,特别是节奏区别明显,当然在极少的音乐片段中还是能发现某些类似的地方。虽然两者使用的音乐元素不同,但都遵循着道教音乐固有表达方式,带给人们类似的感受,如:一字多音,极具吟唱性,曲调相对于单纯而平和,追求一种虚无飘渺的艺术效果。而广阐宫道乐声音更为高亢,旋律时常会出现跳进进行,而不再全是微波曲折的旋律线,具有更大的流动性。

  广阐宫道乐:

  

  龙虎山道乐:

  

  以上两首《东岳宝诰》的经文是相似的,在节奏上龙虎山道乐一板一眼,而广阐宫道乐更为跳跃,两首乐曲受到当地音乐以及语音语调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调式。但在旋律上不能说完全不一样,其旋律走向以及骨干音都极为相似。将歌词相同的两句旋律做一个比较,如将广阐宫版的《东岳宝诰》节奏放慢成一拍一个音符,便与龙虎山版《东岳宝诰》基本一致。同样是下行的旋律,由于演唱风格以及节奏节拍的影响,龙虎山乐曲旋律相对偏长,细磨慢唱,而广阐宫乐曲带有小小的跳跃,使旋律波动感更强。

  2、傩乐与道乐之比较

  傩与道同是起源于古代巫这种民间宗教,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借鉴与融合,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与渊源。因此广阐宫傩仪中傩与道的同时存在也并没有引起什么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作用。

  从地位上来看,道教虽然起源于巫术,但之后受到官方认可,并扶为正统教派,在全国各地大肆修建道观,得到很好的发展及推广。而道士们每日一起唱诵早课、晚课等经文,使他们平时在演唱技巧及对音乐的感受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也因此拥有一系列成型的典籍和仪式规范。受到各种礼仪、阶级的约束,以及道家思想的影响、审美情趣的不同,音乐自然相对于严谨、庄重,且追求清心寡欲,欲到达上层的境界。而傩乐附随演唱者生活在权利的最底层阶级,他们没有统一练习演唱,也没有这么多思想的禁锢,更谈不上在音乐上有什么追求。他们的演唱与生活密切相关,可以歌唱自己的祖先,调侃生活、调侃女人,粗野而风趣,并将自娱自乐发挥的淋漓尽致。

  从音乐上来看,道乐讲究至空、至虚,常静、无为及道的本质,受到道义及审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音乐旋律比较平缓、细腻悠长、清丽淡雅,更注重的是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引导大家进入另一种状态,希望能通过音乐与神灵沟通,并且感化大众。而傩乐欢畅、热闹及粗犷,成长于草根文化,性文化意识强烈,并不像道乐一样有深层次的含义,它只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能带动场上的气氛,使仪式不会显得过于沉闷。这也可以看出在傩仪中,对音乐的本身并没有特别的约束和要求,否则一个在歌词上无欲无求,一个包含性文化;在风格上一个追求虚无缥缈,一个热闹欢腾,这样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音乐又怎会兼并在同一个仪式中呢!

  由于傩戏的表演者多属于半职业半宗教的艺人,平常除了做法事外,还需从事农业劳动或是其他行业来补贴家用,并不像道士能专门从事宗教事业,将音乐风格、唱腔做系统的规划与整理,进行每天的经文唱诵练习。他们只有使用平常最为熟悉的民间小调,将其加入仪式的表演当中,从而形成现在傩戏音乐的特色和风格。受到梅山人民诙谐乐观的情绪影响,其音乐色彩更为明亮而爽朗,炽热而多情。

  但傩乐与道乐还是有一定相似之处的,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吸收了民间音乐的成份,在使用音乐材料、手法上都有相似的地方。1、使用歌词的第一句来命名乐曲:像道乐中的《太极赞》、《启请赞》,而傩乐中每首乐曲都如此。2、大部分乐曲的结尾相同,采用下行级进终止:从以上的谱例都可看出,道乐中多为下行三度的级进,傩乐则是下行二度的级进,且多为羽到徵终止。3、旋律发展的手法相同:使用最多的是重复,同头换尾或是同尾换头。还有变奏法,将某个“乐汇”进行不同的变化发展。这些手法在道乐和傩乐中是最常见的。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底部